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的“大家小书”系列之一。春秋,是野蛮到文明的过渡,中国在政治、文化、宗教、礼俗等方面的制度基础奠定于春秋时期,阅读这段历史,就等同于探索中华民族的根源。

内容简介

公元前712年,鲁国大臣羽父派了一个刺客,将鲁隐公刺死。公元前611年,襄夫人派了一位刺客,将自己的孙子宋昭公刺死。公元前607年,晋国权臣赵盾的族人,将晋灵公刺死。类似这样的弑君故事,在春秋时期为什么频频上演?春秋五霸谁最名副其实,谁是徒有其名?戎狄蛮夷是如何渐渐融入而成新的“华夏”?古代的贵族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还是赳赳武夫?春秋最著名的美食是什么?……

钱穆的伯乐,谭其骧、童书业、杨向奎、白寿彝等史学大师的老师,在民国史学界长期坐着第一把交椅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与其弟子历史学家童书业一起,带着满腔诚意轻松开讲。原来,春秋,是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是不同种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的时代,是封建制度走向奔溃的时代……

目录

  • 版权信息
  • 教育的现代转型与历史的“说法”
  • 正编
  • 第一章 三代的略史与周的东迁
  • 第二章 春秋以前的列国世系
  • 第三章 郑国独强时代
  • 第四章 郑的中衰与齐的始强
  • 第五章 所谓“尊王攘夷”事业的背景
  • 第六章 齐桓霸业
  • 第七章 晋秦的崛起与其争衡
  • 第八章 楚宋争衡与周室内乱
  • 第九章 城濮之战与晋文霸业
  • 第十章 秦晋的冲突与晋襄继霸
  • 第十一章 晋的中衰
  • 第十二章 楚的强盛与狄的衰亡
  • 第十三章 晋楚第一次和平盟约的订立与撕破
  • 第十四章 晋的内乱与悼公复霸
  • 第十五章 晋楚第二次和平盟约的订成
  • 第十六章 中原和平时期中各国内政的变迁
  • 第十七章 社会组织的变动与学者阶级的出现
  • 第十八章 北方政局的终结
  • 第十九章 南方的混战与吴的衰亡
  • 第二十章 结论
  • 附编
  • 第一章 春秋时的农民生活与商工业
  • 第二章 封建社会的组织与其动摇
  • 第三章 男女关系与婚姻习惯
  • 第四章 世族与世官制度
  • 第五章 地方制度与城邑建筑及人口
  • 第六章 军制
  • 第七章 爵位与官制
  • 第八章 教育与刑法
  • 第九章 宗教与学术
  • 第十章 礼俗及其他
  • 附录一 春秋史课试题(民国二十六年一月)
  • 附录二 春秋史课试题(民国二十六年六月)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封建被破坏和统一局面酝酿的时期

