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48千字
字数
No.9
历史
2024-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大宋繁华,如何长久?军费黑洞,能否填平?财政梦魇,何以摆脱?且看盛景的启幕与落幕。
内容简介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主义传世名作,描述了北宋开封城内汴河两岸熙熙攘攘的场景,相传为北宋徽宗时期画家张择端所作,以极其细腻、真实的笔触展示了大宋都城的繁华盛况。这种区别于前后王朝的繁华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出现在宋代?
本书围绕这些问题,详细描述了在市场、经济、税收等因素的驱动下,宋代出现了种种变革式发展,例如坊市制瓦解,城市化浪潮,服务业、娱乐业兴盛,海内外贸易频繁,众多科技、文化领域创新发明推陈出新等,为我们立体认识宋朝文明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本书分为两卷,上卷从城市化、工商业发展、文化娱乐市场、对外贸易等角度描绘了宋代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下卷重在指出宋代经济的发展导致世俗生活出现的变化,即:技术领域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同时论述这些先进文明最后陨落的原因,指出先进文明在前现代世界环境中的困境。
目录
-
版权信息
-
逝去的盛景(上册)
-
序言 暗想当年
-
第一章 坊市洞开
-
一、城市从时空中突围
-
二、第一波城市化浪潮
-
三、“市民”的诞生
-
第二章 天下熙熙
-
一、饮食男女
-
二、万姓交易
-
三、产业升级
-
四、“民间社会”兴起
-
第三章 千帆市舶
-
一、“海上丝绸之路”崛起
-
二、铜钱、瓷器、丝绸、茶叶和香药之路
-
三、贸易改变华夏历史
-
第四章 声色犬马
-
一、勾栏瓦舍
-
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三、休闲的宋人
-
第五章 世态之变
-
一、那么多富人
-
二、繁华的另一面
-
三、在义与利之间
-
第六章 发明创造
-
一、重大发明与社会进步
-
二、前现代工业革命
-
三、早夭的纸币探索
-
逝去的盛景(下册)
-
第七章 礼乐教化
-
一、完备的官学体系
-
二、天下四大书院
-
三、书院大备于南宋
-
四、“理学时代”拉开帷幕
-
第八章 现代拂晓
-
一、慈幼 居养 安济 漏泽
-
二、生活方式现代化
-
三、高城市化率与宋人之死
-
四、女性文学高峰背后
-
第九章 富盛密码
-
一、宋代做对了什么?
-
二、宋代的“圈地运动”
-
三、流动的盛宴
-
四、时代之门重又关闭
-
第十章 何以惟宋
-
一、挥之不去的财政梦魇
-
二、穷吾国用者,兵冗耳
-
三、透过财税看朝代兴衰
-
尾声 一旦兵火
-
一、“崇文抑武”和“强干弱枝”
-
二、前现代悖论
-
三、如果历史可以假设
-
后记
展开全部
一场关于宋朝经济兴衰的解释
本书从经济史角度解析宋朝,称其为 “东方文艺复兴”。作者用 “盛宴” 形容宋朝物质与精神的繁荣,这是古代中国的高峰。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在此时成熟或广泛应用;城市化率高,工商业税收曾占国家财政七成以上;宋词、书画、哲学等文化成就辉煌。作者以 “商业文明” 为切入点,探讨了两个核心问题:1. 宋朝如何实现了中国古代最繁荣的商品经济?《大宋繁荣》详述经济史细节与城市化革命:唐朝坊市宵禁变为全天候商业;农业技术革新释放劳动力;手工业和服务业专业化,细化经济分工。货币方面,纸币 “交子” 诞生,铜钱流通体系完善,海外贸易带来白银,构建复杂货币生态。我认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源于吃苦耐劳、聪明勤奋。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非奴隶状态下的勤劳是独特的优势,稻做民族的高储蓄的习惯也是关键,这在游牧民族中较为缺乏。此外,中国人的智慧和技艺传承使得经验得以积累和延续。2. 为何这种繁荣未能转化为持久的制度优势,最终导致衰落?本书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索应该是最弱的,还是近年的西方制度论:财政黑洞,军事困境和制度悖论:宋朝的 “现代性”(如契约精神、产权意识)与农耕社会的传统结构冲突。