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崩溃、撒谎、攻击……孩子叛逆不是故意不听话,而是他的大脑在求救。

内容简介

养育孩子时,面对孩子的怪异、失控行为,你是否疲惫又困惑?

孩子突然的攻击性、莫名的撒谎、毫无理由的拒绝合作……这些行为是否让你不知所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育儿方式?

别担心,本书将为你照亮前行的路。本书是一本颠覆传统育儿认知的神经科学养育指南。通过“猫头鹰、看门狗与负鼠”的生动比喻,本书揭示了儿童失控行为背后的大脑密码:所有看似“叛逆”“怪异”的行为,都是脆弱的神经系统发出的求救信号。

作者以真实的咨询案例为脉络,融合依恋理论与神经科学,教会父母用“提供安全感”替代对抗,用“共同调节”取代说教,帮助孩子从创伤与压力中重建情绪稳定性。书中的“大脑状态追踪法”和“室内植物式养育”策略,将复杂的神经机制转化为可操作的育儿工具,让每个家庭都能成为孩子缓解压力、修复创伤、重塑大脑的安全港湾。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前言
  • 第一部分如何成为孩子行为方面的专家
  • 第1章 行为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改变它
  • 等一下!在你继续看之前:关于本书写作方式的简要说明
  • 再跟我说说
  • 行为到底是什么
  • 没有行为是适应不良的
  • 你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 “知道”连成功的一半都算不上
  • 没那么容易
  • 我是如何来到这里的
  • 关系神经科学
  • (非常)基本的大脑发育过程
  • 创伤和毒性压力
  • 第2章 连接或保护:感觉安全的科学
  • 感觉安全
  • 神经感知
  • 连接或保护
  • 内部、外部和之间
  • “但是,没有什么是不安全的!”
  • 一切行为都是合理的
  • 压力反应系统
  • 创伤和毒性压力
  • 关于安全的科学
  • 第3章 相信我……你的孩子想和你建立连接
  • 连接是生物学的必然需求
  • 依恋行为
  • 依恋循环
  • 当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
  • 创伤和毒性压力
  • 保护性行为
  • 第4章 调节起了什么作用
  • 受调节是什么
  • 依恋理论是一种调节理论
  • 自我调节不是目标
  • 共鸣回路
  • 自我调节无法被教授
  • 创伤和毒性压力
  • 所有行为都是合理的
  • “功能的恢复重现功能的发展”
  • 第二部分现在让我们“修正”这些行为
  • 第5章 猫头鹰、看门狗和负鼠
  • 聪明的猫头鹰大脑
  • 看门狗大脑和负鼠大脑
  • 追踪猫头鹰、看门狗和负鼠大脑
  • 第6章 培育猫头鹰大脑的育儿策略
  • 协同调节式育儿
  • 缩小距离
  • 室内植物式养育
  • 结构、常规和可预测性
  • 同频
  • 脚手架式协调
  • 增加连接
  • 我们先暂停一下再继续
  • 第7章 看门狗大脑的育儿策略
  • 为看门狗大脑引入安全、调节和连接的干预措施
  • 安全始终是首要目标
  • “怎么了”看门狗
  • “准备行动”看门狗
  • “后退”看门狗
  • “攻击”看门狗
  • 这还不够
  • 下一步是什么
  • 第8章 负鼠大脑的育儿策略
  • 为负鼠大脑引入安全、受调节和有连接的干预措施
  • 即使不是生命威胁,也感觉如此
  • 负鼠就是负鼠
  • “梦幻地带”负鼠
  • “骗子”负鼠
  • “关机”负鼠和“装死”负鼠
  • 喝一杯饮料、吃一点儿零食或移动你的身体
  • 第9章 猫头鹰大脑返回时该怎么办
  • 但是……不需要让他们承担后果吗
  • 后果是什么
  • 第一,修复
  • 第二,让成功成为必然
  • 第三,练习——玩耍!
  • 第四,教你的孩子了解他们的大脑
  • 养育你的猫头鹰大脑
  • 第三部分为什么“知道”连成功的一半都算不上
  • 第10章 为什么你知道如何回应却仍然不去做
  • 你的猫头鹰大脑
  • 你的压力反应系统
  • 内隐记忆:被记住了的,不是被回忆起来的
  • 当诚实是危险的时
  • 常见的父母心理模型
  • 大反应,小问题
  • 我们创造我们所期望的
  • 现在怎么办
  • 第11章 如何对孩子的行为更加宽容
  • 有利于大脑的肌肉锻炼
  • 连接
  • 玩耍
  • 注意到好的事情
  • 自我关怀
  • 你的猫头鹰大脑锻炼计划
  • 第12章 如何应对你孩子的失控,同时保持自己不失控
  • 调节情绪,不是冷静
  • 调节与生气
  • 第一步:觉察自己
  • 第二步:承认而不评判
  • 第三步:自我关怀
  • 第四步:释放张力
  • 现在你处于调节状态,不是冷静状态
  • 更新你的心理模型
  • 大脑正在改变
  • 后记
  • 术语解释
  • 致谢
  • 尾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道”连成功的一半都算不上

