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关于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的总结性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为20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理论·方法·实践》一书的续作。

全书共分三篇,其中第一和第二篇主要收录近13年来作者进行国内外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撰写的重要学术论文、为政府提供的部分咨询报告,以及在学术会议(论坛)的讲演稿和给博士生的讲课稿,所提出的不少学术观点对政府制定规划和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篇为作者对其60年科研生涯的回顾,包括从事农业地理、苏联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与区域规划、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经历。

本书作为人文-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对推动地理学科发展和培养青年地理科技人才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第一篇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 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的理论方法研究
  • 一、引言
  • 二、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的理论基础
  • 1.人地系统结构
  • 2.人地系统的非线性效应
  • 3.人地关系耦合理论
  • 4.人地系统的演进
  • 三、人地系统优化与区域PRED协调发展
  • 1.人地系统优化与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关系
  • 2.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特点
  • 3.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目标
  • 4.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重点
  • 5.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式
  • 6.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定量测度
  • 四、新时期人地系统综合调控的路径与对策
  • 1.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动人地系统持续健康发展
  • 2.以主体功能区划为导向,优化人地系统空间格局
  • 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4.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目标,逐步完善人口政策
  • 5.遵循市场原则,健全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 参考文献
  • 推进“多规合一”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 一、推进“多规合一”的紧迫性
  • 二、发挥空间规划体系在“多规合一”中的基础与引领作用
  • 三、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的对策建议
  • 1.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
  • 2.加快制定空间规划的规范体系与法律制度保障
  • 3.建立“多规合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 4.及时总结推广“多规合一”的试点经验
  • 参考文献
  •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
  • 一、引言
  • 二、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述评
  • (一)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的内涵和特点
  • (二)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进展述评
  •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目标和指向
  •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目标
  • 1.社会公平目标
  • 2.经济效率目标
  • 3.生态文明目标
  •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指向
  • 1.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 2.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格局
  • 3.构建一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
  • 4.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5.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宏观区域政策
  • (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与政策
  • 1.推动产业转移对接
  •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 3.加强产业分工协作
  • 4.优化产业协同布局
  • (二)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机制与政策
  • 1.推进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
  • 2.推进区域产权市场一体化
  • 3.推进区域土地市场一体化
  • 4.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
  • 5.推进区域技术市场一体化
  • (三)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与政策
  • 1.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
  • 2.推进区域协调创新体系建设
  • 3.推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
  • (四)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与政策
  • 1.推动区域教育合作发展
  • 2.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合作
  • 3.推进区域社会服务合作发展
  • 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