书写的啰嗦,并大量引入《宋史》原文,习惯用史料上原始地名没有转换,宋朝 300 年历史,不能简单概括,条理不清,最大的不足是对军事分析的简化,对宋朝军事技术(如火器应用)与战术变革的讨论不足,在冷兵器阶段骑兵碾压步兵,宋朝首先发明了火药,海军和守城都是世界最先进的,但热兵器为何没有发展出来呢?让多少当代人气结,穿越小说《宰执天下》主人公穿越到宋朝,想的就是发明火器和铠甲,本书作者没有充分考虑时间的限度,《澶渊之盟》延续了 112 年的和平,百年的休兵罢战,让宋辽双方的武器研究都处于停滞,最近细读《康熙的红票》,康熙对西方很熟悉,当时清军的火器也是世界先进的(参考尼布楚条约),可既然帝国大一统了,秦王铸铜人,大清帝国也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西方进贡的火器都深锁禁宫,从康熙去世 1722 年经过 118 年到 1840 年,大清的八旗退化腐朽,只会提笼架鸟了。而和康熙同期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后,连年战争不断,极大促进了武器技术的发展,热兵器的制作和研究也带动了数理化科学的诞生。宋朝覆灭是王朝命数,长期和平使宋辽金失去拼杀血性。中华民族需重新注入新血性,大宋王朝如此,美利坚王朝亦然。2025 年 #124
《逝去的盛景》:从经济史视角重审宋朝的辉煌与困境
陈季冰的《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是一部以经济学视角重构宋代历史的力作。不同于传统史书对政治兴衰或文化成就的聚焦,本书以 “制度与技术的张力” 为核心线索,剖析了宋朝经济繁荣的内在逻辑及其最终衰落的深层原因,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兼具学术深度与叙事张力的历史图景。视角革新:从经济史切入的文明解构 长期以来,宋代常被贴上 “积贫积弱” 的标签,但陈季冰通过大量史料与数据分析,揭示了这一朝代的另一面:它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峰,甚至可能是 “从传统农耕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型的唯一机会”。书中以《清明上河图》为隐喻,将宋代经济比作一幅动态的 “文字版长卷”,从坊市制瓦解、城市化浪潮到海外贸易扩张,逐层展开对商业文明的剖析。这种视角的转换,不仅打破了 “重农抑商” 的刻板叙事,更凸显了宋代在金融创新(如交子)、产业分工(如手工业专业化)和制度设计(如税收体系)上的超前性。作者尤其强调 “制度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当两者形成良性张力时(如宽松的市舶司政策与航海技术进步共同推动海外贸易),社会便走向繁荣;而当制度僵化或技术停滞(如土地兼并失控与军事技术滞后),繁荣便迅速崩塌。这一分析框架为理解历史周期律提供了新的维度。内容架构:繁荣的成就与矛盾的困境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聚焦经济盛景,下册探讨其社会影响与衰落根源。 1. 繁荣的多元面相: - 城市化与消费革命:坊市制瓦解催生了 “草市” 和夜市,服务业与娱乐业空前繁荣,市民文化兴起。 - 技术驱动的产业升级:活字印刷、火药应用、造船技术等不仅推动生产力,还重塑了社会结构(如知识传播加速士绅阶层崛起)。 - 全球化雏形:泉州、广州成为国际商港,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亚至阿拉伯世界,贸易顺差带来巨额白银流入。 2. 繁荣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 财政依赖与军事短板:尽管经济总量庞大,但冗兵冗官消耗了财政资源,而 “强干弱枝” 的军事策略导致边防脆弱。 - 制度创新的局限性:王安石变法等改革因既得利益集团阻挠而失败,土地兼并加剧社会不平等,最终引发民变。 - 技术未能转化为持续动力:尽管有诸多发明,但缺乏系统性创新机制,技术进步未能突破农业社会的天花板。学术价值与现实启示 1. 填补经济史研究的空白: 本书跳出了传统 “断代史” 或 “专题史” 的框架,将经济数据、制度分析与技术史结合,形成跨学科叙事。例如,通过对比宋代与同时期欧洲的 GDP 数据,作者指出宋代人均收入可能达到西欧工业革命前水平,这一结论挑战了 “中国古代经济停滞论”。 2. 对现代社会的隐喻: 陈季冰在书中暗示,宋代的问题与现代经济体有惊人的相似性。例如,过度依赖外贸顺差导致的资源分配失衡,或技术革新与制度滞后的冲突,均能引发读者对当代全球化困境的反思。作者提出 “历史的目的是获取智慧,而非简单评判盛衰”,这一观点赋予经济史研究以现实意义。3. 