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真实版《悉达多》,一个青年长达十年的寻求自我安顿之旅。

内容简介

印度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实现迅猛发展,但在这腾飞的新世界中,大多数印度人找不到自己所属的位置。

在这样一片大陆上,潘卡吉·米什拉开始了一段长达十年的旅程。他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村庄出发,拜访不再辉煌的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前往商贸大厦与露天排水沟并存的德里,倾听青年对佛教等古老思想的不满;在暴乱不断的克什米尔,遇见一个个只能在封闭阴冷的房间中泄愤和哭泣的异见者;最后回到喜马拉雅山麓的村舍,在这个充满暴力又困惑丛生的世界中,重新书写佛陀。

沿着佛陀的思想轨迹,米什拉行走在东方智慧与西方哲学之间,用思考连接现实和历史,在佛陀教诲中寻找终结苦厄的可能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曲
  • “佛教”的发明
  • 佛陀的世界
  • 上帝已死
  • 通往中道的漫长之旅
  • 心的科学
  • 转动达摩之轮
  • 眼中的微尘
  • 寻找自我
  • 火诫
  • 精神的政治
  • 帝国与民族
  • 西方的佛法
  • 克服虚无主义
  • 圆寂之旅
  • 无常
  • 致谢
  • 注释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0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蜜汁自信

    印度人确实神经大条,本书作者 是旅居伦敦的印度 “思想家” 和评论家,全书文笔优美,出身婆罗门,虽然家道中落,但出身高贵自带自信,本书作者理解他理解的佛学。全书是写法很巧妙,通过 10 年的游历,记述自身的成长历程,旅行的随笔,读书的感悟,穿插展示自己对佛学的哲学思考。今年印度的人口和 GDP 增长率都超过中国,尤其是股市,虽然 10 年内还是追不上中国,如果说中国有后发优势,印度也可摸着中国过河。印度和印尼这些国家的发展对我们的年轻人来说是机遇并不是危机,30 年前欧美看中国也是这种眼光,只要政局稳定,没有战争,印度的发展还是不容小觑。近年不少外国公司退出中国,并不是中国的营商环境变差,是因为卷不过,而大家都在讲印度的各种坑,也是由于没有找到好的合作伙伴,需要深入了解印度社会和文化。说到本书作者,闯荡欧美,天赋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让作者和欧美知识界沟通无碍,并且因为文化自信,并不是拜倒在西方思想体系之下,而是站在本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上,指出西方体制的不足,作者被西方誉为 “全球百大思想家”,可见印度人忽悠西方的功力深厚,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还没有如此自信之人,因为不能够学贯中西,自身缺少文化自信。其实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已经完全融入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之中,历代中国大思想家无不 “佛学精湛”,【佛陀之所以对各种野心勃勃的政治活动无动于衷,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坚信人只能借由个体形式,而非集体组织,才能达至救赎。有位老一辈的喇嘛曾说,修行人面对世上棘手的难题时,只会从修补自己的鞋子入手,而不会强求立刻将整个大地铺上地毯。】,这和阳明心学的向内修心是一致的。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时俱进的佛陀

      我以为佛陀只是一个历史人物,是遥远的过去。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告诉我们佛陀依然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解决终极问题和日常问题的办法就在佛法中。我想不是佛陀与时俱进,而是他老人家早就超脱了时空,在高纬度给出了人类解决自身问题的终极方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说的是佛,写的是史

        表面看来这本书写的是佛陀,也就是乔达摩悉达多的成长史,作者通过走访其生活成长的地方,探寻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神,这个神与其他的神又有什么区别?不过就像作者在书中写的那样,印度是一个远离了自己历史的国家,随着他探索佛陀的成长过程,他发现更多的是印度本身的历史,对于我们这样没出过国,特别是连亚洲国家都没有去过的,可以读来了解一下。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37条书评

        出版方

        新经典文化

        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4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3096)。先后与马尔克斯、奈保尔、川端康成、东野圭吾、保罗·柯艾略等上千位全球一线作家建立起良好且稳固的合作关系,曾历时7年引进《百年孤独》,创造了中国版权引进史上的奇迹。引进《窗边的小豆豆》在2017年占据全国书市1%的份额,创造了图书年销量的世界奇迹。为国内2亿人次以上的读者带来了包括《解忧杂货店》《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多部大师代表作。这些作品常常以超越母语版本的业绩,深受作家、版权经济、业界同行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