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者范海涛心路历程的一场记录,里面有理想和现实、选择与坚持,自我成长和人生奋斗的交互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作者做出选择的过程,描述了魔幻般的美国大学文科课堂,再现了跌宕起伏的求学经历。文字充满了幽默与灵性,又不乏严谨与规范。更重要的是,书中第一次向国内读者披露了口述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让本书具有了独特的学术价值。就是作者心路历程的一场记录,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美国教育的窗口;给希望留学或者正在留学的人们提供一个如何面对文化冲击的参照;给有梦想但是不知道如何突破现状的人们带来一缕微光。里面有理想和现实、选择与坚持,自我成长和人生奋斗的交互思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人生如何冲出重围
  • 序二 当出国留学与事业发展冲突时
  • 序三 浸入口述历史的大河
  • 第一章 不勇敢无以致青春
  • 1 不勇敢无以致青春
  • 2 当一种召唤开始变得愈发灼热
  • 3 用你的高贵,留给世界一个寓言
  • 4 倾听内心的声音,让自己全力以赴
  • 5 当你放弃努力,就是老了
  • 第二章 一场排山倒海的生存大戏
  • 1 在第一次独处里,回归自己
  • 2 以梦想和自由为名,开始单打独斗
  • 3 心在孤独里沉默,思维在傲然中前行
  • 4 《老友记》一般的纽约生活开场
  • 5 在另一种文化中,看清真实的自己
  • 6 美国年轻人的困境
  • 7 文化摩擦对日后的无穷滋养
  • 8 生活琐事的洪流与学习英文的革命
  • 9 街头小报am New York里的世界
  • 10 生活把我逼成了简餐大厨
  • 第三章 超现实主义的美国校园生活
  • 1 你是这颗孤独星球的唯一管理者
  • 2 美国课堂,充满各种不可思议的解放和疯狂
  • 3 魔幻电影般的超现实主义课堂
  • 4 解放天性的练习,触动自己和别人的内心
  • 5 每个人看待事情都会戴着有利于自己的有色眼镜
  • 6 在困惑与理解中渐次打开未知世界
  • 7 在写作中对很多往事进行情感释放
  • 8 同性恋题材的启蒙
  • 9 去财富协会,近距离接触美国非营利组织
  • 10 只要努力挖掘,每个人都是一座博物馆
  • 第四章 多元世界让我如同登陆了一个奇异星球
  • 1 与老毒贩一起穿越时光隧道
  • 2 普通人如何塑造国家的历史
  • 3 9·11事件,美国人的伤痛记忆
  • 4 跳出中国语境,置身于人类历史大背景下
  • 5 到博物馆上学去
  • 6 “占领华尔街”运动,牵动无数个体的命运
  • 7 记者的灵魂再次横空出世
  • 8 团队项目造就克制冷静的领导力
  • 9 被清晰无误的命运衔接击中
  • 第五章 每个人都是未知世界的一页
  • 1 在阳光之下,自由讨论
  • 2 事实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 3 学做“世界公民”,用梦想撬动世界
  • 4 赤裸着内心,上演一场与世界的对话
  • 5 每个人都是未知世界的一页
  • 6 美国闺蜜克里斯汀
  • 7 我的超级闺蜜萨拉
  • 8 美国华人世界里的真实美国
  • 第六章 你的身心与那段经历遥相呼应
  • 1 收获纽约,一个女神一般的城市
  • 2 磨难让你跨越那个感觉不好的自己
  • 3 足够优秀时,你想要的一切都会主动来找你
  • 4 亲历美国众议院听证会,享受双城记模式
  • 5 生活没有绝对的完整,只有最大化的完整
  • 6 出去,是一种治疗,开启生命中的某个按钮
  • 7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跋一 聆听历史
  • 跋二 怀着敬畏之心继续上路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任何时候都别停止学习

    古人云,三十而立。
    有人把这个 “立” 理解为稳定,30 岁了,就不要胡思乱想了,沉下心来过日子。
    好像现实中多是这样的例子,按部就班地上班,波澜不惊地生活,做一个别人眼里的标准生。
    不再瞎琢磨,不再瞎闯荡,不再有学习的欲望。很多人在 30 岁就看到了人生的尽头。
    然而,总有一些人,偏偏要走不一样的路。
    即使这条路充满未知,布满荆棘;即使这条路无人陪伴,无人看好。
    一如当年的唐僧一样,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2017 年的 1 月份,我在微博推荐了范海涛的新书《就要一场绚丽突围 ——30 岁后去留学》。其实最早读到这里面的故事是在她的微博,当时她是以一段段小故事的形式分享留学经历,颇为有趣。
    后来得知出书,立刻下单买到手,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范海涛的这本《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 岁后去留学》,文中详细记录了她在美国的留学经历,课堂教学、校园生活、租房吃饭、同学相处等生活细节。
