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静水深流

    《沙沙生长》的作者郭小寒,用 “静水深流” 这个词来形容中国民谣和独立音乐人的生存状态;这是一种默默地存在,而从表面几乎无从察觉的状态。既是可观测的现象,又是很难描述的一种感觉。如果以关注、传播和吸金为标准,民谣是否还是当下的主流?人们还需要民谣吗?答案自在人心…… 在这个明星主播们喊着 “1、2、3,上链接” 的时代,对于民谣足够友好吗?我和这个圈子距离有点遥远,不敢乱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生存规律和状态,这并不完全由人的意志为转移;唐诗、宋词、元散曲,各个时代都有引领潮流的文字和旋律的形式,这是变化的;而不变的是人们对于用文字和音乐表达美好和向往的理想和追求。另一种角度,在唐、宋、元之后,诗词和散曲也逐渐走了下坡路,这种趋势,仅仅靠怀念是无法改变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从前的日子就是在离我们远去,而远去的速度是光速,不可追。民谣也好,音乐也罢,都可以归入泛娱乐领域,是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是阳光、空气和水;人们现在最难的不是忙起来,而是闲下来;所以即使生活中失去了民谣,只要不是以此为生,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人们忙忙碌碌,走在通向个人结局的路上,没有时间和精力看风景,似乎忘记了每个人的结局都是死亡。所以我一直特别痛恨某众传媒为代表的广告商家平台,将那些目的性特别强的视频和画面塞入电梯、车厢、道路两旁,所有目光可以触及的地方,让人们对世界产生了误解。这是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作为个人无法改变和影响。“想把我唱给你听,趁现在年少如花” 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带着现在看来很笨重的随身听,看书、写字、自习。那时的歌,听得进去也唱得出来,一首歌可以听很久。而在当下,人们的时间被商业安排,无孔不入的音频和视频如发泡剂一样填满了我们的所有时间;精力越来越难以集中,流行的寿命越来越短。当人们之间失去了真诚沟通的渴望,民谣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曾经可以通过歌声传递的思念和爱慕,变成了一段段微信语音。即使年少如花,也失去了歌唱的渴望。作者在全书结尾,这样写道:“总有一些马,想回到古代;就像一些人,怀念默片” 只要记得,就会怀念;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歌声不会老去,民谣终将留存。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怀着敬意和感动在早晚高峰的地铁上读这本书,忘却了身边的拥挤与冷漠。这绝对是一本超过八分的作品,所以当我看到豆瓣评价的时候非常怀疑自己的音乐审美,到底是谁有问题?这本书几乎是一个目录,多篇文章跨越了三代民谣人的身影,也会指引着我能重新打开音乐软件。明显看出来,小寒经历的是第二代民谣人,在野孩子与万晓利的歌声里写出的文字,会比对于第三代的浅尝辄止高出很多。我想起来两年前读到的叶三的《我们唱》,文艺女青年的文字在音乐的感召下可以开花结果。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创造值得纪念的自己(《沙沙生长》读书笔记)

        “春雨春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哎呀呀我要发芽,哎呀呀我要长大。” 这是小时候学的儿歌,看到这个书名,就不由主地想起来了。何为民谣?我还特意到百度上查了一下。广义的民谣就是 folkmusic,也就是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民谣也就是民间流传的民歌类的音乐,来自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和传统的流传。这个定义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民歌。至于中国民谣,百度上说,这并不是一个乐理学上的定义,而更倾向于社会学定义,是一种在民间广泛传播的,以娱乐性和商品性为主要特性的音乐作品。“它区别于以追求高雅艺术体验为目的而创作而局限于有一定音乐修养的群体中的音乐作品。民谣的特点决定了它广泛的受众面,也让许多民众在毫无乐理知识的情况下,充分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好体验,因而得以广泛传播。” 所以,在这样的定义下,中国民谣,还是大体属于流行音乐的范畴,但是又不同于现在的音乐产业生产出的类型音乐,而是独立音乐人的音乐创作。其实,无所谓定义,当我们听到的时候,我们大致就能知道,它到底算不算是民谣。书里说:“每一个民谣歌者,都是行走在大地上的践行者与观察者,一把吉他,既是创作工具,亦是表达的手段,他们对所在世界的感受和表达,流传下来,就是一首首民谣。” 或许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民谣就是一个歌者对自己生活的观察者、感悟者和记录着,他们用音乐来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大地的感情。所以从这本书的结构我们也大致能够看出来,从白衣飘飘的校园民谣,到那一批漂泊的异乡客,再到在城市中成长出来的新一代年轻人,再到台湾地区的各歌者,所谓中国民谣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到中年的人的成长过程。所以很有意思的事,我们会发现,中国民谣从产生到发展,或许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对生活的记录。我们从一个精神生活本不怎么丰富的时代开始,逐渐具有了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在成长的过程中把自我往这个世界的现实上碰撞,再把这种碰撞得到的经验和感悟,一点点记录下来。所谓的民谣,逐渐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所以,这本书与其说是对中国民谣的记录,或许不如说是作者对自己或者是对这一个时代的纪念。这所有的一切,或许说的是音乐,但其实说的是自己的记忆、青春、过往,以及自己的不甘、不舍和期望。其实,每个人都是时间流逝的颗粒,每个人或许都是一个个时间的切片,所有这些切片在时间的投射下,释放了一个个相互相关、不同层次、不同组合的不同世界。这些世界都有我们,而同样又或许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可能只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个小小的色斑。但是,也就是这些小小的色斑,在某一个时间会成为这个世界最绽放的亮点,也有可能成为这个世界未来的一个记忆,甚至成为这个世界最独特的一种色彩。故事、音乐、人,或许都不重要,也或许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音乐和人成为自己世界的记忆和色彩,这才是它们最有趣的地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自己的事业,当她和音乐播客相征一拍即合后,又一起做了视频音乐访谈节目《四季歌》、《新四季歌》,继续记录和讲述着音乐的故事,这部书是小寒和记录的每位民谣歌手的成长故事,也是中国民谣的成长,每一个文字,每一首歌,每一句歌词,都是中国民谣的沙沙生长。每个春天,我都会再听一遍《喀什的天空》,听歌里描绘的春天的声音:“春天到了,燕子北归,孩子们在路上追逐玩耍,风吹动杨柳,杨柳轻拂着风,河堤上情侣们停停走走,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那是树叶在沙沙生长,那是野草在沙沙生长,那是头发在沙沙生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活就如民谣一样,沙沙生长

            音乐是很朴素的,爱听就是全部。我从民谣歌里获得孤独的共鸣,思念的回响,便够了。再回来看看民谣参与人的点点滴滴,让我去发现,去聆听,沙沙生长的声音。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