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多卷本著作中关于苏联决策层外交战略和政策方面决策的相关章节的结集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论述1917—1991年苏联外交决策的基本脉络、主要内容和外交得失。苏联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并没有因苏联解体而淡出学术界的视野。

在《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多卷本著作中,苏联外交决策问题的论述镶嵌在苏联高层决策的总体结构之中,显得比较分散。把苏联外交决策问题单独提炼结集,有助于读者对苏联外交决策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线索。苏联外交战略和政策研究需要不断加深。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言
  • 第一章 最初的外交决策
  • 第一节 和平法令:一面和平的大旗
  • 第二节 处理罗马尼亚事件
  • 第三节 布列斯特和约问题的争论
  • 苏维埃政权和平举动和德国的“高价”和谈条件
  • 党内三种决策选择:主战、主和以及不战不和
  • 托洛茨基自杀式声明
  • 德国的进逼
  • 列宁辞职通牒
  • 斯大林的动摇和托洛茨基的“弃权”
  • 在党的七大上,列宁痛斥“小贵族”
  • 第四节 围绕布列斯特和约而展开的外交斗争
  • 第五节 注视国际革命高潮的到来
  • 关心芬兰革命
  • 对国际革命的基本估计
  • 第六节 开创新的外交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 大使对外交人民委员的批评太过分了
  • 在德国问题上,越飞怎么能够“大削价”呢?
  • 列宁说,摩擦会消除的
  • 列宁训斥越飞大使
  • “总不能把生过孩子的妇女再变成处女”
  • 第二章 战争时期的军事和外交决策
  • 第一节 战争动员
  • 战争乌云笼罩
  • 捷克斯洛伐克军武装叛乱
  • 列宁的战争动员
  • 捷克斯洛伐克军被击溃
  • 组建军队
  • 第二节 粉碎高尔察克和协约国的进攻
  • 打击高尔察克
  • 苏俄和平外交的努力
  • 第三节 对欧洲革命态势的估计和态度
  • 一定要抚养匈牙利苏维埃政权这个孩子!
  • 支持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 把宝押在国际革命上面
  • 第四节 内战时期的党内军事分歧
  • 任命旧军官问题上的分歧
  • 斯大林抒发对托洛茨基的不满
  • 托洛茨基电告中央,要求召回斯大林
  • 列宁调解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关系
  • 列宁对托洛茨基的评价
  • 党内“军事反对派”的出现和解散
  • 第五节 粉碎邓尼金及其协约国的进攻
  • 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
  • 击败邓尼金和高尔察克
  • 虱子与社会主义
  • 第六节 西部打开窗口,东部建缓冲国
  • 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 建立远东缓冲国
  • 第七节 对契卡的限制
  • 契卡的打击面不能过大
  • 调解契卡与其他机关的矛盾
  • 第八节 粉碎波兰和弗兰格尔的进攻
  • 教训波兰
  • 消灭弗兰格尔军队
  • 第三章 精心准备参加热那亚会议
  • 第一节 实行和平共处政策
  • 谁给谁唱挽歌?
