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蜜汁自信
印度人确实神经大条,本书作者 是旅居伦敦的印度 “思想家” 和评论家,全书文笔优美,出身婆罗门,虽然家道中落,但出身高贵自带自信,本书作者理解他理解的佛学。全书是写法很巧妙,通过 10 年的游历,记述自身的成长历程,旅行的随笔,读书的感悟,穿插展示自己对佛学的哲学思考。今年印度的人口和 GDP 增长率都超过中国,尤其是股市,虽然 10 年内还是追不上中国,如果说中国有后发优势,印度也可摸着中国过河。印度和印尼这些国家的发展对我们的年轻人来说是机遇并不是危机,30 年前欧美看中国也是这种眼光,只要政局稳定,没有战争,印度的发展还是不容小觑。近年不少外国公司退出中国,并不是中国的营商环境变差,是因为卷不过,而大家都在讲印度的各种坑,也是由于没有找到好的合作伙伴,需要深入了解印度社会和文化。说到本书作者,闯荡欧美,天赋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让作者和欧美知识界沟通无碍,并且因为文化自信,并不是拜倒在西方思想体系之下,而是站在本民族悠久的文化积淀上,指出西方体制的不足,作者被西方誉为 “全球百大思想家”,可见印度人忽悠西方的功力深厚,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还没有如此自信之人,因为不能够学贯中西,自身缺少文化自信。其实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已经完全融入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之中,历代中国大思想家无不 “佛学精湛”,【佛陀之所以对各种野心勃勃的政治活动无动于衷,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坚信人只能借由个体形式,而非集体组织,才能达至救赎。有位老一辈的喇嘛曾说,修行人面对世上棘手的难题时,只会从修补自己的鞋子入手,而不会强求立刻将整个大地铺上地毯。】,这和阳明心学的向内修心是一致的。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7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想要终结,难于上青天作者潘卡吉・米什拉在这本书中,将种姓遗毒、殖民文化、民族主义、宗教冲突、阶级分化都梳理了一遍,并对印度社会的复杂性做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试图重走佛陀的路线,从蓝毗尼到德里、从德里到克什米尔,通过追寻和倾听,试图寻找现代印度的解脱之道。对我而言,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瑜伽行唯识派的一个观念,他们认为:“人一旦有所行动,其行为导致的记忆残痕至死犹存。他们用了与弗洛伊德学说类似的表达,认为人的一切思想、言语和行为都会在意识之中沉积为一种业力的痕迹,这种意识包藏着过去生生世世残存的记忆,就象是一座桥梁,连通了人的多生多世,而不只是一生一世。” 而这个转换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他们解释到:“除意识之外,生命的缘起还需要其他更加世俗的必要条件,即男女 —— 他们的结合能带来新生命。亡者的意识点亮了新生命,在子宫中燃起火光,这新生命的意识与亡者的意识既同又不同。意识由此得以保存下来,正如物质世界的能量守恒一样,它永远无法被毁灭,而只能转换存在的形式。” 也就是说,在瑜伽行唯识派看来,人灭后,意识不灭,会随机弥散到全新的生命轮回中,并对新生命产生影响。跟出家的朋友聊到这个话题,他说人灭 “五蕴分离” 后,留下的 “蕴,与其他的 “蕴” 组成了新的 “主体” ,这样 “蕴” 与 “蕴” 都会对这个新的 “主体” 产生不同影响。按照这种观念,所谓前世的 “业障” 就会随机到新的生命之中,此生 “消业” 不过为 “前世” 偿报,但此生 “修行”,却不为此生解脱,而是为 “后世” 脱离轮回之苦,这样的追求,要求极高,非凡人所能试炼,而且为此要牺牲掉很多人间至乐,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似乎米什拉也意识到了,他说:“贪嗔痴的烦恼确实可谓一切苦的根源,但它们同时也是生命之源,而且还是伴随生命所生的种种乐趣之源,无论生命及其欢乐如何短暂,如果彻底将它们铲除,我们面临的也许就只有比解脱更加骇人的空虚。” 但控制过剩的欲望,在现世避免极端的痛苦,还是值得为之努力的,那么如何在本由贪嗔痴驱动的世界之中,过一种尽可能合乎道义的生活呢,米什拉最后回忆起老一辈喇嘛说过的那句话:“修行人面对世上棘手的难题时,只会从修补自己的鞋子入手,而不会强求立刻将整个大地铺上地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作者通过旅行方式记录了 10 年在印度各地的生活感悟,主要包含佛教信仰,种族制度,文化发展,社会阶层,社会状态等情况。 通过本书看到了阶级和文化对印度各代人的影响,原先的父辈都是封闭在阶层现有圈子和固化的认知里,现在陆续出现了像作者一样努力走出环境,出去看看的人。