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一块小小银元,一部“沪上民国往事”。

内容简介

“银元时代的生活,讲起来,真有一番沧桑史。”——陈存仁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线索,从细微处着笔,通过一个个故事,生动记述了上海由清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金融、贸易、医药、民情、风俗。

书中描摹了作者所接触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的遗闻轶事,上至文化界、商界、政界风云人物——章太炎、于右任、蔡元培、杜月笙、黄金荣、荣氏兄弟等,揭开这些奇人名流普通生活的一面;下至底层小民——小伙计、巡捕、妓女、“白相人”、里弄瘪三、贩夫走卒,各有做派,娓娓道来的笔下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

从柴米油盐到十里洋场,陈存仁从一个市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串起老上海的经济变迁;通过有趣甚至惊心动魄的掌故逸闻,细致刻画了民国的人事风物,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此外,作为一位儒医,作者更在书中点滴记叙了传统教育浸润下的处世哲学、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理财方法,对今日年轻的读者不失为一种亲切的启发与鼓励。

本书写作风格平实、切近,充满人情味;书内还收录有120多张黑白老照片,带你回到历史现场,重返那个洋溢着明亮色彩的银元时代。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一块钱尽是血泪
  • 一块银元 七钱三分
  • 惨遭逆境 幼年失怙
  • 迁出旧宅 生活艰辛
  • 先学西医 再学中医
  • 为师服务 渐知物价
  • 初识丁翁 领教理财
  • 生活困顿 卖文助学
  • 否极泰来 进入鸿运
  • 第二章 地窟下藏银揭秘
  • 富家地窟 窖藏银元
  • 受教甘翁 突遭波折
  • 痛失宗师 转从业师
  • 仲师宽大 备受优遇
  • 书寓风光 别有天地
  • 出《康健报》 风行一时
  • 悬壶应诊 盛宴亲友
  • 第三章 事章太炎以师礼
  • 垂询家世 立雪程门
  • 鬻书生涯 清贫拮据
  • 客居杭城 题诗讲学
  • 苏州讲学 广收弟子
  • 论医识药 不为良相
  • 返璞归真 愿葬青田
  • 第四章 结婚前失恋滋味
  • 意中有人 两心相照
  • 情事生变 壮士断臂
  • 摒弃万虑 寄情游乐
  • 迅速成婚 安居乐业
  • 远游燕京 物价更廉
  • 游颐和园 参观故宫
  • 访琉璃厂 搜购医典
  • 任何文物 摹制有术
  • 第五章 抗争后中医不废
  • 废止中医 轩然大波
  • 全沪停诊 开会集议
  • 各地响应 云集沪上
  • 三月十七 召开大会
  • 五人代表 赴宁请愿
  • 车抵南京 声势浩大
  • 分访各方 反应良好
  • 卫生部长 折柬相邀
  • 胜利返沪 摄影留念
  • 第六章 药王庙遭遇离奇
  • 药王庙中 闯下大祸
  • 阶下之囚 身不由己
  • 四大名医 折柬邀宴
  • 旧地重临 荣辱悬殊
  • 庙中施诊 南风北渐
  • 水木清华 垂老北大
  • 第七章 吴稚晖妙喻性理
  • 吴家老翁 一见如故
  • 门禁森严 机关重重
  • 不受俸禄 鬻书自给
  • 风趣幽默 不同凡响
  • 玩世不恭 谈笑风生
  • 讨论篆文 缠缠而已
  • 修身养性 获致长寿
  • 语言天才 出人意外
  • 第八章 于右任图报知己
  • 贵妇引见 结识髯翁
  • 煮茶论字 博古证今
  • 感恩图报 深入花丛
  • 书生本色 一介不取
  • 一支笔杆 竞选失败
  • 意志坚强 克服痕痒
  • 噩耗传来 右老仙逝
  • 第九章 丁福保指导购地
  • 丁翁教导 初次置业
  • 左边青龙 右面白虎
  • 以钱赚钱 何其易也
  • 生财之道 预定方针
  • 汇集古钱 分别朝代
  • 康熙通宝 已成稀见