叙事手法的突破: 不同于学术著作的艰深,本书以专栏作家的流畅笔触,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大众可读的故事。书中穿插了市民生活细节(如汴京餐馆的菜价、临安瓦舍的娱乐项目),既还原了历史现场感,又避免了数据堆砌的枯燥。争议与反思 尽管本书获得 “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的高度评价,但部分读者质疑其 “经济决定论” 倾向。例如,对文化因素(如理学对商业的抑制)和外部冲击(如蒙古西征的全球性影响)的讨论较为简略。此外,作者对宋代 “转型失败” 的惋惜,可能暗含了以现代标准评判历史的危险。然而,这些争议本身也体现了本书的启发性 —— 它并非提供定论,而是激发读者重新思考历史的复杂性。结语:盛景何以逝去? 《逝去的盛景》最终指向一个深刻的悖论:宋朝的辉煌恰恰埋下了衰落的种子。其商业文明的高度发展,未能催生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技术的局部突破,也未能转化为社会整体转型的动力。这种 “早熟而不成熟” 的特质,使得宋朝像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短暂璀璨后迅速湮灭。 陈季冰通过这本书,不仅为宋代正名,更提醒我们:繁荣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制度与技术的动态平衡,而历史的真正价值,在于为当下提供镜鉴。正如书中所言 ——“当张力消失时,盛景便成为追忆”。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
一提到宋朝,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 “弱宋”,觉得它军事上屡战屡败,政治上积贫积弱。但作者陈季冰在这本书中指出,宋朝的繁华其实远超我们的想象。它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科技的巅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最早的商标广告、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人口超百万的超级大都市(如汴梁和临安),以及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影响世界的发明,都诞生于这个朝代。书中特别提到,宋朝的商业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宋朝解除了宵禁和 “不得置市” 的禁令,使得商业得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至此城市里商铺林立,餐饮业、娱乐业蓬勃发展,甚至出现了现代城市的雏形。宋朝的繁华,其实比我想象的还要生动。然而可惜的是,宋朝的繁华并没有带来长治久安。作者在书中就尖锐地指出,宋朝的统治者 “一切向钱看”,财政上的短视和当权者的贪婪,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失衡。比如,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开支,朝廷不断加重税收,导致民怨沸腾;商业的繁荣虽然带来了财富,但这些财富并没有惠及普通百姓,反而越加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书中还提到,宋朝的科技进步和商业繁荣,并没有转化为国家的整体实力。相反,过度的商业化让社会风气变得奢靡,重文轻武的政策也让国家在军事上屡屡受挫。与其花大钱整军备战后的各种一败涂地,跟花点小钱买到短暂的平安,这种选择上的矛盾,正是宋朝最终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读完这本书后,确实能感受到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 “盛世” 或 “衰世”,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宋朝的繁华让人惊叹,但它的衰落也的确值得深思。作者通过经济史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宋朝,也让我们明白:一个社会的繁荣,不能只靠经济的增长,还需要制度的完善。
- 查看全部20条书评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