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讨中德文学交流:体现文化软实力、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

内容简介

文学作品体现着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承载着国家形象、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等元素,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交流过程中,“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两个双向的交流渠道,勘察交流中“西风东渐”和“东风西去”的过程对于外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都有积极的学术意义。德国作为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故乡,自晚清民国时期便在中国传播,而中国文学,随着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德国的“知音”越来越多。探讨中德文学交流问题能让学界对如何“引进”德语文学,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去”有更深刻的了解。本书标题源自美国人阿林顿(Lewis Charles Arlington,1859—1942)著作《青龙过眼》(Through the Dragon’s Eyes),阿林顿在书中回忆了50年在华经历。1931年版配图解读了“青龙过眼”的含义。青龙(中国)反抓望远镜,镜头下的西洋人显得渺小。青龙与洋人之间显然存在误读。“读”与“误读”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常态。中德文学交流过程中也衍生不计其数的类似情况。中德文学交流中“读”与“误读”产生的原因、背景、含义及其产生的作用是本书关心的问题。本书拟设三章节,每章设“无题序”阐明每章的用意和主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上编 德风东渐:盘点、补遗与误释
  • 近现代通俗作家译群与德语文学译介
  • 用力最勤的德语文学使者:周瘦鹃
  • 包天笑、徐卓呆、程小青的德语文学客串译介
  • 《礼拜六》杂志上的德语文学翻译作品
  • 近现代通俗作家德语文学译介的特点
  • 结语
  • 莱辛研究在中国
  • 开端:民国时期的莱辛译介
  • 重新开端:1949~1966年
  • 继往开来:1978年以后的莱辛研究
  • 黑贝尔剧作《玛丽娅·玛格达莱娜》汉译考辨
  • 儿童小说《爱弥儿捕盗记》(1934)译本赏析
  • 引言
  • 民国时期德国儿童文学在中国
  • 直译与误译
  • 结语
  • 荷尔德林对贺拉斯笔下的恩培多克勒形象的颠覆
  • 绝望的诗人或是反抗命运的英雄?
  • 弗洛伊德主义影响下的袁昌英
  • 引言:袁昌英和外国文学
  • 介绍、阐释与批评:与弗洛伊德学说初次结缘
  • 翻译施尼茨勒剧本:对弗洛伊德主义的再认识
  • 文学创作中的弗洛伊德主义
  • 文论写作: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持续关注
  • 翻译、影响与借鉴
  • 引言
  • 爱情与性主题
  • 文学与精神分析学
  • 内心独白艺术手法
  • 结语
  • 茨威格现当代研究论略
  • 渐进读者视野
  • 起伏的接受
  • “茨威格现象”
  • 哈布斯堡神话的落日余晖
  •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之德国印象
  • 风景宜人的工业大国
  • 德法文化镶嵌共生
  • 欧洲本应是一体
  • 德国文化魅力不因战败而暗淡
  • 结语
  • 下编 东风西传:碰撞、吸收与误解
  • 真作假时假亦真
  • 导论
  • 假作真时真亦假——西方对中国戏剧的摹仿接受
  • 真作假时假亦真——歌德、席勒在戏剧中与开放性中国接受
  • 两个现代戏剧的例子
  • 结语
  • “读”与“被读”,我们也被打动
  • 吕克特的《诗经》德译本与“世界诗歌”
  • 吕克特《诗经》译本特色
  • 吕克特的《诗经》翻译理念
  • 吕克特《诗经》译本在德国的影响
  • 布莱希特对卫礼贤《道德经》德译本的接受
  • 概述
  • “老者”“流亡”的“传说”——布莱希特对老子形象的接受
  • 流动的水——布莱希特对老子思想的接受
  • 结语
  • 沙米索《尼怨》出处考
  • 沙米索及《尼怨》简介
  • 对《尼怨》的研究
  • 儒莲之《尼姑思凡》考
  • 结论
  • “二战前后犹太人流亡上海(1933~1950)”的世界主义记忆
  • 难民记忆媒介中的上海记忆
  • 战后国外历史著作和文学媒介中的上海流亡记忆
  • 中国记忆话语的全球化
  • 结语
  • 《秘密的中国》与“中国的秘密”
  • 基希与《秘密的中国》
  • 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群像
  • 旧时代的渣滓与现时代的怪象
  • “中国的秘密”与中国的未来
  • 中国故事对外传播路径初探
  • 中国十二生肖故事:项目缘起和实施
  • 用好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翻译策略简析
  • 从十二生肖故事翻译实践看中国文化“走出去”
  • 洪涛生与中国古典戏曲的德译与搬演
  • 洪涛生在北平的教学与著述活动
  • 洪译《琵琶记》及其搬演
  • 洪译《牡丹亭》及其搬演
  • 洪涛生翻译中国古典戏曲之影响
  • 德语小说《鲍家漂亮姑娘》与《东周列国志》(第1~3回)之对比研究
  • 塑造新的人物和情节,故事更加饱满
  • 叙事语言既有剧本特征,又有诗歌意境
  • 具有印象主义特征,擅长颜色和数字在作品中的运用
  • 印象主义作家也喜欢用“幻觉”“梦魇”
  • 结语
  • 德译王维诗歌的主要问题浅析
  • 词义误解
  • 不解文化现象
  • 误解诗中真意
  • 自我过度突出
  • 因漏译而导致意境流失
  • 诗中画面译得清晰而具体
  • 《大中华文库》(汉德对照)得失刍议
  • 文学外译研究的三元视角
  • 引言
  • 文学外译研究的三元视角
  • 王安忆作品德译的三元因素分析
  • 三元视角下的王安忆作品德译
  • 结语
  • 浅谈德国评论莫言获诺奖的欧洲中心主义视角
  • 引言
  • 欧洲中心主义与德国对华观察
  • 德国评论者对莫言获奖的褒贬
  • 欧洲中心主义对中德文化交流的危害
  • 结语
  • 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回顾
  • 引言
  •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德译历程
  • 结语
  • 他山之石
  • 13世纪之前:模糊的中国影子
  • 13~17世纪:认识中国
  • 17~18世纪:第一次中国热
  • 19世纪:跌入低谷的中国
  • 20世纪初:第二次“中国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