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14千字
字数
2016-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领袖的光环与阴影俱在,权力的巅峰与刀锋并存,揭秘最高级别秘书的人生际遇与宦海沉浮。在政治洪流和权力漩涡中,他们留下了哪些启示和警示?
内容简介
毛泽东一生,任用过许多秘书。本书主要写了毛泽东的六位秘书,即政治秘书胡乔木和陈伯达、日常秘书田家英、生活秘书江青、机要秘书高智和罗光禄,追溯他们与毛泽东的因缘际会和关系往来, 提供了回忆、研究毛泽东的一个特殊视角。
作者曾直接采访了陈伯达、高智、罗光禄,并采访了胡乔木夫人谷羽、田家英夫人董边以及众多的江青知情人,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写在前面
- 毛泽东曾经是中共中央局秘书
- 毛泽东也曾是“国民党秘书”
- 在上海毛泽东身兼国共两党秘书
- 从首任秘书谭政到末任秘书张玉凤
- 毛泽东慧眼识人才
- 逐步形成毛泽东稳定的秘书群
- 秘书胡乔木
- 第一章 来到毛泽东身边
- 王若飞转达了毛泽东的意见
- 为《解放日报》写社论
- 整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在延安整风的日子里
- 读书成了毛泽东和胡乔木的共同爱好
- 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第二章 “中共中央一支笔”
- 随毛泽东飞往重庆
- 毛泽东为“二乔”断名
- 接二连三抨击蒋介石
-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
- 出任中宣部副部长
- 起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公报
- 第三章 新闻首脑
- “工作很繁重,都堆在你的身上”
- 反反复复修改《共同纲领》
- 成为“新闻人物”
- 毛泽东频频致函胡乔木
- 发表《实践论》的前前后后
- 每天指导着报纸工作
- 终于累得病倒了
- 第四章 “大手笔”
- 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
-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署名内幕
- 头绪繁多的种种兼职
- 在杭州起草《宪法》
- 第二次病倒
- 出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 写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 第五章 “大跃进”年代
- 在“不平常的春天”里
- 随毛泽东出席莫斯科会议
- 擂响“大跃进”的战鼓
- 受到毛泽东的批评
- 批罢“西尼”驳“东尼”
- 《人民日报》的“婆婆”
- 第六章 庐山风波
- 在庐山会议上大力纠“左”
- 终于摆脱政治危机
- 依然是毛泽东政治秘书
- 离开了毛泽东身边
- 第七章 “病中吟”
- “一介书生”的种种“故事”
- 远离“阶级斗争”谈诗论词
- “没有百忙”的“好事之谈”
- 又在追赶毛泽东的步伐
- 写诗词使他和毛泽东恢复联系
- 江青警告:“不许干扰主席工作!”
- 第八章 “文革”风雨
- 江青早已对他不悦
- 《海瑞罢官》的“黑后台”
- 和毛泽东的最后一次谈话
- 怀着深深的失落感迁出中南海
- 神情木然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 北京邮电学院红卫兵“盯”住了他
- 红卫兵闯入胡宅大抄家
- 在“一月革命”的寒风中游街
- 周恩来的关照使他“免斗”
- 戚本禹的文章掀起大风波
- 毛泽东意外地来看望他
- 足不出户 闭门闲居
- 随着邓小平的复出而复出
- 又一次“半点名”批判
- 秘书陈伯达
- 第一章 初任秘书
- 初来延安
- 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 与毛泽东探讨中国古代哲学
- 担任毛泽东秘书
- 抨击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
- 写《人民公敌蒋介石》
- 第二章 几番风波
- 搬入中南海
- 跟随毛泽东访问苏联
- 在莫斯科的日子里
- “老鼠搬家”事件和《红罂粟》事件
- 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
- 起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 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
- 主持《红旗》笔政
- 在郑州遭到毛泽东痛斥
- 在庐山上弄错风向
- 参与起草人民公社“六十条”
- 批判“现代修正主义”
- 毛泽东口授“二十三条”
- 起草《五一六通知》
- 第三章 “文革”大员
- 与江青一起为“中央文革”组阁
- 接管《人民日报》
- 和江青一起点火于北大
- 跃为第五号人物
- 主笔“十六条”
-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激烈斗争
- 为江青捧场
- 陈伯达的自杀闹剧
- 批斗刘、邓、陶
- 利用“七二○事件”大做文章
- 第四章 兵败庐山
- 跟林彪建立“热线”联系
- 起草“九大”政治报告的激烈争斗
- 与林彪密商
- 林彪发动突然袭击
- 最为忙碌兴奋的一天
- “翻车了,倒大霉了”
- 毛泽东怒斥陈伯达
- 最后一次求见毛泽东
- 秘书田家英
- 第一章 志趣相投
- 差不多成了毛泽东的“总管家”
- 与毛泽东如切如磋、亲密无间
- 他崇拜正直刚烈的谭嗣同和林则徐
- 奉命做田家英思想工作的董边跌入爱河
