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悲哀,我居然想不出任何理由推荐这些书给你读。

    崔永元,袁腾飞,这些当年在央视炙手可热的名字,因为种种莫须有的原因,在国内的视频网站都不再容易看到他们的演讲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大的问题根本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忘记,而是新一代人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就像前两年那个零零后质疑周杰伦一样。那个名字在我这一代人的心目中还是新生代的代名词啊,可在现在年轻人眼中,他已经是一位过气艺人了。提到这几个名字,并不是要说和娱乐圈相关的事,而是在国内看不到他们的视频后,偶然一次在 youtube 上看到的小崔的讲座,里面他说的一个观点,才是我今天觉得无奈的缘由。具体视频我已经找不到了,但是他当时讲述的内容,我还记忆犹新。因为很多内容国内是不允许说的,无论你说的对错,只是不许提。我也没有想要在这转述的想法,毕竟有些话,微信直接就敏感词删帖了。甚至我都怀疑,我在这提到崔永元、袁腾飞这两个名字,会不会已经是敏感词了。他在那场讲座提到了 “三年自然灾害” 提到了 “大跃进” 提到了 “十年动乱” 提到了解放后到改开中间历次的运动。但这些都不是我关注的重点,因为历史任人评论,无所谓对错。你反动也好,支持也罢,毕竟大家还在以史为鉴,还在讨论,还在等待盖棺论定。而只要聊这些,就必然会有人去考据,去还原历史真像。让后会有著作流传出来。抛开那些反动,恶意诋毁我党的著作不提,就说国内官方出版的那些读物也足够我们了解那段历史了。所以,我们根本不缺了解那段讳莫如深历史的来源。像前几天我推荐的《邓小平时代》还有今天我推荐大家阅读的,叶永烈老师写的《毛泽东和他的秘书们》都是官方正式出版的读物。完全可以让新时代出生的孩子们了解清楚那段历史。除了明白那一时期的历史是如何演进的意外,还能对很多历史人物有更多的了解。比如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等名字。可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呢?也许有朋友会说,读这些可以明辩是非,比会被敌对势力蛊惑。也有朋友会说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崔永元老师在演讲里给的理由是,要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我觉得这些理由都对,所以我才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也愿意去阅读跟这段历史相关的国内正式出版的那些书籍。可我毕竟已经四十多了。已经不算是年轻人了。在零零后的眼中,我连大叔都算不上了,都开始喊大爷了。那我们这些老家伙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没用啊。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不想了解那段历史,他们觉得离他们太遥远了,你推荐他们读,他们会问,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读了是能加薪,还是能买房,还是能帮我找到另一半。而且,就连我这个年纪的人,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恐怕也不多吧。所以,今天在写这本书的推荐阅读的文章时,我很无奈,我发现我找不出任何能激发年轻人读这段历史的理由。其实再过上一段时间,连我们这一代人都入土为安了,这些书可能就同样长眠于图书馆的书架上了吧。想到如此,内心不免飘过一丝悲哀。如果不是中美贸易战,国家在短时间内,重新颂扬抗美援朝战争。有多少年轻人知道长津湖,有多少年轻人知道金刚川。不知道还有多少年轻人,在重温上甘岭。也许每一个人都会唱《我的祖国》,都会唱一条大河波浪宽。可还有人记得那是电影《党的儿女》的主题歌吗?我们从小在课本上学习到的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我们知道他们强忍这火焰的灼烧,勇敢的堵抢眼,舍身炸碉堡。可如果不是最近的舆论宣传,又有多杀人知道他们是牺牲在朝鲜战争中呢?在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片子中,提到的每一个名字,出现的每一个桥段,作为中国人,你都能了如指掌吗?除了初高中历史书里提到的那些零碎的片段外,有多少人会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去读一些那段历史阶段的书籍呢?也许,只有离开我们的祖国,在他人的国土上,被一脸不屑样的外国人鄙视,质疑,诽谤我们可爱的祖国时,大家才会有兴趣认认真真研读一下我们国家的历史吧。希望这篇图文,明早还能在公号看到。

      3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给你看

      1. 今天是毛主席诞辰 128 周年,用书评向伟人致敬。2. 刚读完 “秘书胡乔木” 的篇章,就有强烈推荐给你的想法。3. 读此书可以学写作,学沟通,学管理,学工作方法。4. 比如毛主席写给胡乔木的一封便函,主题、内容、时间、安排都简明扼要、句句到位、有情有义。摘录如下。乔木:写一篇纪念七一的论文(似不宜用新华社社论形式,而用你的名字),拟一单纪念七七的口号(纪念七七,庆祝胜利,宣传新政协及联合政府,要求早日订立对日和约,消灭反动派残余力量,镇压反动派的破坏和捣乱,发展生产和文教)—— 此两件请于 6 月最近两天拟好,以便于 6 月 28 日发出,6 月 29 日各地见报。写一篇七七纪念论文(带总结性),此件须于 7 月 2 日写好,3、4 两日修改好,5 日广播,7 日各地见报。起草一个各党派的纪念七七的联合声明 —— 此件亦须于 7 月 2 日写好,以便交换意见。以上工作很繁重,都堆在你的身上,请好好排列时间,并注意偷空睡足觉。你起草后,我给你帮忙修改,你可节省若干精力。《英美的外交 —— 特务外交》一文(引者注:载当日,即 6 月 24 日《人民日报》)甚有用,请令全文播发,提起警惕性。毛泽东 6 月 24 日下午 6 时 5. 欢迎分享您的启发。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段历史的侧面

        从一个侧面反应那段历史,文字朴实无华,但求内里的真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换一个角度了解毛主席

          回到那个年代,回到那些鲜活的人群中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思考和查阅最多的书之一

            《为什么是毛泽东》讲了主席解放前的历史,而这本书基本以解放后的历史为主。读这本书思考了非常非常多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会批彭总,为什么思想转变这么剧烈,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样剧烈的转变,是什么因素让江青一步步走向深渊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又为田家英李锐等这样的士大夫感到惋惜。阅读过程中还不断的查阅书中说到的历史事件。也非常想购买书中所说到的一些珍贵书籍,可惜好像都很难买到,可惜!如有购买线索请告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换个角度看伟人。

              这本《毛泽东和他的秘书们》,是从秘书的角度写毛泽东,这是回忆、研究毛泽东的特殊视角,是了解毛泽东的一个深层次的切入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秘书的角度看伟人。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离权力中心越近,如何保持自己的初心,越是不容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全面,客观,详实,细致入微,让人读后印象深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温度

                    透过笔者真实的采访与记录,还真实历史,让我们虽不曾经历过,但也可以通过阅读去回看旁观那段岁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更好了解历史和毛泽东的作品

                      读完此书,了解到毛泽东五大秘书各有千秋,也勾起了读毛选的欲望。毛泽东确为天才中的天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党的历史经验,也是在自己同各种错误路线作斗争的过程中使自己获得了锻炼,因此取得了伟大的革命胜利和建设胜利的。至于局部的和个别的错误,则在工作中时常发生,仅仅是依赖党的集体智慧和人民群众的智慧,及时地加以揭露和克服,才使它们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没有成为全国性的长期性的错误,没有成为危害人民的大错误。”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