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沙沙生长,慢慢苏醒,中国民谣三十年珍贵记录,70、80、90三代人共有的情感联结。

内容简介

回顾中国当代民谣的发展,按年代划分,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高晓松、老狼、朴树、小柯等为代表的20世纪90年代校园民谣,二是以野孩子、小河、万晓利、周云蓬等为代表的城市新民谣,三是以李志、宋冬野、马頔、陈鸿宇、程璧、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的新民谣。

作者曾以文化记者的身份,采访过众多中国民谣领军人物;其后担任野孩子、周云蓬、万晓利、小河等音乐人的演出经纪人,亲身参与创建了中国民谣从地下走到地上、从内地走向港台的过程;后又以互联网平台创业者的身份,与陈鸿宇、程璧等新一批音乐人一起生发、成长,探索独立音乐更广阔的未来方向。

“沙沙生长”既是民谣音乐的生长,也是听众、读者和从业人员的生长,本书试图全景式记录中国当代民谣的发展变化,这些与中国民谣音乐相关的发展历史和个人记忆,也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切面。从中我们看到这些民谣音乐人怎样用自己的风华换取历史,而匆匆行走的年轻人,又怎样与脚下的土地重新产生连接。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民谣沙沙生长
  • 白衣飘飘的年代
  • 老狼: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
  • “老狼”不过是制造出来的
  • 想逃离,却始终被责任所系
  • 在现场找回自己的青春
  • 往日Q&A
  • 朴树: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 这世上颓的人,可不止你一个
  • 我那段日子最烦文艺青年
  • 人生就像一张积分卡
  • 只要开始就是好的,哪怕是个不好的开始
  • 不重要的一天又开始了
  • 往日Q&A
  • 叶蓓:走过白衣飘飘的年代
  • 我更喜欢纯真年代
  • 享受生活是更要紧的事
  • 我要的自由
  • 往日Q&A
  • 丁薇: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 音乐就是我的长相
  • 国际闯入者
  • 还想再冒一个险
  • 往日Q&A
  • 小柯:我们是经历风霜才开的花
  • 校园民谣的最后一首歌
  • 纯真年代结束了
  • 音乐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 往日Q&A
  • 漂泊的异乡客汇聚在同一条河流
  • 野孩子:不要问山高路远我是谁 关于野孩子乐队和中国民谣的几个瞬间
  • 2000年9月
  • 2004年7月
  • 2004年9月
  • 2005年11月
  • 2008年10月
  • 2010年
  • 2012年12月
  • 2013年11月
  • 2014年10月
  • 2015年9月
  • 2015年10月
  • 张玮玮:时间都变成了烟
  • 兰州——单店:一想到野孩子就是阳光灿烂的南三里屯
  • 天通苑——伊犁:事儿抓人,但记忆一片空白
  • 霍营——拉萨:噩梦惊醒,简单自然做回自己
  • 东直门:人肯定都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 周云蓬:梦是黑色的,都是声音
  • 想象之外的相遇
  • 与这个世界连接
  • 候鸟型音乐人
  • 小河: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
  • 阿疯前传
  • 河酒吧与美好药店
  • 身份的表演
  • 一个傻瓜去寻找另一个傻瓜
  • 寻找一个“机制”
  • 音乐肖像
  • 回响行动
  • 寻谣计划
  • 万晓利:太阳为什么是圆圆的
  • 前传
  • 走过来走过去
  • 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 走不出北方的北方
  • 杭州的太阳有点圆圆的
  • 重回麻雀瓦舍
  • 台北插曲
  • 舌头乐队:如果心在高歌 舌头乐队复出前传
  • 实现属于自己的“复兴”
  • 巨大的时钟指向昨天
  • 如果心在高歌
  • 请你忘了摇滚乐
  • 吴吞:世界在你眼里,慢慢苏醒
  • 成为一种习惯
  • 成为一个旁观者
  • 成为一个感觉很差的人
  • 成为另一个自己
  • 马木尔:从草原到宇宙,依旧是个传说
  • 来自草原的Lou Reed
  • 遥远的乡愁,华丽的误会
  • 创造属于自己的声音
  • 敲击宇宙最深处的黑梦
  • 做音乐,一定不能生活太好了
  • 往日Q&A
  • 小娟&山谷里的居民:守望心底那座山谷里的城
  • 从武汉出发
  • 生活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吧
  • 给一万个人唱歌和给一个人唱歌是一样的
  • 不要让你的心受侵蚀
  • 新生代城市新民谣
  • 李志:人和人一场游戏
  • 被禁忌的梵高先生
  • 不是我不相信你啊兄弟
  • 这个世界会好吗?
  • 我也爱南京的天空之城
  • 你好,郑州;你好,团队
  • 勾三搭四&新花怒放
  • 有些人孤独得很明显
  • 与顶楼的马戏团谈感情
  • 最低级的小市民趣味
  • “顶马综合征”
  • 和每个真性情的人相遇
  • 往日Q&A
  • 五条人:最美的风景我已经看过
  • 跟五条人乐队回海丰县城演出和过年
  • 国新的家宴
  • 混搭的演出&午夜MV
  • 海丰县半日游
  • 往日Q&A
  • 侧记:2015年《大时代歌厅》 张玮玮、郭龙与五条人剧场演出观后感
  • 宋冬野:可春色不过宛若江南啊
  • 胖子在一号线
  • 连接新世界的密码
  • 打游戏通关,没什么感觉
  • 你我都一样,终将被遗忘
  • 莫西子诗:在万物的故乡与你遇见
  • 幸福三村
  • 百子湾
  • 丽江
  • 摄影棚
  • 北新桥
  • 邵夷贝:学习让我和解并快乐
  • 有孤独感的人想表达自己
  • 我来了,用音乐关注社会
  • 彻底告别青春期
  • 快乐的来源是学习
  • 往日Q&A
  • 曹方:我们一起住在春天,并灌溉它
  • 春花秋开
  • 双色茉莉
  • 城市的霓虹,间断的烟火
  • 距离3170
  • 陈鸿宇&唐映枫:互联网时代特立独行的新民谣
  • 成长
  • 浪潮
  • 程璧:稍纵即逝的瞬间,激励我们活过长长的一生
  • 与程璧的一期一会
  • 漫长的守望与耕耘,是文艺少女时代最好的告别
  • 向着明亮那方,做一个美学的践行者
  • 稍纵即逝的瞬间,激励我们活过长长的一生
  • 太平洋的风徐徐吹来
  • 胡德夫:人生就像一条路
  • 匆匆的传奇人生
  • 歌声里的回忆
  • 一起走江湖
  • 倾听大武山蓝调
  • 胡德夫:一生就是一首动听的歌
  • 民歌运动
  • “原住民运动”
  • 海洋蓝调
  • 野火燎原
  • 林生祥:唱山歌的人
  • 为了和更多人交流,他们来了北京
  • 观音山下的孩子,回到美浓
  • 我等就来唱山歌
  • 创作还是要回归于农业与土地
  • 林一峰:最固执的城市民谣歌手
  • 颇不合群的少年,吉他是最好的朋友
  • 一个人应该有很多面
  • 不是生活选择我,而是我选择生活
  • 张悬:你走出千万人群独行
  • 亲爱的,我还不知道
  • 张悬访谈一(2007年10月)
  • 从“城市”出发
  • 张悬访谈二(2009年8月)
  • 找到完全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 我想你要走了
  • 一瞬间才明白,你要告别了
  • 谁在世上的某处走,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走向我
  • 也许在梦的出口,平安拥抱了感动
  • 野火蔓延走江湖
  • 静水深流 中国当代民谣黑白影像记录
  • 走江湖:当代民谣走唱启示录
  • “走江湖”之静水深流——北京发轫
  • “走江湖”之新民谣中国风——在香港沙沙生长
  • “走江湖”之大陆新民谣宝岛放歌会——几十年后会知道我们今天做了什么
  • “走江湖”之我们的歌是丰收的大合唱——野火乐集大陆五城巡演
  • “走江湖”之上海西岸音乐节——和库斯图里卡一起唱《啊,朋友再见》
  • “走江湖”之新疆八音盒音乐节——世界会在你褪色的眼里慢慢苏醒
  • 后记 春天,你从花园醒来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静水深流