  • 1.全面落实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是推动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关键
  • 2.区域横向生态补偿的范围与标准
  • 3.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模式
  • 六、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海南省海澄文一体化的路径与保障机制
  • 一、前言
  • 二、海澄文一体化的背景分析
  • 1.三市县概况
  • 2.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 三、海澄文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 1.基础设施一体化,作为推进一体化的基础
  • 2.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作为推进一体化的核心
  • 3.城镇空间布局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推进一体化的节点
  • 4.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一体化,作为推进一体化的共享
  • 5.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作为推进一体化的保障
  • 四、海澄文一体化的空间结构
  • 1.一核:做大做强海口主城区发展极核
  • 2.四城:实现四城联动发展
  • 3.五轴:推动海陆统筹发展主轴
  • 4.五区:因地制宜划分五大功能区
  • 五、海澄文一体化的保障机制
  • 1.做好一体化的顶层设计
  • 2.深化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
  • 3.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 4.开展一体化发展试点示范
  • 参考文献
  • 河南省18地市营商环境评价
  • 一、前言
  • 二、营商环境评价方法概述
  • (一)评价对象与评价指标体系
  • (二)数据来源
  • (三)评价方法
  • 三、营商环境评价结果
  • (一)总体评价结果
  • (二)三个维度指标评价结果
  • 四、营商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化对策建议
  •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 1.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对国内外投资者吸引力下降
  • 2.创新企业能力不强,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 3.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制约城市营商环境的改善
  • 4.经济外向度低,外向型经济和跨境贸易是短板
  • 5.民企投融资难度较普遍,金融服务亟待提高
  • 6.对产权缺乏长效保护机制和法治保障
  • (二)优化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 1.依托多层次对外开放平台,打造中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
  • 2.不断降低企业发展的要素成本,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 4.加大创新投入,增加创新活力
  • 5.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缓解民企融资成本高问题
  • 6.加强法治建设,构建民营企业发展长效保障机制
  • 参考文献
  • 中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目标与模式
  • 一、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原则
  • (一)公平正义原则
  • 1.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衍生出的空间区域剥夺行为呼唤公平正义原则
  • 2.我国城镇化发展中日益加大的空间不均衡性呼唤公平正义原则
  • (二)适度集聚原则
  • 1.人口与产业的适度集聚
  • 2.资源与资本的适度集聚
  • (三)协同发展原则
  • 1.协同好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 2.协同好城市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
  • 3.协同好新型城乡关系
  • 4.协同好不同规模等级和职能城市的关系
  • (四)创新驱动原则
  • 1.自主科技创新
  • 2.体制机制创新
  • 3.管理制度创新
  • (五)持续发展原则
  • 1.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
  • 2.强化城市产业支撑,加快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
  • 3.改造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 二、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目标与重点
  • (一)总体优化目标
  • 1.城镇化发展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 2.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更趋合理,基本形成新金字塔形组织格局
  • 3.城市空间组织结构更趋优化,基本形成轴群连区的空间格局
  • 4.城市职能结构更趋多样,基本形成分工合理互补发展的职能格局
  • 5.城市创新成为驱动主力,基本形成创新型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格局
  • 6.城市设市有序推进,基本形成高效运行的城市行政设市格局
  • (二)具体优化重点
  • 1.实行节约集约发展,形成紧凑集约与精明增长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
  • (1)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紧凑型城市
  • (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建设节水型城市
  • (3)推进节能、环保,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 2.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形成便捷高效与有机通畅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
  • (1)基础设施便捷高效
  • 3.加快城市产业升级转型,构建现代产业支撑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
  • (1)产业结构高级化
  • (2)产业发展动力创新化
  • (3)产业体系融合化
  • (4)产业分工区域化
  • (5)产业布局集群化
  • (6)产业发展可持续化
