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系统性阐述面向新发展阶段的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内容简介

中国式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经验和资源。

本书包括九章。前五章着重阐发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包括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内容主题、本质要求、历史脉络、道路选择、工作路径,等等。后四章选取当前中国社会治理中的四个重大问题,即社区建设、大数据应用等进行专题研究。不过,这些问题虽然都是现实问题,但本书仍然避免简单的所谓对策研究,而从理论和历史两个方面进行尽可能深入的阐述。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 引言 面向新发展阶段创新社会治理
  • 第一章 中国社会治理的新征程
  • 一、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政治议程
  • 二、社会治理实践中的理论困惑
  • 三、“社会”作为剖析的焦点和钥匙
  • 四、“社会”的词源与词义
  • 五、“社会”是什么?
  • 六、“社会”在哪里?
  • 第二章 社会治理的内容与本质
  • 一、社会性与公共性
  • 二、“大治理”与“小治理”
  • 三、“社会”与社会理论
  • 四、转型悖论与“组织起来”
  • 五、民国时期的社会建设及其历史遗产
  • 六、群众路线、计划体制与社会治理
  • 第三章 中国社会治理的主题与变奏
  • 一、现代化与中国社会治理的“问题意识”
  • 二、转型悖论作为中国社会治理的主题
  • 三、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历史轨迹
  • 四、从社会运动、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 第四章 社会治理的中国道路
  • 一、道路问题:思想方法与分析框架
  • 二、中国现代化道路与动员体制
  • 三、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觉与道路自信
  • 四、动员体制在实践中的困境
  • 五、动员体制的历史镜鉴
  • 第五章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 一、社会矛盾的基本形势与特征
  • 二、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制度建设
  • 三、社会治理共同体:从小治理到大治理
  • 四、防疫问题反思:社会衰退与社会治理
  • 第六章 信访矛盾与信访制度改革
  • 一、信访制度的创立与两种基本工作取向
  • 二、社会动员取向的片面发展及其后果
  • (一)社会动员取向的形成与发展
  • (二)社会动员取向下的信访主要矛盾
  • (三)社会动员与信访制度建设
  • 三、国家信访观念的调整与信访制度的科层化
  • (一)国家信访观念的调整
  • (二)信访制度的科层化
  • 四、信访制度演进的历史规律
  • 第七章 群体性事件与维护社会稳定
  • 一、从“闹事”到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变迁
  • (一)群体性事件的前身
  • (二)群体性事件作为治安概念
  • (三)群体性事件上升为政治概念
  • 二、第一次集体抗争浪潮与“闹事”概念的退场
  • (一)“闹事”概念与国家取向
  • (二)国家的转变与维稳政治的起步
  • 三、第二次集体抗争浪潮与群体性事件概念的诞生
  • (一)第二次集体抗争浪潮及其特征
  • (二)群体性事件概念的创制
  • (三)概念竞争与群体性事件的胜出
  • 四、集体抗争形势的转变与群体性事件概念的转变
  • (一)第三次集体抗争浪潮的形成与特征
  • (二)维稳政治的强化
  • (三)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政治化
  • 五、从维稳政治看国家构建
  • 第八章 集体行动、资源动员与社区建设
  • 一、社区建设:理论反思与视角转换
  • 二、社区建设中的集体行动困境
  • 三、资源动员的两种模式及其问题
  • (一)外部资源的可持续性
  • (二)社区建设的主体性
  • (三)公共治理的效率与公平
  • 四、从“放得出”到“接得住”
  • 第九章 大数据、社会研究与社会治理
  • 一、大数据开发的两种取向:应用与科学
  • 二、大而不精:关于大数据科学价值的疑虑
  • 三、大数据对社会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 四、大数据的三重面相与不同学科的角色
  • 五、当前大数据社会研究面临的主要难题
  • 六、迈向更加整合的大数据开发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