    《沙沙生长》的作者郭小寒,用 “静水深流” 这个词来形容中国民谣和独立音乐人的生存状态;这是一种默默地存在,而从表面几乎无从察觉的状态。既是可观测的现象,又是很难描述的一种感觉。如果以关注、传播和吸金为标准,民谣是否还是当下的主流?人们还需要民谣吗?答案自在人心…… 在这个明星主播们喊着 “1、2、3,上链接” 的时代,对于民谣足够友好吗?我和这个圈子距离有点遥远,不敢乱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生存规律和状态,这并不完全由人的意志为转移;唐诗、宋词、元散曲,各个时代都有引领潮流的文字和旋律的形式,这是变化的;而不变的是人们对于用文字和音乐表达美好和向往的理想和追求。另一种角度,在唐、宋、元之后,诗词和散曲也逐渐走了下坡路,这种趋势,仅仅靠怀念是无法改变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从前的日子就是在离我们远去,而远去的速度是光速,不可追。民谣也好,音乐也罢,都可以归入泛娱乐领域,是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是阳光、空气和水;人们现在最难的不是忙起来,而是闲下来;所以即使生活中失去了民谣,只要不是以此为生,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人们忙忙碌碌,走在通向个人结局的路上,没有时间和精力看风景,似乎忘记了每个人的结局都是死亡。所以我一直特别痛恨某众传媒为代表的广告商家平台,将那些目的性特别强的视频和画面塞入电梯、车厢、道路两旁,所有目光可以触及的地方,让人们对世界产生了误解。这是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作为个人无法改变和影响。“想把我唱给你听,趁现在年少如花” 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带着现在看来很笨重的随身听,看书、写字、自习。那时的歌,听得进去也唱得出来,一首歌可以听很久。而在当下,人们的时间被商业安排,无孔不入的音频和视频如发泡剂一样填满了我们的所有时间;精力越来越难以集中,流行的寿命越来越短。当人们之间失去了真诚沟通的渴望,民谣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曾经可以通过歌声传递的思念和爱慕,变成了一段段微信语音。即使年少如花,也失去了歌唱的渴望。作者在全书结尾,这样写道:“总有一些马,想回到古代;就像一些人,怀念默片” 只要记得,就会怀念;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歌声不会老去,民谣终将留存。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怀着敬意和感动在早晚高峰的地铁上读这本书,忘却了身边的拥挤与冷漠。这绝对是一本超过八分的作品,所以当我看到豆瓣评价的时候非常怀疑自己的音乐审美,到底是谁有问题?这本书几乎是一个目录,多篇文章跨越了三代民谣人的身影,也会指引着我能重新打开音乐软件。明显看出来,小寒经历的是第二代民谣人,在野孩子与万晓利的歌声里写出的文字,会比对于第三代的浅尝辄止高出很多。我想起来两年前读到的叶三的《我们唱》,文艺女青年的文字在音乐的感召下可以开花结果。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创造值得纪念的自己(《沙沙生长》读书笔记)

