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黄雪敏研究了创造社诗歌的独特对话方式和内在症结,关注诗人的自我形成与转变。

内容简介

《缥缈的浮生:创造社诗歌新论》作者黄雪敏的创造社诗歌研究与以往研究两个重要的区别,一是她没有以文学潮流的总体特征将自己研究对象大而化之,而是注意具体诗歌现象与主流文学独特的对话关系和对话方式。譬如她注意到创造社诗歌在五四文学潮流中的边缘性,其文学主张上“为艺术而艺术”的倡导与“为人生而文学”的主流文学的不同;同时也注意到诗风转变过程中诗人内部的矛盾和分歧,从而提出了一般研究无法提出的问题:为何唱着“纯文学”高调的人,会如此彻底和痛快地洗心革面,放弃文学本体性的追求?“纯粹”、“浪漫”、“革命”有同质关系吗?二是她的研究虽然也注意历史条件和现实语境,但更重视探究转变背后的内在症结。因此,她观察创造社诗人的转变,立足于诗人“自我”的形成与裂变。她把“自我”作为新诗的风向标来观察的,不仅通过文本认真辨析创造社诗歌“自我”形象的特点,还深入考察了其形成的文化资源,努力厘清个人主义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与文学自觉的联系,以及“自我表现”的抒情逻辑等。这使人们注意到,“自我”聚焦和折射了创造社诗歌最重要的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插图
  • 导言
  • 第一章 “自我”:新诗革命的风向标
  • 第一节 创造社的“自我”解放与新诗的美学创新
  • 一、边缘心态与纯文学追求
  • 二、“自我”的塑造
  • 三、“自我”的限度:一种批判性考察
  • 第二节 “译诗”的尝试与反响
  • 一、“风韵译”
  • 二、“古诗今译”:另一种形态的“新诗”写作
  • 第二章 现实的召唤与回应
  • 第一节 “亢奋”与“感伤”的合奏
  • 一、《洪水》与“国家主义”讨论
  • 二、感伤的泛滥
  • 第二节 “纯诗”与“国民文学”的交响
  • 一、“表现颓败的诗歌”
  • 二、“传统”、“欧化”与“国民文学”讨论
  • 第三章 承诺与疏离
  • 第一节 “革命”的转向
  • 一、“告别”诗作的发表
  • 二、个人主义的“灭亡”
  • 三、《洪水》的转向
  • 第二节 《幻洲》与“小伙计”的分流、离散
  • 一、“渴想着一片绿洲”
  • 二、“十字街头”与“象牙之塔”
  • 三、“别派分流有幻洲”
  • 第四章 一种全新的文化想象
  •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
  • 一、“革命”与“罗曼谛克”
  • 二、文学的重新定义
  • 第二节 “革命诗歌”的创作
  • 一、郭沫若的“普罗诗歌”创作
  • 二、年轻作家的诗艺探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暨南大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侨”而生,因“侨”而兴,砥砺卅五载,春华秋实,书香五洲,声教四海。始立以来,以“侨”为“桥”,厚植文化,秉承推动华文教育、服务教学科研、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理念,着力华文教材、华侨华人研究、岭南文化研究、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已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中文》《汉语》等华文教材发行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