  • 4.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形成规模有序与分工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
  • (1)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优化
  • (2)城市职能结构优化
  • (3)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 5.营造绿色低碳的人居环境,形成以人为本与和谐宜居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
  • (1)便捷的城市交通出行体系
  • (2)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3)绿色低碳的人居环境
  • (4)城市历史文化传承融合发展
  • 三、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优化模式
  • (一)交通通道引导模式
  • 1.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引导城市发展模式
  • 2.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引导空间发展模式
  • (二)产业集聚关联模式
  • 1.区域尺度的产业集聚关联模式
  • (1)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强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
  • (2)产业集群和各类产业集聚区推动了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 (3)产业布局一体化推动了城市圈的一体化进程
  • 2.城市尺度的产业集聚关联模式
  • (三)城乡一体融合模式
  • 1.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推动型模式
  • 2.长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模式
  • 3.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带动型模式
  • 4.成渝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模式
  • (四)均衡网络发展模式
  • 1.点轴发展模式阶段
  • 2.网络化发展模式阶段
  • 3.多中心网络化模式阶段
  • (五)生态文明导向模式
  • 1.科学划分与主体功能区对接的城市“三生”空间
  • 2.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
  • (1)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城市发展模式
  • (2)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模式
  • 3.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 参考文献
  • 全面提升武汉发展层次的战略思考
  • 一、武汉市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
  • 二、新形势下武汉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 1.现代化城市
  • 2.国际化城市
  • 3.自主创新示范城市
  • 4.生态文明城市
  • 三、全面提升武汉发展层次的对策建议
  • 1.加快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 2.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
  • 3.加快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城市建设
  • 4.搞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 生态文明城市: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城市
  • 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
  • 1.拥有健康的自然生态
  • 2.拥有绿色高效的经济生态
  • 3.拥有文明的社会生态
  • 4.拥有先进的生态文化
  • 5.拥有健全的制度保障
  • 三、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重点
  • 1.加快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建设
  • 2.加快城市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调整优化
  • 3.加快绿色城市建设
  • 4.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 5.建设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
  • 6.重视城市人文建设
  • 参考文献
  • 关于《郑州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情况的汇报
  • 一、《郑州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思路与方法
  • 1.“一组等式”方法
  • 2.“两套核算”内容
  • 3.最终成果——“三大账户”
  • 二、郑州市各类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核算结论
  • 1.土地资源资产负债表
  • 2.水资源资产负债表
  • 3.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
  • 4.大气资源资产负债表
  • 5.郑州市资源资产负债总表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下一步工作建议
  • 1.存在问题
  • 2.下一步工作建议
  • 咨询报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核心区
  • 一、南阳地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应补未补的资金缺口较大
  • 1.关停搬迁企业和养殖户的补偿资金未全部到位
  • 2.库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金尚未落实
  • 3.水源地核心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
  • 4.地方财政大幅减收
  • 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 1.当前生态补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关于建立健全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 咨询报告:必须高度重视中俄界湖兴凯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
  • 一、兴凯湖流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 1.湖区水质状况急剧下降
