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作者逐个阐述了中国隐性担保的诸多方面,探讨了今后经济金融领域的改革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新机会和新挑战。
内容简介
当前中国经济中充斥着“刚性泡沫”,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隐性担保”现象:在金融投资领域,投资者完全不担心信贷违约,因为他们相信一切违约会有中国政府来埋单;在房地产业,购房者也相信政府一定会保证他们的投资可以获得丰厚收益,如果因为房价下跌而导致他们蒙受损失的话,他们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在制造业,尤其是重化行业,企业相信如果真的投资失败,那么政府和国有银行一定不会坐视不管,所以这些企业虽已严重产能过剩却仍敢债台高筑,在投资方面肆意冒险;国有企业,哪怕长年亏损,也几乎从不担心融资问题,而国有银行也不担心自己给国企发放贷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为其背后有政府信用做支撑…… 过去,隐性担保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未来,这种推动作用恰恰可能会对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巨大的威胁。一旦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能再像过去几十年那样提供大量的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很难想象中国的经济还能像过去二三十年那样获得高速增长。而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政府提供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的能力也会随之下滑,从而减弱了政府推动下一轮经济增长的能力和实力。这将不可避免地引发恶性循环,影响中国经济在今后中长期的改革和发展。在本书中,作者对影子银行、房地产市场、A股市场、产能过剩、国企问题、政府债务以及以P2P和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和金融体系改革进行了探讨,并对政府如何逐渐退出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如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如何化解各个经济部门和金融行业所面临的不断积累的风险,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前言
- 引言 “无可指摘”的违约事件
- 不会亏钱的购房者
- 证监会门前的抗议
- 永不破产的公司
- 产能过剩
- 国有企业迷局
- 一切信用的根源——永远不会违约的政府
- 风险之间的高度相关
- 本书内容
- 第一章 “不可能违约”的贷款
- 中国影子银行的根源:三个限制
- 信托产品
- 委托贷款
- 影子银行变形记
- 违约风险和信用风险
- 可信的威胁
- 第二章 不能亏损的购房者
- 中国的房价有多高?
- “刚性”投资需求?
- 租房者保护法案
- 对房地产的担保
- 开发商的风险
- 转变的预期
- 第三章 证监会门前的示威
- 做空机制的缺乏
- 衍生产品的发展
- 严格的上市标准
- 资本项下开放
- 投资者的考虑
- PE不切实际的预期
- 短期投资和过度的波动性
- 上市公司的角度
- 房地产市场和影子银行
- 分红和股票回购
- 第四章 金融创新与另类融资渠道
- 创新型P2P模式
- 债务违约风险
- 铜融资
- 铁矿石和其他大宗融资
- 2008年金融危机的温州版回放
- 第五章 增速减缓的“新常态”
- 逐渐消失的出口优势
- 停滞的劳动生产率
- 国内消费的滞后
- 购买意愿不足还是可支配收入不足?
- 消费信心的缺失
- 反腐败还是反增长?
- 从投资驱动到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
- 为何要如此之快?
- 第六章 产能过剩
- 新能源行业
- 中国高铁债务和预算软约束
- 问题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地步?
- 应该如何刺激
- 第七章 国有企业做强做优
- 国有企业可以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吗?
- 500强的挤出效应
- 高杠杆
- 非财务考虑
- 政府担保
- 其他形式的担保和支持
- 如何改革?
- 去杠杆
- 利率市场化改革
- 放松管制
- 信息披露和考评机制
- 法制改革
- 第八章 信用之源:中国的国家信用
- 地方政府债务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 更加多元的融资渠道
- 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
- 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 高度集中的风险
- 中央政府的担保
- 社会保障体系
- 透明化、独立化可改善债务风险
- 财政转型应当提升效率
- 第九章 巫术统计学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 空气质量指数
- 房价指数
- 基尼系数
- 中国外贸出口数据之谜
- 纯属巧合?
- 不可知的风险
- 第十章 国际经验 历史教训
- 隐性的担保,显性的政府补贴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 政府担保的价值
- 股市禁卖空与楼市补差价
- 宽松的货币政策
- SIVs里的隐性担保
- 过度慷慨的信用评级提供的担保
- 《多德——弗兰克法案》无法解决的问题
- 盖棺定论为时尚早
- 第十一章 潮水如何退去?
- 制度和政策的保证
- 资本(流动性)的保证
- 投资收益保证和投资风险保障
- 扭曲的激励机制
- 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
- 如何改革?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