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世纪思想巨擘埃利亚斯,无可替代的文明勘察者。

内容简介

本书是社会学大家埃利亚斯及其学生斯科特森的合著作品。1960年前后,他们在英格兰工业小镇“温斯顿帕尔瓦”开展了一项社区调查,并在当地观察到,早期就定居于该社区的居民群体(“建制者”)与后期随迁徙形成的新街区的居民群体(“外来者”)之间存在矛盾与区隔。

同样是工人阶级,前者具有较强的群体内部凝聚力,而后者的凝聚力则相当松散。建制者在社区内掌握权力,他们在社区各层级的组织、协会中垄断关键职位,不允许外来者进入这些组织。前者自视为“体面”的一方,对后者不遵从“文明”规范深感厌恶,不断排斥、污名化后者;后者则在这一处境中逐渐接受,甚至强化了对方施加给自己的恶名。

通过回溯该社区的形成史,深入剖析不同街区各自及之间的结构与动力学,作者从这个微观社区案例中提炼出了“建制者—外来者构型”的普遍模型,回答了这种社会构型如何在相互依赖的群体的动态关系中生成并固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指出,在通常被“种族”“阶级”“性别”等标签分类的种种群体关系背后,都贯彻着与此相似的根本动力结构。

因此,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理解这些至今困扰人类社会的群体间不平等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序言
  • 导言 关于建制者与外来者关系的理论论文(1)
  • 第一章 有关程序的问题
  • 第二章 形成中的街区关系
  • 第三章 第1区和第2区的总体情况
  • 第四章 第2区以母亲为中心的家庭
  • 第五章 地方协会和“老家庭”的网络
  • 第六章 第3区的总体情况
  • 第七章 对闲言碎语的观察
  • 第八章 温斯顿帕尔瓦的年轻人
  • 第九章 结论
  • 附录一 认同的社会学方面
  • 附录二 关于“社会结构”和“失范”概念的笔记
  • 附录三 论“家庭”和“社区”的关系
  • 部分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理解当今社会群体冲突的根本原因

    在 1960 年代,英格兰工业小镇温斯顿帕尔瓦,两个经济地位相近的工人群体,因定居时间差异形成了持续数十年的对立。这本《建制者与外来者》就是以这个小镇的田野调查,来研究所谓的群体排斥机制。两位作者在此开展社区调查时发现:早期定居的 "建制者" 群体通过垄断社区组织权力,系统性排斥后期迁入的 "外来者"。尽管经济条件相似,建制者凭借更强的内部凝聚力,以 "文明规范守护者" 自居,将外来者贴上 "不体面" 标签并加以污名化,而后者竟逐渐内化了这种负面评价。这项研究的核心贡献在于提出了 "建制者 — 外来者构型" 的普遍模型。作者埃利亚斯指出,在种族、阶级、性别等标签背后,普遍存在着相似的结构性规律:群体间权力关系的动态平衡,塑造着压迫与地位变迁的复杂机制。这种微观社区的互动模式,恰是其文明进程理论的延伸 —— 通过解析群体地位固化过程,揭示社会行为规则的生成逻辑。而在半个世纪过去之后,这个英格兰小镇的戏码仍在当代社会不同的地方重复上演。从城市社区到职场,从线下到网络空间,"定居时间" 衍生的群体边界始终是权力分配的重要维度。群体间的不平等,远非简单标签可概括,其根源在于动态关系中形成的结构性排斥机制。这一洞察,为理解社会分层提供了超越歧视归因的解析工具,但是却没有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让这本书的价值降低不少。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