  • 2.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 3.宝贵的国土资源不断流失
  • 4.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我国国家形象
  • 二、加强兴凯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 1.理顺管理体制,改变条块分割局面
  • 2.尽快编制兴凯湖流域生态经济区规划
  • 3.加强对水污染的防治
  • 4.加大生态环境监管力度
  • 5.加强生态修复工程和对界湖(河)岸坡及河道的整治
  • 咨询报告:中关村科学城核心区空间结构亟待调整优化
  • 一、空间结构(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 1.用地结构不合理,主体功能明显弱化
  • 2.条块分割严重,空间布局碎片化
  • 3.市政基础设施老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 4.人口密度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 5.生态空间长期被挤占,人居环境较差
  • 二、空间结构调整优化的目标和思路
  • 1.用地结构调整优化:构建合理的“生产(研发)、生活、生态”三生空间
  • 2.空间结构(布局)优化:构建南北两个集中的科学园区及五个研究集群
  • 3.基础设施优化: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配套水平
  • 4.社会服务设施优化:提升便捷化与智慧化水平
  • 三、空间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
  • 1. 成立由北京市牵头,包括中科院、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海淀区等参加的综合改造领导小组
  • 2.改革国有土地部门化和单位化的现状,打破条块分割与碎片化布局
  • 3.加强空间开发限制,设置三条保护“红线”
  • 4.由海淀区牵头,集中整治城中村,疏解低端产业和人口
  • 5.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推进以公寓制为中心的住房制度改革
  • 书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振兴的历程回顾与启示
  • 1.内容简介
  • 2.三个显著特点
  • 3.几点有益启示
  • 第二篇 国外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
  • 世界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 一、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 1.边疆地理研究
  • 2.周边国家和地区政治与军事地理研究
  • 3.中亚地区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研究
  • 4.对亚非发展中国家援外项目的前期研究
  • 二、世界区域与国家地理研究
  • 1.东南亚地理研究
  • 2.苏联(俄罗斯)地理研究
  • 3.日本地理研究
  • 4.西非地理研究
  • 三、部门地理与专题研究
  • 1.世界农业地理研究
  • 2.世界能源地理研究
  • 3.世界钢铁工业地理
  • 四、中外对比研究
  • 1.国土开发与国土整治
  • 2.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
  • 3.城市化与城市地理研究
  • 五、科普工作
  • 1.世界地理辞书编写
  • 2.科普作品
  • 3.地名学与外国地名知识
  • 六、今后发展展望
  • 1.为国家制定新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战略提供依据
  • 2.加强对世界战略资源和粮食问题的研究
  • 3.加强对海洋地理研究
  • 4.加强世界地理研究队伍建设与研究手段的革新
  • 参考文献
  • 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格局和对策
  • 一、引言
  • 二、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内涵及产生背景
  • (一)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定义
  • (二)西方地缘政治的代表性观点及产生背景
  • 1.“国家有机体”理论
  • 2.海权论
  • 3.陆权论
  • 4.边缘地带论
  • 5.生存空间论
  • (三)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重新受到重视
  • 1.世界地缘政治的多极化进一步加强
  • 2.局部地区战争和冲突是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不稳定因素
  • 3.亚洲和亚太地区成为全球大国关注的战略重点
  • 4.地缘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 三、中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特点
  • (一)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形势
  • 1.“四面受敌”的地缘政治环境
  • 2.基于地缘政治的经济发展与布局
  • (二)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环境的变化
  • 1.影响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环境变化的重大因素
  • 2.地缘经济出现的重大变化
  • (1)沿海地区率先实现对外开放
  • (2)沿边地区对外开放
  • (三)对中国当前所处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环境的基本判断
  • 1.地缘政治环境基本面是好的
  • 2.对地缘政治面临的形势不能过分乐观
  • 3.地缘经济成为中国地缘战略的重点
  • 四、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基本格局及发展态势
  • (一)北部:地缘政治关系紧密,地缘经济发展较快
  • 1.困扰中俄几个世纪的边界问题已全部解决
  • 2.建立了睦邻友好的地缘关系
  • 3.地缘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 (二)西部:地缘政治关系持续推进,地缘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 (三)西南部:地缘政治破碎地带,地缘经济合作极具潜力
  • 1.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
  • 2.中国与阿富汗的关系
  • 3.中国与印度的关系
  • 4.中国与尼泊尔的关系
  • (四)南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总体良好,但南海问题为不稳定因素
  • 1.中国与东盟关系
  • 2.南海问题
  • (1)南海的战略意义
  • (2)南海诸岛历来是中国领土
  • (3)南海问题不断升级
  • (4)中国对南海问题的基本立场
  • (五)东部:地缘政治热点问题敏感复杂,地缘经济结构相对稳定
  • 1.中日关系
  • 2.朝鲜半岛局势和朝核问题
  • 3.中韩关系
