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8.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72千字
字数
2024-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是邱兵的非虚构散文集,他用深情、朴素的方式,讲述了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与远方的碰撞中经历的成长之痛与自我求索。
小徐失业了,大山深处却多了一个带领村民创业的“鸡王”。
老肖没有完成做记者的理想,但长江边的某片鱼塘中,却盛满了他更多的人生期望。
年少辍学的姐姐一辈子辛劳,也慢慢过上了苦尽甘来的日子。
重庆的冬雨中,老赵被裁了员,擦干眼泪的他还在努力盘算着开家属于自己的面馆。
我们都曾对人生充满困惑,到底怎样才算活得更好?那些受过的苦、付出的爱,怎样才算对自己有个交代?人生缓缓,愿你越过生活的山丘,通往更辽阔的明天,活得热烈真诚又充满力量。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谁掌握了记忆,谁就掌握着不灭的希望
-
自序 虹
-
第一章 来时之路
-
漫长的告别
-
藏进人生里
-
冬雨
-
小徐,快跑
-
黄辣丁
-
第二章 重逢
-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
流动的圣节
-
生生不息
-
一颗像上海那么大的钻石
-
康定路的新年致辞
-
第三章 弄潮
-
太阳星辰
-
鱼塘和梦
-
我心澎湃如昨
-
月亮和三千元人民币
-
答案
-
曾经飘落在我们肩上的
-
第四章 回家,再回家
-
雾与光
-
黄溪河边
-
大河奔流
-
霍华德医生
-
阳台上的夹竹桃
-
革命之路
展开全部
越过的不是山丘而是人生,非常推荐值得读的一本书。很朴实的文笔,故事极其有代入感,仿佛我们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没有描述自己爱情的章节。
人生缓慢,愿你越过生活的山丘,通往更辽阔的明天,活得热烈、真诚又充满力量。
来自一位同道和老友的书评
我久未谋面的朋友邱兵,18 岁的重庆文科状元,35 岁的《东方早报》社长,46 岁的《澎湃新闻》CEO,在 56 岁这一年,终于又多了一个新的头衔,新书《越过山丘》的作者。我和邱兵相识在 15 年前,2010 年的夏天,他亲率东方早报的一众业内高手,浩浩荡荡来到青年时报。当时,我是执掌时报 5 年的社长总编辑。两边都是意气风发的报人,相逢在都市报的黄金时代,又多少带点少年成名的嘚瑟气,我们一见如故,称兄道弟,几乎就达成了联手大干一番的战略梦想。之后的岁月,我们各自一端,经历体制调遣,造化捉弄,伴随传媒业的沉浮,翻越着各自的山丘;我们的直线联系,也停留在了微信前的时代。但是有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一种我这样的 I 人比较享受的关系,那就是不需要殷勤问候,更不必觥筹交错;你仍然会觉得,这哥们我熟,不但熟,还有一份知音的默契。特别是借助互联网,借助陆邱兵在媒体和公号上的文字,我能够十分自信地确认,文字背后的那个人,虽然越来越圆润,骨子里,应该还是 15 年前的那个少年。回过来再说这本书,站在读者的角度,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真诚、才华和乐观。邱兵的这本《越过山丘》,书不厚,7 万 2 千字,收录了 22 篇各自独立的文章,每篇文章的主角,都是邱兵生命中有血有肉的人。在书里,他写他的亲人、同学、发小、朋友、同事,写重庆人、上海人、外国人,写才子、写业界大拿,也写失意的普通人。这是一种非虚构写作,也是以人为维度的私人写史。写人,其实就是在写自己。所以,这种写作,最难的不是技巧,而是保持观察、记忆和内省的诚实。真诚之外,优秀的写作是需要才华的。中文之美,需要好文章来承载。邱兵的文字,精确流畅,又四处藏着俏皮和机锋,在不着痕迹的叙述框架里,故事一气呵成。所以读他的文章,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口味和精神上的享受;对学习写作的人来说,相当于请了一位有趣有料的九品好手,只要稍稍用心,就能体会到一些实实在在的门径。最打动我的,是邱兵在文字背后传达的乐观。借用李宗盛《山丘》里的一句歌词就是:嘻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疫情期间,邱兵失去了母亲和哥哥;更长的时间尺度里,他经历了媒体黄金一代的鲜衣怒马,也承受了体制和技术的无情捶打。书里有一段作者的原话:再后来,嘈杂的年代就来了。我们从理想主义来到了消费主义,来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迎来了无数的主义,直到我们彻底没有了主意。暗夜里抬起头的时候,发现星空里写着,“你正位于混沌的互联网时代”。邱兵在书里写到:新闻是一个神奇的职业,那么远的热情,让我淡忘了那么近的忧伤。但是当宏大的热情被抽离,我们又拿什么去应对个人的渺小的困窘?这是许多像我和邱兵这样曾经的媒体人,或者说,从高歌猛进的时代走过来的,更多千行百业的 60 后、70 后,正在经历的共同拷问。邱兵在《越过山丘》的字里行间,给出了有别于躺平的态度,那是一种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选择热爱和行动的,真正的乐观主义。这,也许正是我们需要的答案。感谢邱兵的写作,让我们得以在他人的生命故事里,思考自己的人生,翻越自己的山丘。
- 查看全部55条书评
出版方
果麦文化
果麦文化传媒成立于2012年7月。面向城市新兴中产阶层,提供图书、电影、互联网文化产品等“更好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