  • 均势与和平共处
  • 均势和世界革命
  • 帝国主义改变政策
  • 第二节 热那亚会议前的筹划
  • 组成最高级的政府代表团
  • 极其严格地挑选团员
  • 应该把我们的大炮全部准备好、部署好
  • 备用班子和反击方案
  • 外交艺术
  • 加强外交人民委员部
  • 关于远东共和国的策略
  • 帝国主义国家并不是铁板一块
  • 第三节 热那亚会议上的较量
  • 帝国主义者同床异梦
  • 拉巴洛条约:苏俄与德国的外交杰作
  • 协约国恼羞成怒,另玩花招
  • 海牙会议
  • 必须紧紧地掌着舵,走自己的路
  • 第四节 洛桑会议和黑海问题
  • 第四章 如何同外国资本家打交道
  • 第一节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 借助资本的力量发展和壮大自己
  • 世界经济关系的魅力: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 著名的社会主义公式
  • 第二节 租让政策的制定和实践
  • 租让思想的萌生和政策的形成
  • 租让政策带来的困惑
  • 列宁给困惑者解惑
  • 租让政策的含义
  • 租让不是和平,而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战争
  • 利用和加深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 不懂生意经就进疯人院
  • 全部困难在于权衡、控制、监督和执行
  • 租让制的实践
  • 第三节 外贸垄断制问题的争论
  • 中央全会建议修改外贸垄断制
  • 列宁请托洛茨基为外贸垄断制辩护
  • 列宁批评布哈林的错误观点
  • 列宁向斯大林施加压力
  • 列宁乘胜追击
  • 第四节 对外贸易的开展
  • 我们愿意同美国进行贸易往来
  • 同英国进行贸易
  • 对外贸易的全面发展
  • 第五章 外交智谋
  • 第一节 在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求生存
  • 激烈反击“道威斯计划”
  • 洛迦诺会议
  • 同英国展开外交战
  • 对白里安—凯洛格公约的态度
  • 提出裁军建议
  • 第二节 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第三节 集体安全体系计划
  • 党的十六大对国际局势的分析和看法
  • 提出侵略定义问题
  • 集体安全体系计划的提出
  • 加入国联
  • 围绕东方条约而展开的外交战
  • 苏联反对同德国签订双边互助条约
  • 党的第17次代表大会对国际局势的分析和认识
  • 苏美建交
  • 苏法和苏捷互助条约
  • 第四节 苏联的德国牌
  • 苏联对西班牙内战的政策
  • 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态度
  • 怒斥慕尼黑协定
  • 苏联的新建议
  • 斯大林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对策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 第五节 战争开始后的外交策略
  • 对德国入侵波兰的反应
  • 吞并波罗的海三国
  • 苏芬战争
  • 莫洛托夫访问德国
  •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
  • 重大失误:苏联同德国签订友好和边界条约
  • 第六章 卫国战争考验
  • 各自的利益和共同的利益
  • 督促盟国开辟第二战场
  • 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 莫斯科会议
  • 斯大林参加德黑兰会议
  • 雅尔塔会议
  • 波茨坦会议
  • 苏联支持联合国的成立
  • 出兵中国东北三省,对日作战
  • 第七章 战后初期的外交动作
  • 第一节 反击美国的遏制政策
  • 凯南献计:遏制苏联
  •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一份反苏冷战宣言
  • 斯大林的反击
  •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 斯大林对国际问题的估计和看法
  • 反对马歇尔计划
  • 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
  • 成立经互会,对抗马歇尔计划
  • 打破美国核垄断的地位
  • 第二节 封锁柏林
  • 第三节 对南斯拉夫的压制
  • 不承认铁托领导的力量