    每日一书:《国史讲话:春秋》。春秋时期是 “夏”、“夷” 观念确立与中华民族成立的时期,是中国疆域凝固的时期,是封建被破坏和统一局面酝酿的时期,也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民国第一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这本春秋国史,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历史读本。幽王死后,王室在西方的领土已全被戎族占据,那时申、鲁、许等国诸侯奉太子宜臼在东南方的申地即位,这就是东周第一代的天子平王。同时虢公翰也奉王子余臣在携地即位,后来称为携王。二王并立的结果,携王被平王的党晋文侯所杀,于是周室又归统一。那时晋、郑两国与东周的王室是最有关系的。等到晋国因分化而发生内乱,于是东周王室唯一的屏藩就只有郑国了。春秋列国甚多,最重要的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郑、陈、蔡、吴、越十二国。惠公死后,轨还年幼,息姑即位,是为隐公。隐公元年,就是《春秋经》托始的一年。《逸周书》记周公东征熊盈族十七国,俘回来的九国,熊是楚氏,盈就是嬴,所以我们很疑心楚民族同秦民族一样,都本是东方的民族而被周人硬迁到西方去的。因为王室衰微,所以造成列国互相争胜的形势;因为列国互相争胜,中原内部因不统一而更不安宁,所以又造成戎、狄交侵的形势。要 “攘夷” 必先 “尊王”,“尊王” 的旗帜竖起,然后中原内部才能团结;内部团结,然后才能对外。所以 “尊王” 与 “攘夷” 是一贯的政策。这是春秋初年的时势的需要,并不是齐桓公和管仲一二人突然想出来的花样!我们综看管仲治国的方法,实在是一个大政治家的手腕。他知道治国的要点先在分画内政和统一政权;富国的要点先在整理赋税和发展农商,而由国家统制经济。尤其可以佩服的,是他把军令寄在内政上,使武备不为独立的扩张。兵属于国,民属于兵,兵民合为一体,国家岂有不强盛的道理。他所定的保甲制度等等,到现在还有值得摹仿的地方。这个时代,真是所谓 “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如缕” 的时代。要不是晋文公崛起北方,勉力支持大局,那么不到战国,周室和中原诸侯早已一扫而空了。城濮一战,楚军败绩,南夷的势力既退出了中原,北狄的势力也渐渐衰微下去,于是华夏国家和文化的生命才得维持:这不能不说是晋文公的大功!晋襄公亲征,把狄兵在箕地打败,下军大夫郤缺(郤芮子)擒获了白狄的酋长。在这次战事之中,晋元帅先轸因为他前次在襄公面前失了臣礼,自己感觉有罪,就除去头盔,冲入狄阵战死。襄公闻讯,很是震悼,就命他的儿子先且居继任为中军元帅。赵盾的后裔本有做公族的份,他却把公族大夫的位子让给弟弟赵括。这是因为从前赵括的母亲赵姬(晋文公的女儿)劝赵盾的父亲赵衰从狄国接回赵盾母子,又把嫡位让给赵盾的母亲,所以赵盾报答她的恩惠。赵括做了公族大夫,赵盾自己一支做了旄车(公行)之族。自此以后,晋国国卿的势力越发增强,公室愈显无力,这已经埋下了 “三家分晋” 的基础了。子产细心观察当时的国势,主张以猛治民,严禁寇盗。他先后定出了三种重要的制度:第一是分画都鄙,制定田地的疆界,开浚沟洫,设立五家为伍的保甲制度;第二是创立丘赋的制度(一百四十四家为一丘,每丘出税若干,大约是在公田以外另征赋税,与鲁国的改制相同),以增加国税;第三是铸造刑书。这第一点可以说是整理乡制,开发农村;第二点可以说是统制经济,充实国富;第三点是成文法的公布。这三点都是针对当时郑国情势而建立的,是一种近于后世法家的政治计划。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崩溃的时候,自然比较容易成功。整个的春秋时期所表现的政治与社会:在政治方面,是礼制的崩溃和政权的下移;在社会方面,是土地的集中和经济的演进。因为这样,思想学术也颇有变动的现象。到了春秋末年,封建社会表示出总崩溃的形势,影响到整个的思想界。但是一方面旧制度虽破坏,而新制度还未成立,这个时期,正是由封建社会进化到统一国家的过渡时代,孔子便是这过渡时代的代表人物。孔子的学说,便是针对这时代而产生的。他在伦理方面,主张忠信,孝友,礼义,以维持封建社会的道德;在政治方面,主张正名,礼治,主张从上化下,以维持封建社会的秩序。严格说起来,他的学说是伦理与政治合一的。这实在是代表了封建社会的结晶,所以他自己也以祖述文王、周公为志愿,而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两句话,便是他自己所下的最好评语。到了汉初,有些人自称得到孔子的真传,替《春秋》写出了一部传,—— 这便是现存的《春秋公羊传》。再过了些时,又有些人另外写出一部《春秋传》,说的话和《公羊传》大同小异,—— 这便是现存的《春秋谷梁传》。直到西汉末年,又有人在皇室的图书馆里发现了一部最早的《春秋传》,—— 这便是《春秋左氏传》。“封建社会” 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对立的现象。由这定义来看,中国从西周一直到春秋中期,是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从春秋中期一直到战国末,是封建社会的破坏和蜕变时期。当鲁定公的时候,吴人攻入楚的国都,楚昭王带了妹子季芈等逃走,半路遇盗,险些送掉性命。幸运落在他的一个从臣钟建身上,他把季芈救出,背起来跟着楚王一起跑。后来楚王复国,要替季芈找丈夫,她谢绝道:“处女是亲近不得男子的,钟建已背过我了!” 楚王会意,便把她嫁给钟建。中国人只有家族观念而没有国家观念,这是谁都知道的。但是这种民族性的养成,便是肇始于商、周,立基于春秋,而牢固于六朝的。孔子所悬想的最完全的人格,是仁、智、勇三德合一的人格。以健全的智识和不怕的勇气去推行那同情心的道德,这就是完人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史学大家的历史教科书通俗易懂,客观理性,治学精神值得崇尚学习。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