    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究竟是遗传因素所致,还是创伤性事件的持续影响?科学研究一直纷争不断,每个观点都有自己的证据,但又不能概括全部。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看,既不能修改基因,又无法穿越时空去阻止创伤性事件的发生。家庭治疗提出,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维持了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问题,而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问题,反过来又维持了家庭的动态平衡,比如父母之间的冲突,往往会让孩子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孩子出现问题,父母需要携手解决,这也会搁置甚至缓冲父母间的张力。这个考虑是从系统观和互补理论出发的,人与人总是互相影响,长久相处就会形成固定的相处模式:你进我退,我主内你主外,尽量维持一个平衡。而孩子的问题,恰恰是家庭关系冲突的热点,也是家庭寻求治疗的原因。家庭治疗的一个目标是让家庭成员明白自己是症状发生和维系的一部分,改变自己的行为,就改变了家人之间固有的相处模式,症状就会 “松动”,甚至不复存在。可是,就像本书所说的:“知道” 连成功的一半都算不上。相较于观念的改变,行为层面的改变更难,因为大脑会有固定的神经连接模式,神经连接模式决定了我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孩子失控时,我们该向哪里寻找答案?

      每个父母都可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孩子突然情绪崩溃、尖叫哭闹、拒绝合作,甚至攻击他人或自己。传统管教方式往往倾向于用规则约束行为,用奖惩塑造服从。但这本《失控的孩子》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 —— 孩子的问题行为,根源往往在于大脑缺乏安全感,而非故意挑衅或品格缺陷。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建立于现代神经科学的基础之上。作者戈贝尔指出,儿童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情绪与行为调控能力的发展极度依赖环境所提供的安全感。当孩子处于压力、恐惧或不被理解的状态中,他们的大脑会启动原始的生存反应,比如攻击、逃避或僵持。所谓 “失控”,其实是大脑在发出求助信号。作者並以大量临床案例和生活场景为例,系统性地提出了一套通过建立安全感来帮助孩子重塑大脑反应模式的实践方法。其中最具启发性的或许是 “镜像沟通法”—— 不是直接纠正行为,而是先通过语言帮助孩子表达出内在感受。例如,当孩子愤怒地扔玩具时,父母可以说:“你看起来非常生气,是不是因为积木一直搭不好?” 这种回应能激活孩子大脑中更高级的认知区域,从而逐步替代原本原始的情绪反应。书中另一个关键内容是 “游戏式重建连接”。作者认为,许多情绪问题可以通过非对抗性的游戏得以缓解。例如设计一些需要合作而非竞争的小游戏,或者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重新经历造成压力的事件。这些活动不仅能缓解紧张,还能促进大脑中与共情和决策相关区域的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数字时代背景下儿童安全感问题的观察。她指出,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会削弱亲子之间的真实互动,而这种互动恰恰是安全感建立的基础。她并非主张完全禁止技术,而是提出 “数字共处” 的概念 —— 父母需要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数字体验,而非简单地将设备用作电子保姆。尽管主题涉及脑科学,但这本书的核心始终充满人文关怀。戈贝尔反复强调,帮助孩子管理情绪的前提,是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她专门用一章讨论父母如何识别自身的压力反应,并打破代际传递的情绪模式。这一视角使本书超越了普通的育儿指南,成为家庭情感建设的参考手册。这本书适合所有关心儿童成长的成年人阅读,尤其是那些觉得传统管教方式效果有限,甚至适得其反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它回答了一个根本问题:当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正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而真正的纪律,最终来自于连接而非强制,来自于安全而非恐惧。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