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期封面文章《新一代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内容简介

载人航天工程立项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包括长征二号F火箭和神舟飞船任务、天地货物运输体系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对于未来载人登月等重大航天任务,还将发展新一代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最为关键的就是新一代载人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本期封面文章将带我们一睹它们的风采。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2021年12月重要天象预告
  • 观星小提示 如何观测人造卫星
  • 2021年12月星空
  • 新一代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 星云群芳园里的昙花
  • 月球理论——万有引力定律的第一次危机(下)
  • 多信使天文学时代的到来
  • 航天员拍到的发光边界是什么?
  • 宇宙奥德赛
  • 天宫空间站2021年11月国内部分地区过境情况简报
  • 追星之旅——致敬中国航天(二)
  • 武仙座球状星团M13
  • 浩瀚宇宙新添“乌鲁木齐一中”星、“金彰伟”星
  • 2021天文摄影师大赛获奖作品(二)
  • 守望星空的另一种方式——河外新星AT 2021yul发现感想
  • 七仙拜月——集科学、艺术、神话、民俗为一体的一幅北宋古画
  • 波兰天文学家卢比涅茨基的《彗星剧院》(下)
  • 全国“天象”大收集(9)——上侧弧和下侧弧
  • 探索 创新 比拼让青春遨游于星海宇宙!
  • 天文史上的11月
  • 11月书单 天文新书推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琴奏响太极和谐: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

    天琴奏响太极和谐: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引力波是时空的涟漪。爱因斯坦在 1916 年首次预测引力波的存在,根据广义相对论,当任何有质量的物体移动时,会产生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引力波在传播途中会对沿途的时空产生拉伸和挤压,这也是我们探测引力波所使用的原理。我们对光线在探测器中行进的过程进行观测,来判断是否有引力波影响了探测器当中的时空,从而推断引力波的存在与否;不同尺寸的探测器能够探测到的引力波波长也不同,通常基线越长的探测器能够探测到的引力波波长也越长。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 2015 年,研究人员使用 LIGO 探测器成功发现了引力波的第一个直接证据。自那以来,LIGO VIRGO 探测器陆续报告了 50 次引力波事件,这些引力波事件被确定是由双黑洞合并、双中子星合并或黑洞与其它致密天体合并时所产生的。而天文学家们想要探测更多的引力波现象,例如来源于星系内部超大质量黑洞的引力波,这类引力波波长比目前设备能够探测的引力波波长要大得多,甚至能达到千万千米的级别,因此就需要有更大尺寸的引力波探测器。太空成为了天文学家们希望建设这些探测器的地方,计划中的天基引力波探测器主要有欧空局主导的 LISA,日本的 DECIGOB-DECIGO,欧洲的大爆炸观测者 BBO ALIA 以及中国的 “太极” 计划和 “天琴” 计划。它们的结构基本类似,一般由三颗卫星组成一个稳定的等边三角形,运行在与地球类似的太阳轨道上,卫星两两之间发射并接收对方发射过来的激光,组成一架三角形的干涉仪。如果有引力波经过这两颗卫星之间,卫星间距离发生变化,通过激光的干涉现象,能精确地测量出这一变化,从而探测到引力波。我国 “太极” 计划的 “太极一号” 卫星于 2019 年 8 月发射升空,“天琴” 计划的 “天琴一号” 卫星于 2019 年年底成功发射,这两颗卫星都是先期验证卫星,已经成功验证了多项相关技术;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相关计划的概念和现状,已经由华中科技大学龚云贵、罗俊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及扬州大学王斌教授共同撰写了论文,于今年 9 月 15 日在《自然・天文》杂志上发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近三十年来,我国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研制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这其中包括长征二号 F 火箭和神舟飞船任务,实现了无人到有人、单人到多人、以及出舱和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独立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我国还研制了天地货物运输体系 —— 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和天舟系列货运飞船,不仅试验了自动交会对接,进行了在轨科学实验,还突破了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为我国正在建造的载人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成立于 1981年10月, 已于2010年度转制为企业,成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出资人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综合性的科技出版社,也是北京市科普传媒基地。 本社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坚持“传播科技知识,创造精彩生活”的方针,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目标,出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科普、少儿、生活、文化教育、大众社科类图书及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