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5千字
字数
2019-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杜月笙唯一健在的七公子,姚玉兰之子、冬皇孟小冬义子,古钱币收藏研究大家。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上海闻人杜月笙之子杜维善关父母和本人经历的漫述,由毕业于复旦中文系的董存发采访整理而成,是研究杜月笙及其20世纪初、中期上海,乃至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帮会等的重要资料。
本书大体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的父亲:海上闻人杜月笙”,从其个人亲历和见闻,以及从母亲姐姐、亲友长辈、师尊父执等人传述所得,描述杜月笙的家庭身世、童年经历、社会活动、人脉交往;
第二部分“我的母亲:生母姚玉兰和义母孟小冬”,作为一代京剧名家姚玉兰、孟小冬的亲子和嗣子,讲述对她们的鲜为外人所知的家贯身世、早年经历、艺术业绩等,以及她们后期生活、各自的人际交往、殁前身后,等等;
第三部分“我的故事:思古楼主”,以其古钱币收藏家、研究者的资历和学养,阐述了许多这一领域内的专门知识与历史掌故,特别是个人的集帀经历、同好交往和研究成果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撰说明
- 第一部分 我的父亲 海上闻人杜月笙
- 杜氏祠堂已不见,旧事流传不断
- 杜家的房产
- 有了钱,就买房置地
- 华格臬路的杜公馆没有厕所
- 杜美路的杜公馆,从来没住过
- 我母亲住十八层楼公寓房
- 奚家就是写《思古楼记》的地方
- 莫干山和杭州别墅,重庆汪山的房子
- “再有钱,不要买房子啦!逃难的时候一样也带不走!”
- 天下头号戏迷
- 恒社是合法组织,票友聚会赈灾义演
- 喜爱京戏,痴迷到登台过瘾
- 黄金荣支持梅兰芳,我父亲支持程砚秋
- 旧上海社会主流是京戏,不全是靡靡之音和百老汇舞蹈
- 杜家和杜家周围的人,可以写民国京剧史了
- 看重忠义气节
- 不在意钱财,肯交朋友
- 逢年过节发红包,乞丐小混混儿们都有份儿
- 内含“忠礼”的生日礼物,一生欢喜“义戏书”
- 阎锡山与忠烈祠
- 张学良说杜月笙是个人物,我非常佩服
- 蒋介石的“义节聿昭”匾额
- 青洪帮总教主
- 中国帮会与西方黑帮不是一码子事,是很复杂的问题
- 帮规是拜先生还是称兄弟
- 青帮的规矩与海底
- 创办敌后抗日武装
- 与戴笠在汪山家里合影
- 建立江浙别动队
- 改编为忠义救国军
- 戴笠死亡之谜
- 戴笠死因之谜由来已久,出事时我和父亲都在上海
- 并非国民党内部争斗
- “乾隆宝剑”有武侠小说的味道,戴老板命里都是“火”
- 与我父亲通电话,天气不好是暗语
- 国共合作沪港抗日大营救
- 在电台呼吁积极筹款抗日
- 国共联手香港秘密大撤退
- 香港沦陷区大营救 我母亲万里奔赴大后方
- 我和亲朋好友从上海奔赴重庆
- 上海滩的三大亨
- 蒋介石拜黄金荣为师,黄金荣张啸林都不在帮
- 戴笠杀张啸林是与我父亲商量过的
- 三大亨在抗战时的不同表现
- 带着特殊使命来杜家的孔二小姐
- 我打开孔二小姐小手包,吓了我一跳
- 杜家与蒋孔两家的秘密来往
- 与共产党的密切往来
- 我父亲给了章士钊两万大洋
- 我父亲与《西行漫记》的出版
- 与国民党的纠结
- 强龙与地头,蒋家父子对我父亲是不一样的
- 对新政权的迟疑
- 大哥回去是试探新政府
- 二楼、三楼太太以及五哥、六哥回到上海
- 愚忠与解不开的心结
- 心结,汪寿华的死;愚忠,被蒋介石利用
- 刀切豆腐两面光
- 夜壶之说,上海金脉的流向
- 两边都不得罪的调包计
- 暗恋孟小冬由来已久
- 我父亲并不想去国外
- 我猜想父亲暗恋孟小冬好久了
- 陆京士在我父亲最后的日子
- 从香港病逝到台湾浮厝
- 对我父亲临终的误解
- 当时报章对我父亲的评说
- 遗嘱只是家里的事,章君谷错误解释“大家有希望”
- 吕光挽联“九泉有遗恨,此生未见复中原”的误解
- 我父亲的归宿
- 遗恨香港
- 浮厝台湾
- 梦回高桥
- 最后一件善事
- 我父亲的灵魂在“七”里是存在的
- 最后一件善事,放“焰口”
- 回煞,一定要把魂引回家
- 同科兄弟顾嘉棠
- 杜家菜开在了顾家里
- 台湾治安部门要顾嘉棠不要再收学生了
- 顾嘉棠家的三老板、五老板
- 账房先生黄国栋
- 去了香港还是留着上海
- 七少爷啊!没想到我们还能再见面呀!