  • 4.东海大陆架划界及钓鱼岛问题
  • (1)东海大陆架划界之争
  • (2)日本非法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
  • 五、改善提升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关系与发展地缘经济对策
  • (一)制定新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战略
  • (二)大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 1.出台背景
  • 2.共建目标
  • 3.战略内涵
  • 4.共建成效
  • (三)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
  • 1.重大意义
  • 2.可行性与制约因素
  • 3.建设进程
  • (四)加快发展以周边国家为主体的地缘经济
  • (五)在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框架内,坚决维护海洋权益
  • 1.坚持将冲绳海槽作为东海大陆架划界依据
  • 2.尽快和平进驻南沙群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岛礁
  • 3.充分发挥三沙市行政区的综合功能
  • 4.加快开发南海海域的油气资源
  • 5.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和海上执法力量
  • (六)坚决打击“三股势力”,确保中国西部边疆地区长治久安
  • (七)为确保战略资源安全,采取多元化进口战略
  • 六、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 一、引言
  • 二、加深能源合作的战略背景
  • (一)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地缘政治合作的需要
  • (二)基于中国能源安全及优化能源进口战略的需要
  • (三)俄罗斯及中亚五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 1.俄罗斯的油气资源
  • 2.中亚五国的油气资源
  • (四)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稳定扩大能源出口是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
  • 三、扩大能源合作的前景
  • (一)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现状
  • 1.中俄能源合作现状
  • 2.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能源合作现状
  • (二)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潜力与前景
  • 1.中俄能源合作的潜力与前景
  • 2.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潜力与前景
  • 3.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综合潜力测算
  • (三)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重点项目
  • 1.东西伯利亚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勒拿—维柳伊油气区的勘探、开发与管道建设项目
  • 2.东西伯利亚通古斯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及管道建设项目
  • 3.萨哈林岛及沿岸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与炼化项目
  • 4.北冰洋大陆架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运输项目
  • 5.西西伯利亚老油田的二次开发项目
  • 6.里海沿岸及大陆架油气区勘探、开发加工及管道建设项目
  • 7.咸海盆地及锡尔河下游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项目
  • 8.土库曼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勘探开发及管道建设项目
  • 9.塔吉克斯坦阿姆河上游喷赤河干支流水电开发项目
  • 10.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核能开发项目
  • 四、提升能源合作的对策建议
  • (一)选择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 1.贷款换石油模式
  • 2.产量分成模式
  • 3.联合经营模式
  • 4.技术服务模式
  • (二)妥善协调好能源合作中的矛盾与问题
  • (三)加强能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 (四)重视改善能源合作开发区域的民生状况
  • 参考文献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地理研究亟待加强的薄弱领域
  • 一、全球化是当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主旋律
  • 1.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 2.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问题
  • (1)“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 (2)森林锐减和生物物种灭绝
  • (3)土地荒漠化
  • (4)淡水资源短缺
  • 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地理研究的“短板”
  • 1.表现形式
  • 2.产生原因分析
  • 三、全球化背景下亟待加强的薄弱研究领域
  • 1.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 (1)良好的地缘政治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和实现和平崛起的前提条件
  • 2.世界战略资源和粮食问题研究
  • 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 4.国外区域发展与国土规划研究
  • 5.海洋地理研究
  •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与中亚铀矿合作开发的前景与对策
  • 一、中亚地区铀矿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现状
  • (一)中亚地区铀矿资源及分布特点
  • 1.矿资源储量大
  • 2.铀矿资源分布集中
  • 3.以砂岩型铀矿为主
  • (二)中亚地区铀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1.铀矿开采规模大,产量居世界首位
  • 2.铀矿以地浸法开采为主,生产成本较低
  • 3.铀矿山分布较集中,规模较大
  • 4.开采的铀矿全部出口,中、俄两国合占其出口量的70%以上
  • 5.铀矿开采由国家控股,外国公司占40%
  • 二、中国与中亚铀矿合作开发的背景及模式
  • (一)合作开发的必要性
  • 1.中国铀矿资源远不能满足本国需要
