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了解20世纪的伟大的思想家,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对很多社会问题有深刻的洞见,论述问题往往鞭辟入里!

内容简介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而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她的主要著作《人的境况》《极权主义的起源》等已进入西方政治哲学经典的行列。作为一名与学术流派、政治党派及意识形态路线保持距离的独立思想家,阿伦特拥有范围持续扩大的读者。本书《爱这个世界》是西方学界较早、较著名的一部阿伦特传记性著作。作者从书面材料和那些尚健在的认识阿伦特的人那里收集资料,以传记的方式,展现阿伦特的思想发展过程,描述她的哲学、政治和文学的背景与状况,介绍了她所有的重要著作,并提示了这些著作对理论界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这些著作的评价和解读。书中,还阐释了比如反犹太主义、邪恶、权力、革命、民族国家、极权主义等一些贯穿在她著作中的关键性概念和构思。阿伦特的故事折射着那个时代,她的著作也是为了寻求对那段历史的理解。就本质来说,传记关注的是一个人的生活,但它向我们展示的是她思想的历史基础,是激发她进行思考的特定经验,是滋养她的友谊与爱,以及展示她的思维方式或思想风格。在阿伦特那里,对立的思潮碰到一起,这使她的思想丰富而又激越。通过此书,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阅资料,了解和把握阿伦特的生平、著作、主要概念和观点。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译本序言
  • 第二版序言
  • 前言
  • 第一部分 1906—1933
  • 第一章 我们的孩子(1906—1924)
  • 哥尼斯堡人
  • 阳光童年遭遇阴影
  • 艰难和悲伤的年代
  • 狂飙突进
  • 第二章 影子(1924—1929)
  • 激情的思考
  • “非同寻常的”与“神奇的”
  • 邻人间的爱
  • 第三章 一个犹太女性的生活(1929—1933)
  • 哲学的保卫者
  • 作为自传的传记
  • 转向政治
  • 白天和黑夜
  • 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抗
  • 第二部分 1933—1951
  • 第四章 无国籍者(1933—1941)
  • 她的人民
  • 海因里希·布吕赫
  • 法西斯主义的教训
  • 在移民的路上
  • 第五章 忠诚是真实的标志(1941—1948)
  • 方向,义务
  • 为犹太人军队的建立
  • 时代的重负:“最终解决”的岁月
  • 慰藉
  • 极权主义的起源
  • 第六章 公共生活的私人面(1948—1951)
  • 欧洲人
  • “面向现在”的政治理论
  • 玛萨·阿伦特的去世
  • 确认
  • 未来哲思的基础
  • 第三部分 1951—1965
  • 第七章 在这世界如在家中(1951—1961)
  • 双王制
  • 各种形态的反共产主义
  • 美国和欧洲:思考革命
  • 欧洲的“颂词”
  • 在美国的论战
  • Amor Mundi(对世界的爱)
  • 第八章 延迟的治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961—1965)
  • 审判的报告者
  • 恶的平庸
  • 艾希曼论战
  • 反响
  • 未回答的问题
  • 第四部分 1965—1975
  • 第九章 黑暗时代的美国(1965—1970)
  • 共和国
  • 在公共场合露面
  • 论革命
  • 再评极权主义
  • 1968年的《论暴力》
  • 告别雅斯贝尔斯
  • 道德和政治行动
  • 布吕赫
  • 第十章 “不再”与“尚未”:心灵生活(1970—1975)
  • 哲学的慰藉
  • 思考事务
  • De Senectute(论老年)
  • 最后一年
  • 理解的工作
  • 附录 阿伦特博士论文概要
  • 部分译名对照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这个世界

    向阿伦特学习如何爱这个世界。刚开始读的时候,总是能想到波伏瓦,两人都是女性,都是足够聪慧的人,都有很多朋友,都思考哲学,都经历了战争,都关心政治。可是越读到后面,就越觉得两人个性鲜明,魅力独特。相比较而言,阿伦特在公共领域作为政治思想家更为出名一些,存在主义在她的生命里和著作中也只是一小部分。犹太人的身份,让她与犹太人问题(的思考)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她也一直在寻求一种归属感、身份认同,在博士论文完成的过程中,终于认识到:与生俱来,她就是一个犹太人。但同时她又能保持独立人格,经历了与海德格尔的恋情之后,找到有同样追求独立的海因里希・布吕赫,达成一段稳定长久的婚姻。如果说有好的婚姻模板,这二人就是,彼此独立,各有政治立场,但回归家庭,还是彼此能做对方的精神支撑。世俗一点,我更偏向于过阿伦特这样的一生。对于女性的关注,世人常常局限于她们的私生活,她们的爱情故事,的确,波伏瓦和萨特,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爱情八卦确实很有名,但读过二人的传记之后,才能意识到爱情只是她们生活的一小部分而已。她们的思想足够熠熠生辉,她们的眼界足够广阔,她们的一生足够成就一部大女主剧。《成为波伏瓦》结尾说,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一生成了一代又一代不再满足于 “通过男人的梦想来实现梦想” 的女性成功的象征。那么,阿伦特完全做到了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她的成就已经让人忽略了她的性别,同样让人敬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二十世纪的政治和思想风云乃至当下的政治事件,这本书是一个极佳的切入口。你将看到一个杰出的女性如何在积极的实践、深刻的思考以及丰富的交流中发展她对政治世界运行的精确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这个世界的阿伦特

        阿伦特解释,极权主义是史无前例的新的统治形态,过去任何专制独裁制,无论如何残暴,都没有如极权主义一般,把人区分成「理应消灭的人种或阶级」,而以「集中营」或「劳改营」为场所,进行集体的改造与屠杀;过去的专制政权仅止於迫害反对此政体的「政治敌人」,但极权主义毫无留情地歼灭服从它的「顺民」;过去没有一个政体公然取消人的道德信条,如「你不应杀人」与「你不能做伪证」,而把杀人与说谎转变成公民应该服从的法律命令;过去没有一个政权的领导者如此狂妄地认为人的力量无比伟大,而得以从事人性的改造,跟这相对,过去也没有一政权的领导者那么谦卑自称是执行「历史或种族必然法则」的工具。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