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批评家何平的文学现场档案,重绘全景式的中国当代文学地图,重建学院批评和文学公共生活的对话。

内容简介

何平不是通常意义的学院批评家。近五六年以来,他主持《花城关注》栏目,召集“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主编“现场文丛”和“文学共同体书系”,现实地影响当下文学生产和生态,以兑现其重建文学批评的对话性和公共性的批评理想。

《批评的返场》基于长时段文学史和大文学观的整体性,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勘探并重绘全景式的中国当代文学地图,是一部文学现场的原生档案。不唯如此,在何平看来,批评家扎根文学现场,参与文学生产和文学史建构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传统。秉承这一传统,《批评的返场》,其理念、姿态、实践、范式和文体都呈现出独特的个人批评风格。

全书分为“思潮”“作家”与“现场”三辑。“思潮”,是何平对改革开放时代,尤其是新世纪二十年中国文学整体的勘探和思考;“作家”,是一辑作家个案研究,他以阿来、迟子建、李洱、艾伟、邱华栋等五位作家为样本反思中国当代作家的审美创造;“现场”,是一份私人文学档案,收录了从2017到2021年作者主持的三十期《花城关注》栏目的总评。

何平以批评家的审美敏感和独立判断,梳理和辩识丰富的文学现场,提取新的文学风尚和审美经验,关注改革开放时代,尤其是新世纪重要文学议题:地方性和世界文学、传媒革命、AI技术对文学的影响、文学代际和青年写作、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文学的历史逻辑、多民族文学和文学共同体、新兴文学样式和社会变革等等,从文学的时代议题切入,实现文学批评返场中国当代文学和它关联的现实中国,彰显文学批评有态度、有温度、有感情的有效性和现实感。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返场:重建对话和行动的文学批评
  • 思潮
  • “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有这样的生活”
  • 新世纪传媒革命和70后作家的成长
  • 二论网络文学就是网络文学
  • 青年的思想、行动和写作
  • 生于1977—1987:更年轻世代作家长篇小说地理草图
  • 细语众声和文学的可能性
  • 作为“文学共同体”的多民族中国当代文学
  • 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文学的命名、分期及其历史逻辑
  • 作家
  • 安魂,或卑微者的颂诗
  • 从历史拯救小说
  • 重提困难的写作,兼及超级现实主义小说的可能
  • “光明的文字划过黑暗,比流星更为神奇”
  • 新生代:文学代际,或者1990年代的文学年轮
  • 现场
  • 《花城关注》(2017—2021):一份中国文学现场的私人档案
  • “文学策展”:让文学刊物像一座座公共美术馆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