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历史文化读物《温故》系列之八。

内容简介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目录

  • 版权信息
  • 卷首语
  • 特稿
  • 回忆我的童年
  • 人物
  • 一代才女赵萝蕤教授
  • 傅泾波:站在司徒雷登身边的人
  • 萧条异代使人愁 ——沈祖棻与盛静霞
  • 天下何人更知君 ——从《闻宥遗札》看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貌
  • 莫理循眼中的袁世凯及其他
  • 聚焦
  • 戒严体制下的台湾诗坛
  • 回眸
  • 男男女女五十年 ——关于“作风问题”的回忆
  • 学术自由在西南联大
  • 昔日校园琐记
  • 违难蒙山的文人们 ——饶宗颐、简又文、梁羽生先生的难中轶事
  • 记忆
  • 伤逝之痛 ——阿复与大姐
  • 残云 ——外婆的故事
  • 文本
  • 祖父和父亲的日记
  • 抗战八年来生活之回顾与今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家国记忆

    《温故》系列以 “审视历史、反思文化” 为宗旨,在碎片化的历史叙述中重构被遗忘的个体记忆。本期以陈仁德《祖父和父亲的日记》为代表的 “文本” 专栏,通过家族私人文献的梳理,展现了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精神轨迹与生存图景,陈家传统有记录日记的习惯,祖父就每天坚持,直到去世前 3 天不能动笔才停止,虽然文革期间大部分日记被毁, 祖父的日记始于清末民初,父亲的日记则贯穿抗战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字里行间既有知识分子的家国忧思,亦有对政治动荡的隐晦回应。因为祖父担任过旧县长,父亲学医毕业后参加国军新六军任军医,赴滇缅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这样的身份,自然成为改造对象,作者三兄妹年轻时在择业上受到很大排挤压制。同期刊载的《傅泾波:站在司徒雷登身边的人》等文章形成互文,读者有兴趣可以了解对比傅泾波的生平遭遇,希望能有感悟。我读了很多 “温故” 类的个人记忆,开始只是愤懑社会,唏嘘命运多舛,但看的多了,明白只是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现在也年过花甲,回顾自己记事后的 50 多年走过的路,自己大部分决策都是自以为是的错误,但到今天在外人来看我算 “混得不错”,自己也感到生活幸福,起码比我的长辈,物质上幸福太多,扪心自问,真不是自己有多聪明和努力,就是赶上了好时代,待对了地方。想一下 2003 年的伊拉克,2011 年的叙利亚,2022 年的乌克兰,要知道这 3 个国家当年的自然资源和生活水平都比中国的平均水平好太多了,但现在这三国都是山河破碎,多少人民背井离乡,如果我们自己是当事人,如何应变?多学习历史就应该明白,“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个体改变不了世界,需要顺势而为。启示我们的是:每个家庭的故纸堆里,都可能埋藏着重新理解历史的钥匙,恰如本辑编者所言,是 “在历史的投影里寻找未来的路标”。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温故(八)》是一本历史文化读物,秉承了《温故》系列一贯的风格,即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和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种参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以算是一本伤痕文学读物,因为他揭示的很多事都是我们历史过往的那些忧伤记忆与岁月疮疤,不堪回首却又令人难以忘怀,或者说许多都是我们不该忘却的事一一或许有过些许欢乐,但更多的是痛苦与曲辱。很多事忘却即意味着背叛。不是有话这么说么?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踩着相同的韵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诚如编首语所言,“历史即是人类活动的归宿,更是面向生活的智慧之源。"所谓 “温故而知新",表达的是人类对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是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是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