        “春雨春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哎呀呀我要发芽,哎呀呀我要长大。” 这是小时候学的儿歌,看到这个书名,就不由主地想起来了。何为民谣?我还特意到百度上查了一下。广义的民谣就是 folkmusic,也就是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民谣也就是民间流传的民歌类的音乐,来自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和传统的流传。这个定义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民歌。至于中国民谣,百度上说,这并不是一个乐理学上的定义,而更倾向于社会学定义,是一种在民间广泛传播的,以娱乐性和商品性为主要特性的音乐作品。“它区别于以追求高雅艺术体验为目的而创作而局限于有一定音乐修养的群体中的音乐作品。民谣的特点决定了它广泛的受众面,也让许多民众在毫无乐理知识的情况下,充分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好体验,因而得以广泛传播。” 所以,在这样的定义下,中国民谣,还是大体属于流行音乐的范畴,但是又不同于现在的音乐产业生产出的类型音乐,而是独立音乐人的音乐创作。其实,无所谓定义,当我们听到的时候,我们大致就能知道,它到底算不算是民谣。书里说:“每一个民谣歌者,都是行走在大地上的践行者与观察者,一把吉他,既是创作工具,亦是表达的手段,他们对所在世界的感受和表达,流传下来,就是一首首民谣。” 或许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民谣就是一个歌者对自己生活的观察者、感悟者和记录着,他们用音乐来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大地的感情。所以从这本书的结构我们也大致能够看出来,从白衣飘飘的校园民谣,到那一批漂泊的异乡客,再到在城市中成长出来的新一代年轻人,再到台湾地区的各歌者,所谓中国民谣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到中年的人的成长过程。所以很有意思的事,我们会发现,中国民谣从产生到发展,或许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对生活的记录。我们从一个精神生活本不怎么丰富的时代开始,逐渐具有了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在成长的过程中把自我往这个世界的现实上碰撞,再把这种碰撞得到的经验和感悟,一点点记录下来。所谓的民谣,逐渐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所以,这本书与其说是对中国民谣的记录,或许不如说是作者对自己或者是对这一个时代的纪念。这所有的一切,或许说的是音乐,但其实说的是自己的记忆、青春、过往,以及自己的不甘、不舍和期望。其实,每个人都是时间流逝的颗粒,每个人或许都是一个个时间的切片,所有这些切片在时间的投射下,释放了一个个相互相关、不同层次、不同组合的不同世界。这些世界都有我们,而同样又或许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可能只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个小小的色斑。但是,也就是这些小小的色斑,在某一个时间会成为这个世界最绽放的亮点,也有可能成为这个世界未来的一个记忆,甚至成为这个世界最独特的一种色彩。故事、音乐、人,或许都不重要,也或许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音乐和人成为自己世界的记忆和色彩,这才是它们最有趣的地方。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