  • 2.中国未来20~30年对核燃料的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
  • (二)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1.良好的地缘政治与区位交通优势
  • 2.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产能合作的需要
  • 3.具有良好的合作开发与投资环境
  • (三)合作开发的主要模式
  • 1.贷款换铀矿合作模式
  • 2.产量分成合作模式
  • 3.联合经营合作模式
  • 4.技术服务合作模式
  • 5.全产业链合作开发模式
  • 三、铀矿合作开发对中国核电发展的资源保障程度
  • (一)中亚地区铀矿开发前景预测
  • (二)中亚铀矿对中国核电发展的资源保障程度
  • 四、加强中国与中亚铀矿合作开发的对策建议
  • 1.以“五通”新理念统领中国与中亚铀矿资源合作开发
  • 2.尽快编制《中国与中亚地区铀矿合作开发规划纲要》
  • 3.明确未来合作开发的重点
  • 4.不断提升中资企业在中亚铀矿合作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 5.大力充实天然铀产品储备
  • 6.重视防控和化解合作开发中的风险因素
  • 参考文献
  • 西天山地区金矿分布及其成矿的地质环境与开采现状
  • 一、西天山北翼金矿成矿带
  • 1.昆格伊—吉尔吉斯金矿构造—建造带
  • 2.泰尔斯凯—科尔宾(苏萨梅尔)金矿构造—建造带
  • 3.塔拉斯—卡拉套金矿构造—建造带
  • 二、西天山轴部金矿成矿带
  • 1.中恰特卡尔金矿构造—建造带(Центрально-Чаткальная зона)
  • 2.普斯克姆—桑达拉什金矿构造—建造带(Пскем-Сандлашская зона)
  • 3.乌加姆—迈丹塔尔金矿构造—建造带(Угам-Майдантальская зона)
  • 4.东博罗尔代金矿构造—建造带(Восточно-Боролдайская зона)
  • 5.克基里姆陶金矿构造—建造带(Кекийрим-Тауская зона)
  • 6.萨雷贾兹金矿构造—建造带(Сары-Джазская зона)
  • 7.库拉马(Курама)金矿构造—建造带
  • 8.加瓦—苏姆萨尔金矿构造—建造带(Гава-Сумсарская зоня)
  • 三、西天山南翼金矿成矿带
  • 1.克孜勒库姆金矿构造—建造带(Кызыл-Кумская зоня)
  • 2.努拉陶金矿构造—建造带(Нуратинская зона)
  • 3.土尔克斯坦金矿构造—建造带(Туркестанская зона)
  • 4.土尔克斯坦—阿赖金矿构造—建造带(Туркестано-Алайская зона)
  • 5.西泽拉夫尚金矿构造—建造带(Западно-Зеравшанская зона)
  • 6.东吉萨尔金矿构造—建造带(Восточно-Гиссарская зона)
  • 四、案例:穆伦陶金矿的矿区地质条件及开采现状
  • 1.矿区地质构造概况
  • 2.金矿床的成矿特征
  • 3.开采现状及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中亚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及资源环境效应
  • 一、引言
  • 二、中亚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交互影响机理及其发展阶段判断
  • (一)中亚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交互影响机理
  • 1.工业化是中亚地区城镇化的最主要驱动力
  • (1)优势能矿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为城镇化的初始动力
  • (2)重化工业及人口集聚为城镇化快速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 (3)通过大量引进外资推动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 2.城镇化促进了中亚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升
  • (二)中亚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 1.中亚五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
  • (2)非农产业增加值占比及就业结构
  • 2.中亚五国城镇化发展阶段判断
  • (1)城镇化率
  • (2)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与就业结构
  • 三、工业化与城镇化耦合关系分析
  •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交互耦合的数学模型
  • (二)工业化与城镇化交互耦合的发展阶段与类型分析
  • (三)中亚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
  • 1.中亚五国国家工业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
  • 2.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各州工业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
  • (1)哈萨克斯坦分州(市)工业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
  • (2)乌兹别克斯坦分州工业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
  • 四、中亚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效应
  • (一)传统工业化主导下城镇化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效应
  • 1.能矿资源大规模开发及资源型城镇发展引发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 (1)温室气体(CO2)排放量快速增长
  • (2)环境污染严重
  • (3)水资源短缺
  • (4)生态恶化
  • 2.绿洲经济主导下的城镇化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
  • (二)中亚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转型发展下的资源环境效应
  • 1.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 2.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提升
  • 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 4.新城新区建设
  • 五、中亚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 (一)根据各国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特点实行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 1.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较低国家
  • 2.工业化水平滞后于城镇化的国家
