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大屠杀刽子手到欧盟核心,解码战后德国的救赎与重生。

内容简介

1945年春,德军战败,世人沉浸在大屠杀这一难以言喻的罪行中,很少有人预料到,仅仅半个世纪后,德国人摇身一变,以繁荣民族的姿态站在欧洲一体化的前沿。德国人是如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打击中恢复过来,又如何从大屠杀的耻辱中重新站起来的?

本书中,雅劳施描绘了德国重建被纳粹政权摧毁的文明与公民社会,从而实现国家复兴的详细历程。与其他探究德国如何应对纳粹历史的学术著作不同,本书主要聚焦于一个迷失方向的民族如何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实际教训,以及他们为创建一个注重人权的新社会所做出的斗争。这种视角富有挑战性地分析了德国人逐步形成的民族与性格特征,为世界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译版导言
  • 序言
  • 导论 文明的断裂
  • 上篇 无可奈何的转向
  • 第一章 告别战争
  • 第二章 对民族的质疑
  • 第三章 摒弃计划
  • 结语 自由的前提条件
  • 中篇 自相矛盾的现代化
  • 第四章 拥抱西方
  • 第五章 抵达民主
  • 第六章 反抗权威
  • 结语 现代性的悖论
  • 下篇 公民社会的挑战
  • 第七章 放弃社会主义
  • 第八章 寻求常态
  • 第九章 对外来者的恐惧
  • 结语 剧变的影响
  • 结论 柏林共和国的雏形
  • 专有名词缩写
  • 索引(条目后数字为原书页码,参见本书边码)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废墟之上的人性复归

    1945 年的德国,是一个被炮火碾碎脊梁的国家。城市化作瓦砾,信仰沦为灰烬,整个民族背负着纳粹暴行的耻辱烙印。当世人认定这个国家已被永久钉在文明社会的边缘时,本书却揭示了一段堪称奇迹的历史:短短五十年间,德国人不仅重建了物质家园,更完成了从 “大屠杀刽子手” 到和平民主捍卫者的精神蜕变。作者雅劳施的选题角度确实很刁钻,他绕开了传统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从个人日记、自传、口述史和媒体报道中打捞真相。一位鲁尔区居民回忆同盟国发放的 131 问调查表 —— 这份决定工作权利的去纳粹化 “证书”,成为数百万普通德国人道德自省的起点。当纳粹符号被法律禁止,电台与报刊在盟军监管下传播西方价值观时,一种更深刻的转变正在发生:极端民族主义彻底破产,公共领域再也容不下纳粹思想的公开表达。这印证了作者的核心洞见 (刻意偏见)——(被控制的) 文明重建首先是灵魂的 “排毒”(被洗脑)。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果然是在于剖析德国内生的变革动力 (美国作者的最爱范式)。上世纪 60 年代,未曾经历战争的年轻一代掀起文化革命,他们对父辈的拷问直指民族伤疤。“30 岁以上的人不可信” 的口号响彻大学校园,柏林自由大学前静坐示威的学生们,既反抗越战中的德国共谋,更要求清算父辈在纳粹时代的沉默。这些身着牛仔裤、痴迷摇滚乐的年轻人,将美式流行文化化为刺向威权传统的利刃,代际冲突由此升华为一场全民道德审判。作者在书中敏锐指出,年轻叛逆者的乌托邦幻想终将碰壁,但其精神遗产却渗透进德国肌理:生态运动催生了全球首个执政的绿党,前反叛领袖约施卡・菲舍尔成为黑森州生态部长;公民自发抗议核电站,推动垃圾分类立法,环保意识从街头运动内化为国民习惯。当酸雨侵蚀黑森林、鲁尔区深陷雾霾时,经济奇迹的代价终于唤醒整个社会 ——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辐射尘飘至德国上空,更让 “可持续发展” 从口号变为生存必需。教育系统的改造则构建了反思的永动机。德国民众从童年起便接受系统的反法西斯教育:集中营遗址的实地探访,幸存者亲述的创伤记忆,将历史罪责转化为集体记忆的基因。这种终身浸染的反思机制,使大屠杀不再仅是教科书章节,而成为民族身份认同的负资产。本书并没有将德国经验简化为道德神话。他清醒地看到两德统一埋下的裂痕 —— 东西部的经济落差与观念隔阂,至今仍是 “常态中动荡” 的根源;而移民危机对 “多元文化主义” 的冲击,暴露出文明共识的脆弱性。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