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文化精神的角度研究中西美学。

内容简介

文化精神是文化中一切时代、一切思想的总和。

作者从文化范式入手,在把握中西美学基本精神和对中西美学作宏观整体比较的前提下,切入到中西美学中“和谐”“悲剧”“崇高”“荒诞与逍遥”“文与形式”“典型与意境”等基本概念,和“创作理论”“灵感理论”“灵感的主体构成”以及“审美具体方式”等具体问题,并结合了大量的中西艺术实践,作了观念的梳理与理论的分析概括,来寻找横跨不同范式之间的共同规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再版序
  • 韩文版序
  •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出版说明
  • 引言 中西美学比较:缘起、内容、意义
  • 一、比较潮流的兴起
  • 二、本在范式冲撞中的美学
  • 三、中国美学走向现代形态的背景
  • 四、中西美学比较:方法、内容、意义
  • 第一章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 第一节 有与无
  • 一、实体与虚空:西方宇宙模式
  • 二、气与有无相生:中国宇宙模式
  • 第二节 形式与整体功能
  • 一、形式:西方宇宙模式的理论化
  • 二、整体功能:中国宇宙模式的理论化
  • 第三节 明晰与模糊
  • 一、明晰:西方文化的理论特色
  • 二、模糊:中国文化的理论特色
  • 第二章 中西美学的整体比较
  • 第一节 中西美学的存在形态
  • 一、中西美学形态的显与隐
  • 二、中西美学的具体存在形态
  • 第二节 中西美学理论的结构方式
  • 一、西方美学理论的四种结构方式
  • 二、中国美学理论结构的两大代表
  • 第三节 中西美学的历史发展
  • 一、西方美学发展的四大阶段
  • 二、中国美学发展的四大阶段
  • 第三章 和谐:中西文化理想追求的审美凝结
  • 第一节 中西和谐的不同起源
  • 一、中国文化“和”的起源
  • 二、西方文化和谐的起源
  • 第二节 中西和谐的基本特征
  • 一、中国和谐的基本特征
  • 二、西方和谐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中西和谐的美学表现
  • 一、整体:中西心灵的和谐意向之一
  • 二、空间:中西心灵的和谐意向之二
  • 三、时间:中西心灵的和谐意向之三
  • 第四节 中西美学和谐的不同走向
  • 第四章 悲剧:中西文化内在困境的审美凝结
  • 第一节 悲剧意识的定义和中西形态
  • 一、悲剧意识产生的条件
  • 二、悲剧意识的定义
  • 三、文化性质与中西悲剧意识的形态
  • 第二节 保存与毁灭:中西爱情悲剧意识
  • 一、抗争与毁灭:西方爱情悲剧意识
  • 二、追求与保存:中国爱情悲剧意识
  • 第三节 护礼与求真:中西悲剧意识的不同侧重
  • 一、毁灭与崇高:护礼的轨迹
  • 二、知晓与跌落:求真的轨迹
  • 第五章 崇高:中西文化超越意向的审美凝结
  • 第一节 崇高的核心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展开
  • 第二节 西方崇高的诸形态
  • 一、柏克的崇高理论
  • 二、康德的崇高理论
  • 三、布拉德雷的崇高理论
  • 四、凯瑞特的崇高理论
  • 五、朗吉弩斯的崇高理论
  • 六、西方崇高理论的动态结构
  • 第三节 中国崇高理论的诸形态
  • 一、人物的崇高:大
  • 二、建筑的崇高:台
  • 三、高山大河的崇高:乐
  • 第六章 荒诞与逍遥:中西文化自由极境的审美凝结
  • 第一节 抗争、自由、荒诞
  • 一、从抗争到自由
  • 二、从自由到荒诞
  • 第二节 退隐、逍遥、梦幻感
  • 一、从退隐到逍遥
  • 二、从逍遥到梦幻感
  • 第七章 文与形式及其深入:中西审美对象结构理论
  • 第一节 文与形式
  • 一、文与中国审美对象结构的初源
  • 二、形式与西方审美对象结构的初源
  • 第二节 文与形式的展开
  • 一、文的演变与深入
  • 二、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 第三节 多层结构的审美对象
  • 第四节 人体结构的审美对象
  • 第八章 典型与意境:中西审美对象的最高境界
  • 第一节 典型与意境及其文化精神
  • 第二节 典型及其历史演化
  • 一、纯形与古希腊精神
  • 二、轻形与中世纪精神
  • 三、典型与近代精神
  • 四、变形与现代精神
  • 第三节 意境及其历史演化
  • 一、阳刚阴柔:意境类型与文化结构
  • 二、浓淡神逸:意境类型与儒道互补
  • 三、雅俗韵态:意境类型与历史发展
  • 第九章 中西美学的创作理论
  • 第一节 摹仿自然与心师造化
  • 一、造化与自然
  • 二、摹仿自然
  • 三、心师造化
  • 第二节 想象与内游
  • 一、想象与内游的心理特征
  • 二、联想与神游
  • 三、同情与物化
  • 四、幻想与玄游
  • 第三节 直觉与兴
  • 一、兴
  • 二、直觉
  • 第十章 中西美学的灵感理论
  • 第一节 确然神赐与宛如神助
  • 一、神赐论:以人人关系为主的灵感论
  • 二、突然性:以人景关系为主的灵感论
  • 第二节 天才与人品
  • 一、天才论的六位代表
  • 二、人品论的三种理论
  • 第三节 无意识与参悟
  • 一、无意识
  • 二、参悟
  • 第十一章 中西美感的主体构成
  • 第一节 中西美感主体构成的初型
  • 一、五官整合的美感主体构成
  • 二、眼耳独尊的美感主体构成
  • 第二节 中西美感主体构成的历史发展
  • 一、感官与心气:孟、庄理论
  • 二、感官与灵魂:从柏拉图、夏夫兹伯里到康德
  • 第三节 中西美感主体构成的定型与转向
  • 一、中国美感主体构成的定型:心气五官动力结构
  • 二、西方美感主体构成转向的三种倾向
  • 第十二章 中西审美的具体方式
  • 第一节 观照方式:游目与焦点
  • 一、中国之观:远近俯仰
  • 二、西方之观:焦点透视
  • 第二节 体悟与认识
  • 一、观、味、悟
  • 二、认识与定性
  • 第三节 去除情欲与激发情欲
  • 一、去情去我以体物
  • 二、纵情任我以净化
  • 第四节 心向往之与双向超越
  • 后记
  • 附录一 主要西方人物原名及生卒年表
  • 附录二 主要西方概念中英对照表
  • 本版附录一 一次关于中西美学比较的中韩对话
  • 本版附录二 比较文化学:缘起、内容、方法
  • 一、比较文化学缘起的现实背景
  • 二、比较文化学的学术来源
  • 三、文化概念的定义与释义
  • 四、比较文化学的目的、方法、内容
  • 本版附录三 从中西印思想比较,看何以西方率先进入世界现代性进程
  • 一、中西印思想比较:三种不同的思想类型
  • 二、中西印思想比较:三种不同的思想结构
  • 三、中西印思想比较:何以西方率先进入现代化进程
  • 四、中西印思想比较:进一步提问
  • 本版附录四 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
  • 一、比较美学的学术景观
  • 二、比较美学的基本背景和运行基调
  • 三、中国比较美学的特色、内蕴、意义
  • 四、中国比较美学应有的意识自觉
  • 本版附录五 中西美学原理著作的整体比较
  • 一、美的本质问题
  • 二、概念分析问题
  • 三、艺术哲学在美学原理中的位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