    范海涛是财经记者,又是百万册销量传记作者,超强的文字功力让这一切很有画面感。
    有趣的是,她挑了一个有趣的专业 —— 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历史,并且成为获得该专业硕士学位的中国第一人。这本身也增加了海外留学的难度系数和未知数。
    从这本书中,我们初步了解了口述历史的概念,“就是用口述历史的采访技巧和记录历史的方法,和普通人去接近,将普通人的记忆挖掘出来,再通过普通人记忆的集合,汇聚成时代记忆。这些宝贵的记忆,将留给下一代,成为他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工具。”
    这种感觉有些像身处在普通人周边的古代史官,只不过一个居庙堂之高,传达官家口径,一个处江湖之远,记录民间声音。
    他们仔细倾听普通人的声音,还原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和情绪,被采访者在他们的帮助下,挖掘内心深处的记忆,完成一次自我回忆与自我认知的历程,仿佛穿越时空隧道。
    口述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收集个人历史,弥补官方历史遗漏或者故意遗漏的事实,让被忽略掉的历史碎片浮出水面,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在采访者的笔尖,经常流淌着不一样的沧桑与温暖。
    “在美国求学,不能凡事都像在中国上学时那样去习惯性地依靠一个庞大的系统,让那个系统帮你解决事情。在美国,什么都需要自立为王,靠组织的想法没有出路。”
    就连以前的生活经验,在陌生的国度也完全失效。
    美国校园有浓厚的邮件文化,因为学校里所有的大小事情都是通过学校网站或邮件来发布的,看似随意的一封邮件,可能包含了很多重要事情的截止时间和学业信息。
    邮箱就是你在校园的 ID
    错过了信息,自己需要承担责任,例如没有在规定时间缴纳学费,也没有人催你,因为另一封邮件会翩然而至,由于你未按期缴费,由此产生的滞纳金是多少,截止时间是多少。
    别指望有辅导员打电话催你,你得学会自己合理安排各项事务。
    美国的学业压力一如传说中的恐怖,超大的阅读量,带来巨大的挑战。同时,一些有难度但有趣的作业也成了作者的日常。
    其中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情节是,某个老师要求班上的每一个人写一份自己的传记,逐年写出自己的成长经历,每一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事,以及自己对这件事的反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目。
    我们经常看别人的传记,听别人的故事,缺很少回过头来,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以及其中的转折点。有空的时候,不妨试试看,在纸上写一写,回顾自己的前半生。
    在你放弃学习和努力的那一天,就已经老了。
    微信群里,有个 30 多岁的辅导员说自己要去读博士了。大家先是一片恭贺声,接着有人说了一句:快奔四了,还能如此拼,真不容易。
    瞬间大家都沉默了。好像快 40 岁的人再去拼命,就成了怪物,不是 “三十而立,四十认命” 吗?
    李开复在这本书的推荐序言中提到:“人生如何冲出重围呢?有太多的年轻人,想得太多,做的时候犹豫。一天一天蹉跎了岁月,浪费了时间…… 我相信,One thing leads to another,往往人们在脚踏实地地迈出第一步时,所有的东西,就已经悄悄在路上了。”
    选择 “大龄留学”,放弃有大好前程的工作,放下安稳无忧的生活,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重拾课本做学生,不是谁都能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
    范海涛在书中说:“我竟然很想念那些死去活来的日子,我怕没有了流亡般的伤痛,我就变成了一个平淡的灵魂。”
    有个以写作为自由职业的女孩曾经在微信上说,当自己跳出原来的生活轨迹,依靠自己的所爱生存,不断打拼、学习、积累,自己的微笑朋友圈都变得不一样,渐渐多了许多积极奋斗,燃烧梦想的人。看着他们,每一天都是充满了斗志。
    其实,不是因为生命的流逝而让人生道路越走越窄,而是当你在变得一天比一天努力时,世界会邀你一起同行。
    如果你害怕坚持不下来,记得用文字,用图像,记录你努力奋斗、郁闷彷徨的每一刻。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你不知道的地方,用你一直想做但从未尝试的方式,追寻梦想,努力飞扬。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1
      评论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