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讨论迈向新征程中的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挑战和任务。

内容简介

本书从经济社会发展全貌切入,介绍了中国发展已取得的伟大成就、新征程和国际形势复杂变化下对经济能源环境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解决矛盾应对变局的总指引,总结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重维度,并将其对应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提出“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客观描述新征程下能源发展面临的权衡抉择。

并从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转型驱动力,在识别能源与碳排放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分析了能源转型面临的权衡取舍,基于“2035年远景目标”和“双碳战略”,从市场和政府两方面提出能源领域的改革策略,从国内碳减排和国外碳协同两个视角提出了能源转型的可行方案。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 前言
  • 第一章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迈进新征程
  •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迈进新征程
  • 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
  • 二、新征程面临新矛盾
  • 第二节 新征程赋予新任务
  •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知识产权强国
  • 二、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 三、坚持推动降碳减污,建设美丽中国
  • 四、坚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 第三节 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 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 二、国际形势变化对中国产生深刻影响
  • 三、中国对世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 第四节 新发展理念是走好新征程的总指引
  • 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二、协调:提升经济发展整体效能
  • 三、绿色:应对气候变化与污染
  • 四、共享: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 五、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 第二章 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看能源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与先进性
  • 一、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 二、均衡与协调发展
  • 三、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
  • 四、多重目标兼顾国内外的宏观调控
  • 五、土地红线、生态红线是大国治理中的重要工具
  • 第二节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重维度
  • 第三节 从经济高质量到能源高质量
  • 第四节 能源发展面临权衡抉择:能源不可能三角
  • 第三章 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转型驱动力
  • 第一节 能源转型的微观驱动力:家庭能源阶梯
  • 第二节 能源转型的宏观驱动力:库兹涅茨曲线与省级能源阶梯
  • 一、能源转型的库兹涅茨曲线
  • 二、省级能源阶梯
  • 第三节 能源转型的政策驱动力:“双碳目标”
  • 一、减排目标分配的横向正义论和代际正义论
  • 二、“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的政策干预
  • 第四章 中国能源和碳的特征事实
  • 第一节 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能源
  • 一、能源供给
  • 二、能源需求
  • 三、能源价格
  • 四、能源贸易
  • 五、能源政策体系
  • 第二节 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碳排放
  • 一、碳排放总量巨大,人均GDP的碳排量逐年降低
  • 二、碳排放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能源供给结构相关
  • 三、碳排放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区域差异
  • 四、碳相关的价格波动程度不一,公众对价格波动敏感度具有差异
  • 五、我国碳生产率正逐步上升,但仍面临严峻挑战
  • 六、碳减排成本具有差异性,需遵循减排最优次序原则
  • 七、变“减污降碳”为“降碳减污”:双重目标下的一石二鸟策略
  • 第三节 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 一、气候变化对能源供给和需求的影响越来越大
  • 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对能源供应的期望越来越高
  • 三、维持能源系统安全、稳定、低成本运行的难度越来越高
  • 第五章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能源转型的权衡抉择
  • 第一节 保障能源供给是2035年经济翻番的重要支撑
  • 第二节 清洁发展是“双碳目标”下的必然要求
  • 第三节 价格调整是“保供-低碳”下的可行选择
  • 一、补贴幻觉:再论能源价格与能源公平
  • 二、价格调整下保障能源公平的可行方案
  • 第六章 构建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型能源体系
  • 第一节 远景目标与“双碳战略”协同下能源转型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建立能源领域“市场之制”
  • 一、电力体制改革往哪走
  • 二、石油开放改革方向
  • 三、天然气市场改革重点
  • 第三节 用好能源领域“政府之手”
  • 一、新征程中政府与能源市场的关系
  • 二、改革能源领域“央地关系”
  • 第四节 实现碳减排与能源转型的平稳过渡
  • 一、碳税“双重红利”
  • 二、对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指标进行协同管理
  • 三、CSG促进企业向好、向善、向上发展
  • 第五节 全球协同推进碳中和
  • 一、保留“负碳国家”排放权
  • 二、促成多边机构实施“项目碳中和”
  • 三、推动全球能源政策协同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型政党,也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一百多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将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转型的伟大构想在中国具体化,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思想理论结晶,揭示了对时代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涵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制度保障、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发展步骤、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发展环境、发展机遇以及方法论原则等十分丰富的内容,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