这也让我想到了我国的农村的封建迷信和重男轻女等思想的变化。就如作者所说,文化是根深蒂固的,任何改变都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好比如财富需要三代人积累,而根深蒂固的思想真的需要一代代人自己跳出传统。 虽然作者反反复复的说印度的阶级制度不平等和混乱情况,但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真的很爱他的家乡,就好比如现在打工漂泊的我们,在老家的时候说老家如何落后如何有圈子文化等等,一心想要跳到一线城市想要改命,但真的到了一线城市,内心时时放不下的还是家乡,有时候我在想,到底我们为了什么?作者说他对西方哲学思想基于某种偶像崇拜,而我的动机呢?贪嗔痴?我想进化是有好有坏的,不管怎样,自己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佛的前世今生 《苦厄的终结》其实一本讲述佛教历史和教义的书,也不可避免的讲到了印度的历史。 佛教创建于印度,并在印度本土有过较大规模的传播,但没有形成垄断地位,最终渐渐式微。相反,当年师从印度的佛教经周边各国的传播反而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若论及为何佛教没在本土 “做大做强”?其原因不仅是是因为印度教等别的宗教的强大,还与佛教创立的初心有关。 这个初心是遵循中道,既不像摩诃毗罗等苦行沙门那般极端抗拒凡俗生活,也不像大部分婆罗门教徒那样深入地沉湎于其中。它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悟,从创教伊始,佛陀(我们常说的释迦牟尼)便不鼓励人们敬畏他,也不愿纵容人们像以往的宗教信仰那样渴望见到圣人或圣像。 一开始没有什么仪式和层级森严的组织形式,只是到了后来,因为受众多了,佛陀便简单列了几条,其中有一点令我印象较深 —— 佛教修行之人允许食肉,但不允许为了提供僧侣食肉而杀死动物。佛陀不指定接班人,他的原意大致为每个人都可以立足当下修行,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或带领别人修行。 这种佛教教义是我早前不熟悉的,在现代社会,也有类似于佛陀这样追求的人,这个人就是圣雄甘地。他主张的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在作者看来,就有种类似于佛教教义在现代社会的具体运用。 书中还写到了一些印度历史,特别是种姓制度。其中有个片段令我惊讶和气愤。作者的一个朋友是一个中低层次的种姓家族,他的姐姐嫁给了一个更高地位的种姓人家,虽然他的朋友家陪嫁了很多,但他的姐姐仍然在夫家遭受虐待,最后蹂躏致死。他朋友一家都很气愤,但也只限于气愤,而没有任何言语和行动。但是他朋友家族的其他男性对于他们当地比他们地位低的别人家的女孩也是随意糟蹋。真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制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苦厄的终结《苦厄的终结》 作者,潘卡吉・米什拉。1,佛陀的一生。(1)出生:佛陀出生在公元前六世纪的释迦国的首都,迦毗罗卫城。他出生时的本名是乔达摩・悉达多。他的父亲是氏家族的首领。在幼年和青年时期,佛陀度过了一段备受宠护乃至娇纵的生涯。(2)苦修:由于目睹了人的生老病死,佛陀决议要出家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他曾经跟随阿罗逻迦蓝和郁陀罗罗摩子等老师修习禅修方法。后来佛陀离开老师的修道场,独自在菩提伽耶度过了六年多苦行僧的日子。但是种种苦行僧自虐式的修行并没有让佛陀触及超越人事的殊妙知见。他决定放弃苦修的方法。佛陀后来证悟的道理是不落两边(一边是世俗享乐;另一边是苦修)。的 “中间道路”,中道。(3)开悟:菩提伽耶当地有个名为善生的女子供养了佛陀一顿乳粥,营养足够维持他此后四十九天所需。佛陀继续独自一人在林中,食物让他恢复了不少体力。某天夜里,他来到一棵菩提树下坐下并发誓:不成正觉,永不起身。而后,他便开始坐禅冥修。经过很多天的禅修之后,佛陀开悟。佛陀宣称他已洞悉人类经验的四圣谛:苦、苦因、灭苦的可能性,以及灭苦之道。悟得了这些,佛陀感到自己从普通人的生存桎梏中获得了解脱。佛陀将禅修行法称为 “毗钵舍那”(Vipasyana,即内观禅修),通过有规律地反复练习,修行者能够觉察自身随机产生的各种冲动和感受,并学会如何有意识地忽略它们。最后,所有念头将全部止息,直到修行者意识到自己当下已契入全然的定境。禅修是达到涅槃所必需的一种实践。所谓 “涅槃”,就是人在内心中充分认识到自我的虚无,从而从原初的贪婪、愤恨和谬见中解放出来。(4)说法。在贝拿勒斯附近的鹿野苑,他为五比丘首次说法,后世称之为 “转动达摩之轮”。后来,佛陀为更多的信众们说法,“次第演教”。(5)入灭。佛陀在拘尸那罗的一片娑罗林中入灭,世寿约八十岁。2,佛陀的思想。“中间道路”。比丘们,出家人不可以追求两种极端。是哪两种呢?(其一)纵情五欲享乐以贪爱为事,这是下劣、卑贱、凡夫之行,不是圣贤所为,于人毫无益处。(其二)过度自我折磨以苦行自虐,这是徒增痛苦之行,不是圣贤所为,于人毫无益处。