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高冷”的哲学世界里,一种有温度的哲学。

内容简介

我们会时常困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中的不同侧面,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自我?我到底有没有行动的自由?对于这些问题,发生于1纪中叶直至20世纪80年代结束的存在主义哲学运动,给出了许多精彩的。

本书选取了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胡塞尔、尼采、萨特、加缪、波伏瓦、雅斯贝尔斯、伽达默尔、阿伦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梅洛庞蒂这12位有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结了他们深刻、有温度,也值得玩味的哲学洞见,并试图通过他们的思来帮助读者更好地思自身的人生境遇和人生选择。

在“加餐”部分,还有对存在主义艺术、神学、心理学、电影、戏剧等问题的生动阐发。本书以刘玮教授与得到合作的“存在主义哲学20讲”课程讲稿为底本,并加入了每一讲之后的课程精选留言,讲述者与听众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共同思,成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存在主义哲学课。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
  • 既高冷又温暖的哲学(代前言)
  • 第一单元 存在主义前传
  • 第1讲 克尔凯郭尔:非此即彼的人生选择
  • 第2讲 陀思妥耶夫斯基:现代社会中的虚无处境
  • 第3讲 尼采:直面虚无的深渊
  • 第4讲 胡塞尔:用全新的方式看世界
  • 第二单元 德国的存在主义
  • 第5讲 海德格尔(一):人,存在的追问者
  • 第6讲 海德格尔(二):人,被抛入世界的存在者
  • 第7讲 海德格尔(三):人,向死而生的存在者
  • 第8讲 海德格尔(四):人,诗意地栖居
  • 第9讲 雅斯贝尔斯:边界性境遇与超越
  • 第10讲 伽达默尔:作为阐释的生存
  • 第11讲 阿伦特:政治性的生存
  • 第三单元 法国的存在主义
  • 第12讲 萨特(一):“恶心”的存在体验
  • 第13讲 萨特(二):虚无与自欺
  • 第14讲 萨特(三):自由的重负
  • 第15讲 波伏瓦(一):模糊性的生存
  • 第16讲 波伏瓦(二):被塑造的女性
  • 第17讲 加缪(一):我们是否应该杀死自己?
  • 第18讲 加缪(二):我们是否应该杀死他人?
  • 第19讲 梅洛-庞蒂:身体性的生存
  • 第20讲 存在主义的谢幕和余波
  • 加餐
  • (一)海德格尔与纳粹
  • (二)海德格尔与阿伦特
  • (三)极端之恶与平庸之恶
  • (四)真实与距离:贾科梅蒂的存在主义雕塑
  • (五)信仰与超越:存在主义神学
  • (六)生存与意义:弗兰克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 (七)迷失与噩梦:大卫·林奇的存在主义电影
  • (八)荒谬的悲喜剧:贝克特的存在主义戏剧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幸福不是别人说你幸福,而是你的眼睛自然会闪烁出幸福的光芒,那是溢于言表的。幸福不是活在春风里,而是你活出了自我,你活成了一股春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买椟还珠

      我理解的存在主义,首先是破解,不要为了哲学而哲学,哲学通过 “现象学” 回到生活,生活即哲学;其次是破执,没有那么多唯一、必须,什么都有可能,自己接受、认可才是最有意义的;再次是无定论,不要说人生的价值及意义,甚至凭借思想?或是语言能够 “描述” 我们想象中的意义都要存疑;最后是重构,你活在脑海里的各种浮想联翩都是有意义的,不用通过哲学,而通过文学甚至音乐、戏剧都有更好的解释。如果此书说及这些,汇编成一本百十页的小册子,就刚刚好了,我至少给到 3 分,但编辑要尊重 “得到” 用户,估计光凭这些留言客户就能买个千八百本吧,为了 “听者” 要牺牲 “读者” 的感受,买椟还珠再现,一本标榜哲学的册子,非要做成贴吧读物,所幸的是我读的电子版,占大部分篇幅的留言全部翻过,让他们参与进来,着相了,对他们以及对哲学都是枉自白费。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