  • 3.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国家
  •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 1.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 2.构建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 (三)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 参考文献
  • 咨询报告:加强与中亚铀矿合作开发,提升中国核原料保障程度
  • 一、中亚是全球铀矿储量丰富和天然铀原料的最大产区
  • 二、中国铀矿资源远不能满足国家安全和核电快速发展需求
  • 三、未来20年中亚对中国核原料保障度预测
  • 四、提升中亚对中国核原料保障程度的对策建议
  • 1.建立完善合作开发机制
  • 2.扩大合作开发规模
  • 3.提升合作层次
  • 4.抓紧建立核原料储备体系
  • 第三篇 我的科研生涯回顾
  • 秦岭淮河地带农业地理界线调查研究
  • 一、调研工作概况
  • 1.关于调研范围
  • 2.省地县三级资料收集分工
  • 3.典型样带的选择
  • 二、界线划分的依据
  • 1.以水田农业优势北界作为划界的主要依据
  • 2.参考具有代表性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分布的地理界线
  • 3.保持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完整性
  • 三、界线的走向与分布特点
  • (一)水田农业优势北界的位置与走向
  • 1.东段
  • (1)江苏段
  • (2)安徽段
  • (3)河南段
  • 2.西段
  • (1)湖北段
  • (2)陕西段
  • (二)主要亚热带经济林木分布的地理界线
  • 1.油桐分布地理界线
  • (1)东段
  • (2)西段
  • 2.马尾松分布地理界线
  • (1)东段
  • (2)西段
  • 3.茶树分布地理界线
  • (1)东段
  • (2)西段
  • 4.油茶分布地理界线
  • (1)东段
  • (2)西段
  • 5.柑橘分布地理界线
  • (1)东段
  • (2)西段
  • (三)综合农业地理界线的位置与走向
  • 三、界线形成的条件和因素分析
  • (一)自然条件
  • 1.气候条件
  • 2.地形条件
  • 3.土壤条件
  • (二)历史条件
  • (三)社会经济条件
  • 四、结束语
  • 苏联地理研究十八年
  • 一、苏联基础地理资料系统收集阶段(1969~1973年)
  • 二、苏联地理研究调整阶段(1973~1977年)
  • 三、苏联地理研究的总结提升阶段(1978~1987年)
  • 祖国在我心中
  • 一、列宁格勒和列宁格勒大学印象
  • 二、最难熬的头四个月
  • 三、开展学术交流
  • 四、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 1.第一站:莫斯科
  • 2.第二站:塔什干
  • 3.第三站:第比利斯
  • 五、后记
  • 我在石景山区担任科技副区长的两年
  • 一、石景山区规划结束后被留下担任副区长
  • 二、任期主要工作
  • 1.协助区政府协调与首钢的关系
  • 2.引进中国科学院有关高新技术和产品
  • 3.协助区政府及有关委、办、局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 三、两点体会
  • 1.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 2.深入基层,虚心向群众学习
  • 主持“三峡库区移民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
  • 一、三峡库区移民是世界级难题
  • 二、三峡工程库区各县(市、区)移民安置规划评估工作
  • 1.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忠县移民安置规划评估
  • 2.万县市三区、开县、石柱县移民安置规划评估
  • 3.涪陵市及原重庆市所属区(县)移民安置规划评估
  • 三、“三峡库区移民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申报与实地调研
  • 四、“三峡库区移民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项目主要研究成果
  • (一)专题研究报告8份
  • 1.三峡库区主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潜力与合理开发途径研究
  • 2.三峡库区人口增长与移民安置研究
  • 3.三峡库区移民安置与农业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 4.三峡库区移民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
  • 5.三峡库区工矿企业迁建与库区工业持续发展和合理布局研究
  • 6.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 7.三峡库区移民开发中的交通设施建设与合理布局研究
  • 8.三峡库区移民开发中的对口支援与经济技术合作研究
  • (二)研究简报、论文及咨询报告
  • 1.研究简报
  • 2.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咨询报告
  • 五、后记
  • 回眸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三十二年
  • 一、区域发展模拟的初次大练兵
  • 二、牵头兰州市城市发展规划研究
  • 三、对山东省持续八年的跟踪研究
  • 四、主持唐山市震后的第二次发展规划研究
  • 五、负责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
  • 六、编制《盐城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纲要》
  • 1.开发原则
  • 2.港口建设与临港产业发展
  • 3.沿海滩涂资源的综合开发
  • 七、结束语
  • 退休十七年:始终未离开我热爱的地理科学事业
  • 一、爱国主义是当今中国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 二、有工作干,生活才能过得更充实,人生才更有价值
  • 三、放下身段,当好科研团队的普通一兵
  • 四、与时俱进,努力提升科研工作水平
  • 五、开拓研究新领域:从传统能源转向核能研究
  • 六、一个承诺,干了六年多《地理科学进展》不挂名的责任副主编
  • 七、不是在职博导,但仍是年轻人的良师益友
  • 八、结束语
  • 附录1 承担的科研项目和代表性科研成果及获奖项目名录
  • 一、主持或主要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一)地方政府委托或招标的规划类研究项目
  • (二)国家有关部委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二、出版的专著及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一)出版的专著(含合著)
  • (二)辞书类著作及译作
  • (三)代表性学术论文
  • (四)咨询报告
  • 三、科研成果获奖项目
  • 附录2 我的家庭记述
  • 一、出身书香门第
  • 二、我的父母亲及一家
  • 三、我的三位叔伯和堂兄弟妹
  • 四、我的岳父母家
  • 五、我的小家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