“四圣谛”。苦(Duhkha)集(Samudaya):苦的起因或根源灭(Nirodha):苦的灭除道(Marga):苦的灭除方法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因为世人对自我和外物的本性 —— 无常、不尽如人意、无实质 —— 一无所知(无明,avidya),这种执着倾向才会如此繁盛。只要举心动念,无论是不由自主还是习惯使然,都会给他带来选择。而是否依念而行,结果都将影响他未来的境遇 —— 变得更好抑或更糟,这种累积就是婆罗门所说的 “业”(karma)。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命运,但人仍可以成为自己命运的缔造者。他们能够驱散无明,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控制自身的欲望。这正是第三圣谛揭示的真理:苦厄是可以被克服的,解脱是可能的。它引向第四圣谛,即灭苦的具体方法 “八正道”,让人借此克服贪婪、怨恨和谬见的烦恼,并训练自己放下执着,培养善心与智慧。“八正道” 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自律是实现人的道德本性的途径。在鹿野苑,佛陀谈及炼金的过程:工人首先要把粗尘、沙子、砾石和沙砾从矿砂中剔除干净,才能将淘出的金砂放入坩埚烧熔,再滤掉其中的杂质。通往更高精神层次的道路同样需要如此:逐步清除不纯不义的行为、造作和思想,从过失严重的污秽行为,到罪愆更少的粗恶行为,直到所有糟粕都被滤除,只剩下纯净的心念。十二缘起,讲述生命如何出现、存在和延续,乃至生死无间形同链条的原理:1. 缘 “无明” 而生或 “行”(造作诸业)。2. 缘 “行” 而生 “识”。3. 缘 “识” 而生 “名色”(精神与物理现象)。4. 缘 “名色” 而生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5. 缘 “六入” 而产生 “触”。6. 缘 “触” 而生 “受”。7. 缘 “受” 而生 “爱”。8. 缘 “爱” 而生 “取”。9. 缘 “取” 而生 “有”。10. 缘 “有” 而生 “生”。11. 缘 “生” 而生 “老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终结苦厄 求佛求己作者描述了他从喜马拉雅山麓的村庄出发,拜访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前往德里和克什米尔等地,与人们交流和探讨关于佛教和古老思想的问题。通过这些旅行和经历,作者试图在这个充满暴力和困惑的世界中重新书写佛陀的故事,并寻找终结苦厄的可能性。佛陀的教诲通过提供智慧和指导,帮助人们终结苦厄。以下是一些佛陀的教诲,可以帮助人们解脱痛苦:1. 四圣谛:佛陀教导人们要正确认识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终结和通向痛苦终结的道路。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四圣谛,人们可以逐渐超越痛苦。2. 八正道:佛陀提出了八正道,包括正确的理解、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生计、正确的努力、正确的念和正确的定。通过遵循八正道,人们可以培养正面的品质和行为,从而减少痛苦并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3. 缘起性空:佛陀教导人们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通过理解缘起性空,人们可以超越对事物的执着和執著,减少痛苦和纷扰。4. 慈悲与无我:佛陀强调慈悲和无我的重要性。通过培养慈悲心和无我观念,人们可以减少自我中心和贪婪的心态,从而减少痛苦并培养善良和智慧。5. 冥想和正念:佛陀教导人们通过冥想和正念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觉知。通过觉察和接纳当前的经验,人们可以减少痛苦和焦虑,并培养内在的平静和满足感。这些教诲提供了一种终结苦厄的路径,通过实践和体验,人们可以逐渐减少痛苦并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本书获得以下几点收获:1、人必须由内觉醒,才能亲证其所言的真理。2、心主导着世间的一切…… 心如火把般摇摆,心如波涛般翻腾,心如山火般燃烧,心如洪流吞噬一切。洞悉万物之性,便安住于当下正念,不再为心力所牵,而能控制自己的心灵,一切现象便都处于其控制之下。3、禅修的四重境界:初禅境界时会逐渐忘却周身的一切,尽管仍能进行业力的思考,但他已经不会再产生欲望或其他任何强烈的情绪,因而感觉十分自在。进入二禅和三禅境界时,一切觉知都不复存在,体验到的自在达到顶峰。进入四禅境界时,他只能感受到所专注的对象,实际上,他已经与之融合为一。4、禅修是达到涅槃所必需的一种实践。所谓 “涅槃”,就是人在内心中充分认识到自我的虚无,从而从原初的贪婪、愤恨和谬见中解放出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