- 五十根金条,到地下去算账吧
- 撕毁借据是要我们不再碰那些麻烦事情
- 跟戴笠说情,两次救了王新衡的命
- 那五十根金条,到地底下去算账吧
- 吴家元、李裁法命案与于右任
- 杜府座上宾的“吴家伯伯”落难香港
- “香港杜月笙”李裁法遭黑手暗算
- 吴李血案赌国恩仇录
- 于右任与神秘的“濂溪先生”
- 吴家元偷妻夺财“贪小便宜吃大亏”
- 杜家子女无“子承父业”
- 大哥的身世,小名叫领宝
- 二哥的学问最好,在联合国工作
- 三哥与大喇嘛没有缘分
- 四哥是典型的公子哥儿,但有一件事我父亲很喜欢
- 五哥毕业于黄埔军校,五哥、六哥有矛盾
- 老八杜维嵩二十九岁就走了,真可惜啊!
- 兄弟姐妹、子女大都在国外,没一个“子承父业”
- 我父亲的书不好写:历史与传奇
- Big Ear Doo,海上闻人
- 历史与传奇,一半一半
- 缺乏文字历史,传奇故事多,坊间喜好写武侠演义小说
- 写我父亲的书
- 徐铸成写得最好
- 对杜月笙绝不想以浓重的白粉,一笔涂浓
- 我父亲六十大寿时的二百三十多个头衔
- 潘翎的英文书比较公正
- 《杜月笙先生纪念集》和《杜月笙传》
- 我与我父亲时空对话
- 穿越对话谈忠义
- 深受说书和京戏里忠义、甚至愚忠的影响
- 如果我父亲没有病逝,最后会选择哪里
- 真实的父亲
- 日常生活
- 最爱赌
- 阿门、阿弥陀佛、狐仙,都信也都不信!
- 穷苦孤儿出身
- 恨外国人,最恨日本人
- 第二部分 我的母亲一代名伶姚玉兰、孟小冬
- 杜家的太太
- 前楼太太
- 二楼、三楼太太
- 不会唱几句戏,进不来杜家的门
- 我的爷爷“一斗金”和两位梨园母亲
- 兄弟姐妹大多学过戏,我唯一的一次唱“徐策跑城”
- 我太太学戏,家里反对,也要学
- 我的母亲骂厨师“发神经病呀!”
