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战后的废墟上,重建物质、精神、法治和道德。

内容简介

1945年,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数千万人流离失所,重建的需要和东西欧的冲突合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欧洲各国领导人、各国际组织及知识分子群体持续思考欧洲文明的历史和未来。

保罗·贝茨以“文明”的概念和话语为线索,讲述了欧洲的重建及其政治文化版图变迁的故事,呈现了另类的20世纪欧洲史。战争尚未结束,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即已成立,与其他国际救济机构和慈善工作者一道在物质和道德上重建欧洲。为恢复国际司法秩序,战犯被新成立的国际军事法庭以反人类罪起诉。濒临破碎的基督教世界重新团结起来,提出了基本人权与信仰自由的主张。

在战争破坏与核威胁的阴影下,舒适的家庭生活成了欧洲人首要关心的问题,各国都把捍卫家庭价值作为社会文明化的核心,致力于发展社会福利。老牌殖民帝国不甘失败,试图通过掠夺殖民地来挽救衰败的命运,却不得不面对非殖民化运动的巨浪。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在推进物质与道德建设,力图发展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明。文化多元主义逐步压倒了欧洲中心论,世界的文明版图朝着多文明共存的方向演变。

“9·11”事件、恐怖主义和难民危机再次唤醒了人们对文明遭受威胁的恐惧和不安,各种保守势力趁机将“保卫文明”作为分裂和进攻的借口。重新审视“文明”的内涵,或许能够帮助人们跨越民族、国家和政治的藩篱,构想国际合作与和平的图景。

目录

  • 版权信息
  • 理想国译丛序
  • 引言 为旧世界带来新生
  • 第一章 呼吁救济
  • 第二章 惩罚与悲悯
  • 第三章 信仰与边界
  • 第四章 科学、住所与礼仪
  • 第五章 再造帝国
  • 第六章 去殖民化与非洲文明:加纳、阿尔及利亚和塞内加尔
  • 第七章 世界文明
  • 第八章 社会主义在非洲的文明教化使命
  • 第九章 宗教、种族与多元文化主义
  • 结论 新铁幕
  • 后记与鸣谢
  • 理想国译丛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处处都离不开对权力的争夺

    作者从 1945 年焦土遍地的欧洲切入。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物资分发、纽伦堡法庭的战犯审判、基督教世界对人权的重新诠释,构成战后初期文明重建的三大支柱。作者指出,欧洲人将家庭生活视为文明核心,家电普及与住房政策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家居展览甚至被赋予国家复兴的象征意义。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揭示战后重建不仅是物质恢复,更是对 “何为文明生活” 的重新定义。书中颠覆了 “欧洲中心论” 的单线叙事。作者将镜头对准非洲:加纳、阿尔及利亚和塞内加尔的独立运动,既终结了老牌殖民帝国的掠夺幻想,也催生出以非洲传统为根基的新文明话语。与此同时,苏联在非洲推行的社会主义文明教化,与西欧的人权话语形成意识形态对冲,暴露出 “文明” 概念在冷战中的工具性。这种多线并行的叙事,将欧洲重建置于全球殖民体系瓦解的背景下,展现文明话语的流动性与矛盾性。影像史料的应用是本书方法论上的突破。作者挖掘摄影和电影档案,展现纽伦堡审判如何通过影像重塑公众正义观,家居广告如何建构消费主义新伦理。当东德用纪录片宣传集体生活,西德用家庭相册捍卫隐私权时,影像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这种视角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事件罗列,而是具象化的集体记忆塑造过程。作者对 “文明” 概念的解构贯穿全书。战后初期,“文明” 被赋予和平、多元的理想色彩,但 “9・11” 事件与难民危机中,它又沦为保守势力制造分裂的借口。书中特别剖析基督教在冷战中的双重角色:既为人道主义提供伦理基础,又成为东西阵营对抗的思想武器。这种辩证分析,揭示 “文明” 既是重建的蓝图,也是权力争夺的话语工具。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