- 结婚时他和她“约法三章”
- 第二章 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 他和毛岸英同龄,却成了毛岸英的老师
- 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之后
- 入住中南海
- 宣传毛泽东思想
- 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 第三章 “曲生何乐,直死何悲”
- 庐山上的政治风暴差一点把他推入深渊
- 成了江青和陈伯达的眼中钉
- 被安上“篡改毛主席著作”的罪名
- 逐出中南海的命令使田家英心似刀绞
- 他悲壮地死于中南海“永福堂”
- 历史终于发出公正的声音
- 秘书江青
- 第一章 “约法三章”
- 初识毛泽东
- 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 “约法三章”
- 终于和毛泽东结婚
- 生了女儿李讷
- 变娇变骄了
-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
- 前往苏联疗养
- 第二章 染指政治
- 住进中南海菊香书屋
- 出任“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
- 批判《武训传》江青“露峥嵘”
- 又一次飞往苏联治病
- 对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 “政治夫妻”
- 成为毛泽东的秘书
- 机要秘书高智
- 第一章 毛泽东的幽默
- “两个半人”中的一个
- 为毛泽东译电文
- 毛泽东教他“开门见山”
- 羊肉泡馍的故事
- 第二章 “五大秘书”外的秘书
-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很机灵
- 在毛泽东的专列上
- “奉命”去看舞剧《小刀会》
- 离别毛泽东后高智“想坏了”
- 机要秘书罗光禄
- 第一章 紧张的工作
- 叶剑英调他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 毛泽东的“换脑子”
- 机要秘书的工作够紧张的
- 第二章 他“表扬”了毛泽东
-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 “窃听器事件”真相
- 倾听来自底层的真实声音
- 早期的秘书
- 井冈山上的秘书贺子珍
- 秘书古柏和曾碧漪
- 秘书童小鹏
- 有着“红色摄影师”的美誉
- 一丝不苟 严谨细致
- 说起周恩来的故事
- 通讯秘书李锐
- 93岁还去游泳
- 写作《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
- 怎么成为毛泽东秘书?
- 中了“状元”之后
- 在庐山摔了一个重重的跟斗
- 漫长的苦难生活
- “关怀莫过朝中事”
- 附录
- 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
- 庐山浓雾,以灯为毛泽东座车引路
- 17岁那年,他就在瑞金为毛泽东站岗
- 毛泽东专列“九一三”前夕的惊险经历
- 毛泽东不愿化装戴墨镜、戴大口罩
- 毛泽东不理“洋规矩”
- 毛泽东喜欢老实人
- 他向毛泽东报告周恩来去世的噩耗
- 毛泽东常常“连续作战”
- 首次透露拘捕江青的实情
- 永远怀念毛泽东
- 读讲诗文的芦荻
- 遴选工作在悄然进行
- 忽地要她为北大党委“讲课”
- 夤夜去见毛泽东
- 亲眼目睹毛泽东嗜书如痴如醉
- 毛泽东知道她的身世
- 她请毛泽东谈《水浒传》
- 姚文元居心叵测借题发挥
- 在大寨她与飞扬跋扈的江青相遇
- 在流言蜚语面前她保持沉默
- 她终于打破多年的沉默
- 毛泽东的37位秘书简介
- 谭政(1928)
- 江华(1928—1929)
- 贺子珍(1928—1937)
- 谢维俊(1928—1929)
- 古柏(1930—1933)
- 曾碧漪(1930—1933)
- 李井泉(1930—1931)
- 郭化若(1931)
- 谢觉哉(1933—1934)
- 黄祖炎(1933—1935)
- 王首道(1933—1934;1937—1944)
- 李一氓(1935)
- 童小鹏(1935—1936)
- 叶子龙(1935—1962)
- 吴亮平(1936—1937)
- 张文彬(1936—1937)
- 周小舟(1936—1938)
- 李六如(1937—1940)
- 和培元(1938—1941)
- 华民(1938)
- 江青(1938—1976)
- 陈伯达(1939—1970)
- 张如心(1941—1942)
- 柴沫(1941—1945)
- 胡乔木(1942—1966)
- 王炳南(1945)
- 田家英(1948—1966)
- 罗光禄(1948—1963)
- 王鹤滨(1949—1953)
- 高智(1953—1962)
- 林克(1954—1966)
- 徐业夫(1957—1974)
- 李锐(1958—1959)
- 谢静宜(1959—1976)
- 戚本禹(1966—1968)
- 高碧岑(1968—1974)
- 张玉凤(1974—1976)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天地出版社·华夏盛轩
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8年08月18日,注册地址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群园三区3号楼7层,主要从事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批发、零售;资料编辑;版权贸易;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