  • 斯大林不支持南斯拉夫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
  • 苏南经济摩擦
  • 在巴尔干联邦问题上对南斯拉夫的批评
  • 3月20日铁托给莫洛托夫的信
  • 3月27日莫洛托夫和斯大林给铁托的信
  • 4月13日铁托和卡德尔给莫洛托夫和斯大林的信
  • 5月4日莫洛托夫和斯大林给铁托和卡德尔的复信
  • 5月17日铁托和卡德尔的复信
  • 5月22日莫洛托夫和斯大林的回信
  • 情报局的决定
  • 第八章 比较灵活的外交政策
  • 提出召开柏林四国外长会议
  • 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 同奥地利签订条约
  • 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
  • 对东柏林事件的态度
  • 第九章 外交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
  • 第一节 新外交战略思想的基本内涵
  • “战争可以避免”论
  • 两大体系“和平共处”论
  • “和平竞赛”论
  • “和平过渡”论
  • 第二节 新外交战略思想提出的原因
  • 赫鲁晓夫新外交战略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这是由各种因素促成的
  • 对核武器危害性的认识深化促使赫鲁晓夫提出新的外交战略
  • 战后初期,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及其实力的较快增长。使赫鲁晓夫有可能提出两大体系“和平共处”方针
  • 第三节 赫鲁晓夫外交战略思想与列宁、斯大林外交战略思想的关系
  • 新外交战略思想与列宁外交战略思想的关系
  • 新外交战略思想与斯大林外交战略思想的关系
  • 第四节 新外交战略思想的创新与局限
  • 新外交战略思想的理论创新
  • 新外交战略思想的理论局限
  • 第十章 对波匈事件的反应
  • 第一节 对波兰事件的反应
  • 波兹南事件和苏联的最初反应
  • 赫鲁晓夫华沙施压
  • 笔墨官司
  • 哥穆尔卡访苏成功
  • 波兰用条约来约束苏军
  • 第二节 苏联与匈牙利事件
  • 拉科西的恋苏情结
  • 匈牙利采用苏联政治脚本
  • 纳吉的复出和下台
  • 裴多菲俱乐部的成立
  • 苏联中央高层的方案:匈牙利必须换马
  • 格罗愚蠢的政治举动
  • 米高扬和苏斯洛夫进入布达佩斯
  • 纳吉执掌政权
  • 赫鲁晓夫的犹豫和出兵决定
  • 苏军开进布达佩斯
  • 第十一章 设计对美政策
  • 第一节 主动会见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 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 戴维营精神
  • 第二节 处理U—2飞机事件
  • 何谓U—2飞机事件
  • 马利诺夫斯基的紧急报告
  • 赫鲁晓夫的计谋
  • 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强硬声明
  • 修改策略
  • 道歉与不道歉
  • 第三节 参加联合国大会
  • 准备
  • 遇到了小小的麻烦
  • 在联合国大厅用皮鞋敲打桌子
  • 拥抱卡斯特罗
  • 政治炸弹
  • 内部协调
  • 电视对话
  • 第四节 打肯尼迪的牌
  • 赫鲁晓夫也在选举美国总统
  • 不给尼克松政治礼物
  • 维也纳会谈
  • 第五节 处理第二次柏林危机
  • 民主德国政府的设想
  • 准备动手割掉西柏林这个“毒瘤”
  • 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相互威胁
  • 将军与元帅的对垒
  • 筑起“柏林墙”
  • 苏美坦克的危险对峙
  • 赫鲁晓夫缓和气氛
  • 秘密外交渠道
  • 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谈判
  • 第十二章 制造古巴导弹危机
  • 第一节 “导弹”冒险
  • 对美国的无奈
  • 对古巴革命看法的转变
  • “导弹”设想
  • 为什么要将导弹运到古巴
  • 第二节 苏美较量
  • 肯尼迪的强烈反应
  • 赫鲁晓夫口是心非
  • 美国制订对付“导弹”危机的各种方案
  • 苏联的强硬态度
  • 赫鲁晓夫退却
  • 第三节 赫鲁晓夫与卡斯特罗的信件往来
  • 卡斯特罗让赫鲁晓夫对美实施核打击
  • 赫鲁晓夫回信劝卡斯特罗克制和忍耐
  • 古巴对苏联的匆忙撤退表示不满
  • 赫鲁晓夫的解释工作
  • 卡斯特罗不理解赫鲁晓夫的后退立场
  • 赫鲁晓夫的“祝贺”
  • 苏联撤出导弹