  • 外国得之 视同拱璧
  • 第十章 李时珍墓前萋萋
  • 坐拥书城 其乐无穷
  • 游莫干山 小有收获
  • 药学辞典 好梦成空
  • 挫折横生 工作不辍
  • 远游蕲春 访李氏墓
  • 李氏墓碑 摄得一景
  • 第十一章 编药典百折不挠
  • 埋头苦干 传票飞来
  • 重要文件 意外得来
  • 一堂了案 化险为夷
  • 帮助同道 取回执照
  • 编修药典 名流序跋
  • 出版前后 枝节横生
  • 第十二章 城隍会别具深意
  • 疲劳过度 养病南市
  • 游览沪滨 遍访胜迹
  • 游城隍庙 查城隍史
  • 上海小吃 别具风味
  • 城隍出巡 会景盛大
  • 第十三章 游日本风俗怪异
  • 借钱哲学 随机应变
  • 康复之后 谣言平息
  • 书业奇迹 一折八扣
  • 忽获巨款 拟游日本
  • 初次出国 一路顺风
  • 初试风吕 难以为情
  • 游历胜迹 遍购医书
  • 归来一年 完成丛书
  • 年晚习俗 仪式繁多
  • 第十四章 接财神空有所期
  • 新年旧规 兜喜神方
  • 爆竹声中 满口好话
  • 爱俪园中 新年景象
  • 新正开诊 气象一新
  • 阅人既多 深信因果
  • 发财奖券 全是骗局
  • 币制多变 银元不变
  • 第十五章 谢利恒师情回忆
  • 地理世家 澄衷校长
  • 编纂医典 名震全国
  • 晋京请愿 居功最伟
  • 演讲地理 哈定拜服
  • 及门诸子 驰誉各地
  • 专心黄老 参究内功
  • 抑郁难舒 未登上寿
  • 第十六章 上海滩人才济济
  • 人才辈出 甲于全国
  • 经济重镇 航业先进
  • 纱厂巨子 荣氏企业
  • 烟业大王 宁波陈氏
  • 小本经纪 成大事业
  • 上海滑头 三个有半
  • 黄楚九氏 建大世界
  • 交进霉运 死神光降
  • 日夜银行 倒闭风潮
  • 身后风波 出人意表
  • 犬与华人 不准入内
  • 第十七章 法币成功银元废
  • 金银比价 时有上落
  • 庄票制度 信用为本
  • 参观库存 都是白银
  • 银楼缺银 改用银片
  • 废元改币 币值稳定
  • 藏银之家 秘密搜集
  • 屡经战乱 人口大增
  • 银元沧桑 拓本留影
  • 袁寒云家 获洪宪币
  • 洋泾浜话 起源上海
  • 第十八章 市面繁荣风气改
  • 西侨产业 纷纷转手
  • 经济侵略 言之可怕
  • 妇女风气 影响全国
  • 上海钱庄 宁波帮多
  • 买办阶级 不可一世
  • 银元绝迹 镍币出世
  • 币制改革 物价稳定
  • 难民麇集 市面繁荣
  • 太虚法师 受人利用
  • 第十九章 为防牵累急走避
  • 开战损失 人人难免
  • 突接电话 弃家出走
  • 旅途寂寞 邂逅丽人
  • 困居苏州 痛苦万分
  • 参加悼亡 忽获喜讯
  • 由苏返沪 日人来访
  • 陈光甫氏 雄才伟略
  • “一·二八”后 畸形繁荣
  • 第二十章 一枚银元值千亿
  • 屡肇战端 南京屠杀
  • 日本军票 嫁祸中国
  • 南京暴行 铁证如山
  • 军人霸权 野心狂妄
  • 抗战初期 五洋独秀
  • 物价飞涨 法币贬值
  • 买地漏风 费尽口舌
  • 兴建新厦 谣诼频传
  • 币制动摇 比数惊人
  • 世乱如麻 纸比币贵
  • 捣乱毒计 抛售银元
  • 银元时代 从此结束
  • 原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19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个人史也是社会史

    作者生于乱世,少时家变(父亲病故),但作者努力,精于世故,勤于笔记,全书上海往事,章太炎,吴稚辉,于右任等人风骨轶事,栩栩如生,学问,风采再难重现,感叹百年来中国的历史沧桑,上海确实开中国资本社会风气之先,当时各省人聚会普通话都不统一,南京到北京火车要三天三夜。日本人在祖国内部肆意横行,生民涂炭,按卷长叹,民族复兴确为全民期盼。书中谈到法币改革,认为当时政府和美国签订的 “白银法案” 有利于中国,此论存疑,以目前经济学论述正是罗斯福的白银法案打击了中国的出口,白银本位让中国躲过了 29 年世界经济危机,但白银法案让中国民族工业夭折。作者的精于为人,八面玲珑值得学习,富人思维的 “舍得” 之道,北平的 “药王庙 “事件,充分体会海派的精明和做派,江浙沪领先全国的商业思维是值得北方人学习的。

