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个人史也是社会史
作者生于乱世,少时家变(父亲病故),但作者努力,精于世故,勤于笔记,全书上海往事,章太炎,吴稚辉,于右任等人风骨轶事,栩栩如生,学问,风采再难重现,感叹百年来中国的历史沧桑,上海确实开中国资本社会风气之先,当时各省人聚会普通话都不统一,南京到北京火车要三天三夜。日本人在祖国内部肆意横行,生民涂炭,按卷长叹,民族复兴确为全民期盼。书中谈到法币改革,认为当时政府和美国签订的 “白银法案” 有利于中国,此论存疑,以目前经济学论述正是罗斯福的白银法案打击了中国的出口,白银本位让中国躲过了 29 年世界经济危机,但白银法案让中国民族工业夭折。作者的精于为人,八面玲珑值得学习,富人思维的 “舍得” 之道,北平的 “药王庙 “事件,充分体会海派的精明和做派,江浙沪领先全国的商业思维是值得北方人学习的。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6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一小银元,带出 “沪上民国往事”陈存仁用他的笔,让银元在翻滚中带出了民国的上海。从绸缎商少爷沦落到臭河浜边啃青菜豆腐的破落户,他比谁都懂一块银元的重量 —— 幼年家道中落时,全家每天攥着几个铜板精打细算,一个铜板买青菜,一个铜板换豆腐,五天才能尝口炒肉丝。可当他在丁福保指导下花五千银元买地皮,三年后转手卖出三万元时,又让人看清资本游戏的残酷法则。银元在这本书里时而是生存的筹码,时而是时代的镜面,照见从清末到抗战前夕物价的魔幻变迁:最初一铜板能买油条大饼,后来竟要三麻袋钞票换袋米。最鲜活的是书中那些游走于黑白两道的身影。会看见章太炎在苏州讲学时突然掏出银元请学生吃汤包,国学大师瞬间变回馋嘴老头;杜月笙穿着蓝布长衫在茶楼谈笑风生,江湖大佬倒像个教书先生;连黄金荣这样的青帮头目,在陈存仁镜头下也露出市井商人的狡黠。这些大人物褪去传奇外衣后的烟火气,比正史记载更耐人寻味。至于弄堂瘪三、巡捕妓女的故事,就像老照片里发黄的边角,拼凑出十里洋场最真实的底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民国上海生活百科全书作者认识这么多民国名人,可能有夸大嫌疑,书中生动讲述了民国上海社会生活,补充了上海滩影视题材的内容,一下子老上海的即视感。想起奶奶讲述的上海,十里洋场,满眼的羡慕与怀恋,他们那代人去上海干了体力活,书中描述去李时珍湖北探寻,当地人很多没见过银元,可见差距,也理解老一辈对上海的固有印象由来。如果没有大的变革,那一代上海企业家会有很多成为世界级富豪,正如书中银元价格的变化,人生也是如此随波逐流,富不过三代往往有这类巨大变革造成的,另外书中经商,创业对今人依旧有借鉴价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写老上海的书,这一本最好!”津津有味读完的一本书。作者在开篇写到:“银元时代的生活,讲起来,真有一番沧桑史。我就依据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往事作为出发点,写成本文,借以反映近六十年来物价的变迁。” 书中讲到作者学习中文中医,行医开业,成家立业,办医学报纸,为中医中药的存续请愿,编写医药大辞典等事,还有去北京、苏州、湖北、日本、香港的见闻,但主要的是他在上海亲身经历的人和事。这其中,衣食者,民之本,又以银元在人们经济生活中的变迁,为一个切入点。作者是老上海世家,又是沪上有名中医,所以医病者很多,上至民国大佬,下到帮派分子,三教九流,各阶层的都有。书中写到很多他亲身经历的掌故风云、逸闻趣事和风俗民情。所以阿城说:“写老上海的书,这一本最好!” 当年轰动一时的香港电视剧《上海滩》,打出的特别顾问就是作者。书中也写到作者受前辈老师的教诲,以及个人的体悟,关于学习、工作、养生、理财等的生活智慧。比如 “以钱赚钱,要比劳心劳力赚钱容易得多。”“朋友及师长,是每一个人无穷的财富。”“小舟不可以重载。”“无事不生事,有事不怕事。”“含笑迎人” 等等。在原版后记中,写到两件事:一件是作者的朋友讲到:“不由不对陈存仁的富于定力,不随波逐流,感到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使他在十几年后便功成业就,从无数的同道中脱颖而出。” 也谈到了编撰《中国药学大辞典》之事,“他的规划如此细致周密,不由我不觑着他那张镇定的脸,怔了好一阵子。孔子曰:‘毋友不如己者。’这个陈存仁,岂但我所不及,简直使我五体投地了。” 一件是作者之子所说:“由于生活的磨炼,父亲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和写作的习惯,他一生除行医外,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写作,从不中辍。在行医之余,父亲仍勤奋地写作。他在香港销路最大的《星岛晚报》上辟了一个专栏 “津津有味谭”,专门谈如何吃的问题,提倡在汤菜中加些中药的饮食疗法,…… 这个专栏一写就是二十年,天天一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间断。除了医学著作之外,父亲还曾接受香港《大人》杂志之邀,连续撰写了《银元时代生活史》和《抗战时代生活史》两部关于旧上海生活的札记类书。” 书中所写的 “银元时代”,既是个花花世界,更是个战乱频仍、颠沛流离的时期,作者本人这种 “持之以恒” 的长期主义,和净水深流的定力,就更值得学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厉害硬核人生甚是喜爱这本书。 初读之时,尚有几分纠结,然而越读越顺畅,对作者奇异的人生经历以及出色的文字写作能力,着实钦佩不已。读完之后,亦深有感悟。虽说此事发生于 150 多年前的上海,可人性中的诸多元素,竟径直穿越了百年的沧桑岁月,来到当今社会。 读完方知,早在 150 多年前,我们所注重的行医,即便处于那个动乱的时代,依旧能够让人安身立命。回归当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每个人总归要有一门能够安身立命的技艺,唯有技艺附身,方能拥有安全感。 而作者以今时今日的话来讲,可谓真正的跨界青年、斜杠青年。他不仅医学得好,而且文章也写得精妙,还主动学习诸多知识,诸如理财知识、心理卫生知识、西医知识以及各类人际交往知识等等。 总之,在我看来,作者当真拥有硬核人生,包括许多理念放置于当今社会,依旧行之有效,比如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要为人谦逊、和善,要主动交往、理财等等。 所以读完之后,虽说这是一本有关银元的书,但其作者却是一位知名的中医,是中医学者,后来又精通西医,甚至在上海滩有所作为。这些事迹发生在 150 年前的古人身上,着实令人惊叹,令人佩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