  • 第十三章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第一节 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看法
  • 石像上的蚂蚁
  • 空谈“团结”
  • 第二节 关注捷克斯洛伐克事态
  • 诺沃提尼抱残守缺
  • 奥塔·希克改革派占了上风
  • 第三节 “布拉格之春”与苏联对策
  • 《行动纲领》出台
  • 勃列日涅夫对《行动纲领》颇为不安
  • 莫斯科召见
  • 苏联提议召开华沙条约国会议
  • 《两千字宣言》刺激了苏联
  • 苏联的一连串动作
  • 第四节 谈判与入侵
  • 切尔纳会谈
  • 指责和辩白
  • 苏捷再次会晤
  • 苏联高层的最后决定
  • 入侵
  • 捷共中央高层会议
  • 第五节 绑架下的莫斯科谈判
  • 名副其实的政治绑架
  • 苏联特别注意美国的反应
  • 第六节 苏联对侵入捷克斯洛伐克看法的改变
  • 勃列日涅夫的辩解
  •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出笼
  • 戈尔巴乔夫的反思
  • 影响
  • 第十四章 谋求世界霸权
  • 第一节 苏共二十三大的外交方针
  • 苏联新领导人对时局的估计
  • 葛罗米柯的外交政策备忘录
  • 第二节 对美侵越的基本政策
  • 站在越南一边
  • 柯西金访问越南
  • 二十三大上抨击美国侵犯越南
  • 第三节 介入中东事务
  • 第四节 与美国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
  • 谁是苏美外交舞台上的主角
  • 苏美会谈
  • 对中美关系改善的关注
  • 如何对待尼克松访苏
  • 第五节 苏共二十四大对国际局势的看法
  • 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看法
  • 对苏美关系的评价
  • “和平纲领”出台
  • 还有两个外交动作
  • 外长的发言值得注意
  • 第六节 苏联的进攻性战略
  • 全球性进攻性战略
  • 实现战略的步骤和手段
  • 二十六大对国际局势的基本估计
  • 第七节 出兵阿富汗:极其错误的决策
  • 70年代中后期苏联对美关系的设计
  • 苏联对阿富汗感兴趣
  • 苏联中央决策层的错误决定
  • 进兵阿富汗
  • 勃列日涅夫贼喊捉贼
  • 第十五章 外交新思维
  • 二十七大上的外交构想
  • 70年的外交总结
  • 新的外交思维
  • 第十六章 缓和与收缩外交
  • 第一节 苏联对美政策的变化
  • 谋求与美国改善关系
  • 外交部的改组和外交政策的变化
  • 日内瓦会晤
  • 外交上引人注目的举措
  • 雷克雅未克会晤
  • 从零点方案到“全球双零点方案”
  • 面子重要,还是国家利益重要?
  • 中导条约的签署
  • 第二节 对西欧和其他地区的政策
  • 对西欧国家的政策
  • 阿富汗问题
  • 固守对亚太、拉美和非洲地区的既得利益
  • 评价
  • 第十七章 静观东欧剧变
  • 第一节 1989年以前对东欧的政策
  • 强调平等、合作和抵制帝国主义
  • 关注德国问题和波兰问题
  • 推动华约组织和经互会运转
  • 第二节 对东欧剧变的基本态度
  • 东欧剧变的国内外因素
  • 东欧剧变进程与苏联最初的反应
  • 本想让东欧跟上自己的改革步伐,结果却……
  • 第三节 对德国统一态度的转变
  • 德国不能统一
  • 德国可以统一,但不能加入北约
  • 同意“2+4方案”
  • 统一后的德国可以“有条件地”加入北约
  • 德国可以无条件地统一:戈尔巴乔夫彻底退却
  • 第四节 外交争论
  • 中央国际部官员对东欧剧变的评价
  • 改革军师——雅科夫列夫的评价
  • 2月中央全会上的交锋
  • 苏共二十八大上的交锋
  • 第十八章 “伙伴”外交
  • 第一节 外交争论
  • 谢瓦尔德纳泽的方针
  • 外交政策上的争论
  • 让步
  • 第二节 对美政策的重大变化
  • 苏美高层互访不断
  • 新建议、履行中导条约和不大不小的摩擦
  • 认同西方价值观
  • 美国对苏政策的调整
  • 从马耳他会晤到华盛顿会晤
  • 第三节 对海湾危机的态度
  • 苏美赫尔辛基会谈
  • 戈尔巴乔夫的斡旋行动
  • 戈尔巴乔夫的“和平”计划
  • 第四节 苏美关系出现波动
  • 第五节 乞讨外交
  • 向往参加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 伦敦乞讨
  • 布什总统着眼于苏联加盟共和国
  • 守摊外交
  • 冷战格局的终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