      3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绝版多年,重版出来! 一块小小银元,一部 “沪上民国往事” 从柴米油盐到十里洋场,从贩夫走卒到奇人名流,读的不仅是老上海市井生活,更是世间百态,命运浮沉。阿城真挚推荐

        4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银元时代生活史》。每一次银元的叮当脆响,都是历史心跳的余韵。【银光碎影中的民国上海浮世绘】—— 银元折射的乱世浮沉《银元时代生活史》以一枚银元的流转为经纬,织就一幅民国上海的斑斓长卷。书中所述时代,恰逢列强环伺、国运维艰之际,银元作为硬通货,既是市井生计的锚点,亦是时代巨变的缩影。陈存仁笔下的 1935 年法币改制,如惊雷裂帛,终结了银本位时代,亦隐喻着传统经济秩序的崩解。彼时上海,华洋杂处、资本暗涌,银元流通间,既有民族资本夹缝求生的喘息,亦有投机者倒卖金银的诡谲风云。作者以医者之眼观世,将金融动荡、战火硝烟皆化作账本上跳动的数字,于物价涨落间窥见国运飘摇。—— 鸿儒白丁皆入彀中陈存仁以 “银元” 为引,邀章太炎、吴稚晖、杜月笙等名流登台,却褪去其庙堂光环,尽显烟火本色。章太炎烟榻论道、于右任挥毫赠情,名士风流与市井智慧交织;更见妓女吟诗、瘪三钻营,底层蝼蚁在银元叮当声中演绎生存韧性。书中人物如走马灯般流转,既有中医丁甘仁 “悬壶济世” 的儒医风骨,亦有达仁堂东主乐笃周宴席赠参的商贾机心,众生百态皆在银元天平上称量出人性本色。较之《胡适日记》的精英叙事,此书更似《清明上河图》的民国翻版,士农工商各色人等皆成时代注脚。—— 摩登与传统的交响曲书中细数银元时代的衣食住行,如工笔描摹一幅沪上生活长卷:四枚铜元可啖城隍庙肉面,千枚银元能购善本书籍;鸿运楼宴客的参茸马蹄土,与街头小贩的 “强盗牌” 香烟并置,尽显阶层分野。更令人唏嘘者,乃鸦片烟霞弥漫市井,文人墨客倚榻吞云,竟成风雅之事。此般生活图景,较之茅盾《子夜》的宏大叙事,更似张爱玲笔下琐碎而鲜活的日常,然陈存仁以银元为尺,将风月场、药材铺、钱庄库房逐一丈量,赋予浮华以精确的计量单位。—— 银元背后的精神图谱银元不仅是交易媒介,更承载着民国社会的价值密码。书中所述 “埋银地窖” 的守财之道,折射乱世百姓对实物的笃信;而陈存仁办报行医、投资地产的进取,又昭示新兴市民阶级的理财智慧。尤为可贵者,乃作者以中医 “望闻问切” 之法,剖析社会症结:银元流通中的升降水,暗合阴阳平衡之道;法币改革的成败,亦如药石配伍,需君臣佐使相辅相成。较之同时期《子夜》对资本罪恶的批判,此书更似一帖调和鼎鼐的方剂,于市井烟火中寻得治世良方。—— 史笔与诗心的合璧若将齐邦媛《巨流河》比作时代洪流中的一叶孤舟,此书便是停泊码头的万斛商船,满载琐碎而真实的生计细节;较之白先勇《台北人》的贵族回眸,陈存仁的笔触更贴近《东京梦华录》,以平民视角录市声、记物价、述人情。然其文风独树一帜:考据银元成色时严谨如史家,追忆宴饮酬酢时旖旎若晚明小品,叙说金融风潮时又犀利似时评。这种 “以银元为眼,观万象生灭” 的笔法,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 “大历史观” 遥相呼应,却更添几分沪上烟火的温润气息。《银元时代生活史》似一柄包浆温润的银元,正面镌刻着民国上海的市井纹章,背面映照出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微光。陈存仁以医者仁心、史家慧眼、文人诗笔,将银元时代的体温封存于字里行间。当我们在张爱玲的旗袍褶皱里寻找旧上海风华时,此书却将手指轻按于城市的脉搏之上 —— 每一次银元的叮当脆响,都是历史心跳的余韵。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36条书评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