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世纪的《史记》,人类文明的《离骚》。

内容简介

《路易十四时代》是“理想国经典馆”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第8卷。

从《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至路易十四去世。法国在“太阳王”治下达到文化艺术的顶峰。荷兰的民主为君主专制的欧洲投射出一丝光亮。英国的光荣革命奠定后世的法治与自由。这个时代的主题是信仰和理性的“大争论”。信仰虽仍占据王位,但理性在霍布斯、洛克、牛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诸人新说中竞相绽放。思想家们致力于“知识探险”,相信能够了解宇宙,甚至对上帝形成“清晰而明白的概念”。他们在科学和哲学上各持己见。与被称为“理性时代”的18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更适合“理性”的称谓。

本卷封面图案是路易十四时期的奖章背面,图案“太阳王”为路易十四的象征,上刻拉丁文“Nec pluribus impar”,意为“无与伦比”。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读者
  • 谢词
  • 第一部 路易十四与法国
  • 第一章 旭日东升(1643—1684)
  • 马扎然与投石党(1643—1661)
  • 路易十四
  • 尼古拉·富凯(1615—1680)
  • 柯尔伯重建法国
  • 礼仪与道德
  • 宫廷
  • 路易的情妇
  • 路易亲征
  • 第二章 信仰的考验(1643—1715)
  • 国王与教会
  • 波尔—罗亚尔女修道院(1204—1626)
  • 詹森教派与耶稣会
  • 布莱兹·帕斯卡(1623—1662)
  • ·身世
  • ·省区书简
  • ·信仰的辩护
  • 波尔—罗亚尔女修道院(1656—1715)
  • 国王与胡格诺派教徒(1643—1715)
  • 波舒哀(1627—1688)
  • 费奈隆(1651—1715)
  • 第三章 国王与艺术(1643—1715)
  • 艺术组织
  • 建筑
  • 装饰
  • 绘画
  • 雕刻
  • 第四章 莫里哀(1622—1673)
  • 法国剧院
  • 学徒时代
  • 莫里哀与女士们
  • 《伪君子》
  • 多情的无神论者
  • 鼎盛时期
  • 谢幕
  • 第五章 法国古典文学的全盛时期(1643—1715)
  • 当时的环境
  • 高乃依(1643—1684)
  • 拉辛(1639—1699)
  • 拉封丹(1621—1695)
  • 布瓦洛(1636—1711)
  • 罗曼史的提出
  • 塞维涅夫人(1626—1696)
  • 拉罗什富科(1613—1680)
  • 拉布吕耶尔(1645—1696)
  • 补遗与结论
  • 第六章 尼德兰的悲剧(1649—1715)
  • 西属尼德兰
  • 荷兰共和国
  • 风俗绘画的兴旺
  • 维特(1625—1672)
  • 奥朗日的威廉三世
  • 第七章 鼎盛时期的衰落
  • 门特隆夫人
  • 大联盟(1689—1697)
  • 西班牙的问题(1698—1700)
  • 大联盟(1701—1702)
  •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1713)
  • 诸神的黄昏(1713—1715)
  • 第二部 英伦与欧陆的革命与改革
  • 第一章 克伦威尔(1649—1660)
  • 对民主与平等的呼唤
  • 爱尔兰之叛
  • 苏格兰之叛
  • 克伦威尔专政
  • 清教徒全盛期
  • 教友派信徒
  • 克伦威尔之死和赋税
  • 倒退之路(1658—1660)
  • 国王回驾(1660)
  • 第二章 弥尔顿(1608—1674)
  • 约翰·布尼安(1628—1688)
  • 年轻诗人(1608—1640)
  • 改革者(1640—1642)
  • 结婚与离异(1643—1648)
  • 言论自由(1643—1649)
  • 拉丁文秘书(1649—1659)
  • 老诗人(1660—1667)
  • 暮景残年(1667—1674)
  • 第三章 复辟(1660—1685)
  • 快乐的国王
  • 宗教宽容
  • 英国的经济(1660—1702)
  • 艺术与音乐(1660—1702)
  • 道德
  • 礼俗
  • 宗教和政治
  • 天主教徒阴谋
  • 喜剧幕落
  • 第四章 光荣革命(1685—1714)
  • 信奉天主教的国王(1685—1688)
  • 废君
  • 威廉三世治下的英国(1689—1702)
  • 安妮女王治下的英国(1702—1714)
  • 第五章 自德莱登至斯威夫特的英国文学(1660—1714)
  • 自由出版
  • 复辟时代的戏剧
  • 约翰·德莱登(1631—1700)
  • 各家大全
  • 伊夫林与佩皮斯
  • 丹尼尔·笛福(约1659—1731)
  • 斯梯尔与艾迪生
  •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
  • 第六章 波罗的海的争夺(1648—1721)
  • 投机冒险的瑞典(1648—1700)
  • 波兰和苏毕斯基(1648—1699)
  • 俄国的西向(1645—1699)
  • 彼得的学习
  • 查理十二与北方大战(1700—1721)
  • 第七章 彼得大帝(1698—1725)
  • 野蛮人
  • 彼得的革命
  • 终曲
  • 第八章 改变中的帝国(1648—1715)
  • 德国的重建
  • 德国精神
  • 德国的艺术
  • 奥地利和土耳其
  • 第九章 悠闲的南方(1648—1715)
  • 天主教的意大利
  • 意大利的艺术
  • 克里斯蒂娜的漫游
  • 从蒙特威尔第到斯卡拉蒂
  • 葡萄牙(1640—1700)
  • 西班牙的衰败(1665—1700)
  • 第十章 封锁中的犹太人(1564—1715)
  • 后裔[1]
  • 荷兰的“耶路撒冷”
  • 英国与犹太人
  • 东欧犹太人
  • 信心的激荡
  • 异端
  • 第三部 知识的探索
  • 第一章 从迷信到学术(1648—1715)
  • 障碍
  • 教育
  • 学者群像
  • 第二章 科学的探求(1648—1715)
  • 科学的国际化
  • 数学
  • 天文学
  • 地球
  • 物理学
  • 化学
  • 工艺
  • 生物学
  • 解剖学与生理学
  • 医学
  • 结论
  • 第三章 伊萨克·牛顿(1642—1727)
  • 数学家
  • 物理学家
  • 万有引力
  • 数学原理
  • 晚年
  • 第四章 英国哲学(1648—1715)
  •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
  • ·所受的影响
  • ·逻辑学与心理学
  • ·伦理学与政治学
  • ·宗教与国家
  • ·批评与肯定
  • ·影响
  • 哈灵顿的乌托邦
  • 自然神论者
  • 信仰的捍卫者
  • 洛克(1632—1704)
  • ·生平
  • ·政府与财富
  • ·心与物
  • ·宗教与宗教宽容
  • 沙夫兹伯里(1671—1713)
  • 乔治·贝克莱(1685—1753)
  • 第五章 法国的信仰与理性(1648—1715)
  • 笛卡儿主义的兴衰
  • 西拉诺·贝热拉克(1619—1655)
  • 马勒伯朗什(1638—1715)
  • 皮埃尔(1647—1706)
  • 丰特内尔(1657—1757)
  • 第六章 斯宾诺莎(1632—1677)
  • 年轻的异端
  • 神学与政治
  • 哲学家
  • 上帝
  • 心灵
  • 人类
  • 理性
  • 国家
  • 绵延不绝的影响
  • 第七章 莱布尼茨(1646—1716)
  • 法律哲学
  • 生平
  • 莱布尼茨与基督教
  • 评洛克
  • 单子
  • 上帝是公正的吗?
  • 尾声
  • 插图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