- 京剧的场面与叫好
- 京剧与样板戏
- 我的母亲姚玉兰
- 质朴低调的母亲
- 明媒正娶八抬大轿进杜家
- 出入士林官邸
- 与宋美龄几十年关系
- 北平的张吴朱三家与上海的杜家
- 演艺界的老朋友
- 我的庶母孟小冬
- 情系北平拈花寺
- 绝响《搜孤救孤》
- 与张大千的往来
- 慷慨助人,学生弟子
- 邀请回大陆
- 台湾度晚年
- 冬皇故物
- 真实的孟小冬
- 第三部分 思古楼主 古钱币收藏
- 《思古楼记》与我的一生
- 我的书房“思古楼”
- 小时候接触了很多遗老鸿儒
- 章士钊教我临《麻姑(山)仙坛记》帖
- 抵押房子买半两
- 这股“神经病”劲收藏钱币,百枚半两祝大寿
- 假的,就是假的,没有那个味道
- “我的钱都保值增值到了上博”,收藏是为了研究
- 杜月笙的儿子不会搞这个研究的
- 上博,就是缘分;台北故宫,不认识杜先生
- 买丝路金币一毛钱都没有,用了三分之一买房子的钱
- 收集和研究是形成收藏的主要关键
- 丝绸之路古国钱币
- 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古国钱币的不同
- 中国文化的影响,印度尼西亚的史丹利宝
- 印度与海上丝路钱币
- 钱币与原始生殖崇拜
- 丝路古国钱币的历史故事和补白
- 安息银币解开罗马总督被杀和安息王后身世之谜
- 毒咒应验:克拉苏之死
- 穆萨,从罗马奴隶到安息王后
- 成吉思汗金币与西征
- 讹答剌血案触发成吉思汗西征
- 巴拉湾战败和巴米安屠城
- 成吉思汗的“汗中之汗”金币
- 中国制造的暹罗(泰国)瓷质筹码钱
- 欧洲的暹罗瓷质筹码钱收藏研究热
- 历史上暹罗与中国的往来,大量移民和赌馆的建立
- 瓷质筹码钱的制作发行和特点
- 不尽的钱缘
- 古钱币的“味道”
- 是你的总归是你的,不是你的就是擦肩而过
- 钱币与精神
- 钱够用就可以了,人要有种精神支撑
- 现在的风气不好,不讲精神讲表面
- 思古楼主的金石缘
- 从“慕潜”到“六舟前身”
- 两痴、北斋旧史和三丑
- 图章与金石美德
- 五铢半两故土情
- 许姬传对联,半两五铢巧天工
- 张寿平《摸鱼儿》,深情暂寄纸墨初干处
- 最爱雁丘词,钟情背后的气节
- 不绝双渠怨,莲心知为谁苦的乡土情结
- 不尽的禅意
- Zen有“禅味”的日本花园
- 中国私家花园与日本花园的不同意境
- 手中剑与心中剑的中国功夫
- 日本人用心射箭
- 禅宗就是心静如水
- 为人之道不张扬
- 我从来不高调,不喜欢应酬
- 一箪食,一瓢饮,好酒待朋友
- 兑现一年前李菁的采访约定
- 我的简单经历
- 也抽过大烟
- 我当了一个晚上的兵,吃了两个馒头
- 在澳洲半工半读十年
- 收藏矿石,也收藏粮票
- “我不事二君!”高峰的时候退下来
- 鲜为人知的两岸传书信使
- 章士钊为两岸牵线搭桥,应该再派朱学范来
- 蒋经国很想跟大陆沟通,我给朱学范带了两次信
- 要不然历史要改写了!好在我登上了长城
- 共产党国民党,我都不偏向,中国就是要统一
- 我看得很开,有病没病都得走
- 要开刀就开!跟我费什么话
- 怕死,这是一个很不明智的想法
- 我的“钱”能止痛,关公刮骨疗伤
- 土字多一点,意思不同
- 杜家陵园里找不到我的位置
- 土字多一点
- 院中有悟,人生似梦
- 人生无常,似梦非梦
- 到头一梦,万境皆空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6月,是以出版整理、研究传统文化和艺术类图书为主的专业出版社。 建社以来,曾影印出版了《申报》、《良友画报》、《道藏》、《四部丛刊》、《明实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民国丛书》等一系列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大部头出版物,在读者中有一定的声誉。 20世纪90年代,出版社着力调整出版结构,逐步将重点转向历史记述和美术。共有80余种图书获国际、国家各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