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研究分析英国民事司法改革。

内容简介

英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进行的民事司法改革在西方各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这不仅因为英国法在普通法系国家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英国的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显出一种半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为了实现“接近正义”的改革目标,改革者甚至不惜抛弃在司法制度中沿袭几个世纪的原有哲学基础,而代之以新的诉讼哲学和司法理念——分配正义。这对深受英国法影响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司法制度产生巨大的冲击。

本书以全球司法改革为背景,论述英国民事司法改革的社会根源、理论基础、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实际运用及发展趋势,分析其经验教训,并探讨其对我国司法改革的借鉴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书作者简介
  • 绪论
  • 一、“接近正义”之路
  • 二、改革的指导原则和目标
  • (一)指导原则
  • (二)改革目标
  •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 四、简化诉讼程序
  • (一)诉讼规则
  • (二)案件管理
  • 五、缩短诉讼周期
  • (一)一审时间
  • (二)上诉
  • 六、重构诉讼文化
  • (一)纠纷解决
  • (二)ADR
  • (三)单一联合专家证人制度
  • 七、对改革的评价
  • (一)总体评价
  • (二)诉讼数量的减少
  • (三)诉前议定书
  • 八、结语
  • 第一章 “接近正义”与民事司法改革
  • 一、“接近正义”与民事司法改革的动因
  • (一)“接近正义”面临困难的表现
  • (二)“接近正义”面临困难的主要原因
  • 二、“接近正义”与民事司法改革的目标
  • 三、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路径与主要内容
  • (一)完善诉讼制度,增加诉讼制度的绝对供给能力及相对供给能力
  • (二)发展ADR制度,增加纠纷解决机制的总体供给能力
  • 四、民事司法改革的方法论问题
  • (一)民事司法改革方法论之一:国际化与本土化
  • (二)民事司法改革方法论之二:系统论与功能主义
  • 五、启示与借鉴
  • (一)民事司法改革应该统筹规划
  • (二)合理兼顾民事司法改革中的不同利益诉求
  • (三)全面分析、综合权衡民事司法改革具体措施的利弊
  • 第二章 英国民事司法改革的进程
  • 一、英国民事司法制度简史
  • (一)英国民事司法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 (二)英国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 二、20世纪末的英国民事司法改革
  • (一)改革背景
  • (二)“沃尔夫勋爵改革”
  • (三)《民事诉讼规则》的制定
  • (四)鲍曼法官对上诉法院民事审判庭的评审
  • (五)民事司法制度适应现代技术发展之长远规划
  • 三、《司法现代化》白皮书
  • (一)政府的目标
  • (二)法律服务
  • (三)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改革
  • (四)民事法院
  • (五)执行程序
  • 四、《民事诉讼规则》的特点
  • (一)《民事诉讼规则》的立法目标——接近正义
  • (二)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弱化
  • (三)简化诉讼程序
  • (四)降低诉讼成本
  • (五)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注重现代科技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
  • (六)开放性立法体系
  • 第三章 英国法院体系与管辖制度
  • 一、概述
  • (一)英国法院的分类
  • (二)19世纪英国法院体制的改革
  • (三)20世纪末以来英国法院体制的改革
  • 二、普通管辖权法院
  • (一)上议院
  • (二)上诉法院
  • (三)高等法院
  • (四)皇家刑事法院
  • (五)郡法院
  • (六)治安法院
  • 三、特别管辖权法院
  • (一)欧共体法院
  • (二)枢密院司法委员会
  • (三)劳工上诉法庭
  • (四)验尸官法庭
  • 四、启示与借鉴
  • 第四章 英国陪审制度
  • 一、陪审团审判的适用范围
  • (一)刑事案件
  • (二)民事案件
  • 二、陪审员的资格
  • (一)不能胜任陪审员
  • (二)被剥夺陪审员资格
  • (三)豁免陪审义务
  • (四)解除陪审义务
  • (五)法律责任
  • 三、陪审员的召集
  • (一)召集程序
  • (二)特别召集
  • (三)延期履行
  • (四)陪审员资格的审查
  • 四、陪审员的回避
  • (一)有因回避
  • (二)无因回避
  • (三)暂缓决定
  • 五、陪审团的评议
  • (一)陪审团评议程序
  • (二)法官对陪审团评议的影响
  • 六、陪审团的裁决
  • (一)多数裁决的内容
  • (二)对陪审团裁决的上诉
  • (三)陪审员的补偿
  • 七、陪审制度的前景
  • (一)陪审制度的优势
  • (二)陪审制度的弊端
  • (三)陪审制度的改革
  • (四)结语
  • 第五章 英国判例制度
  • 一、英国的判例法传统
  • 二、遵循先例原则及其适用
  • (一)遵循先例原则的含义
  • (二)区别技术
  • (三)遵循先例原则的适用
  • 三、规避遵循先例原则
  • 四、遵循先例原则的作用及其影响
  • (一)遵循先例原则的积极影响
  • (二)遵循先例原则的消极影响
  • 五、具有说服力的判例
  • 六、法律报告制度
  • (一)年鉴时代
  • (二)私人或记名判例汇编时代
  • 年)
  • (三)现代法律报告(1865年—至今)
  • 七、关于我国建立判例制度的探讨
  • (一)加强判例作用的意义
  • (二)实现我国判例的制度化
  • 第六章 英国律师制度
  • 一、概述
  • (一)律师的分类
  • (二)律师职业团体
  • (三)皇家律师
  • 二、律师业务范围及执业形式
  • (一)事务律师的业务范围
  • (二)出庭律师的业务范围
  • (三)事务律师的执业形式
  • (四)出庭律师的执业形式
  • 三、律师资格的授予
  • (一)事务律师资格的授予
  • (二)出庭律师资格的授予
  • 四、律师的收费
  • (一)事务律师的收费
  • (二)出庭律师的收费
  • 五、律师制度的改革及其前景
  • (一)律师职业合并的趋势
  • (二)律师行业管理的新发展
  • (三)律师职业向更多有能力的人开放
  • 第七章 英国ADR制度
  • 一、英国ADR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从公正到效率的转向——ADR发展的观念基础
  • (二)英国司法制度存在的弊端——ADR发展的内在动力
  • (三)ADR的自身优势——ADR发展的根本保障
  • 二、民事司法改革前的ADR
  • (一)商事法院的ADR实践
  • (二)民间机构的ADR实践
  • (三)咨询、调解、服务中心的ADR实践
  • 三、民事司法改革与ADR
  • (一)从《中期报告》到《最终报告》——司法当局对ADR态度的转变
  • (二)《民事诉讼规则》的出台——ADR发展的制度支持
  • (三)《规则》实施之后的ADR实践
  • 四、启示与借鉴
  • (一)明确ADR的法律地位,赋予ADR正当性
  • (二)加大对ADR的支持力度
  • (三)法院谨慎介入ADR
  • 第八章 英国仲裁制度
  • 一、概述
  • (一)历史沿革
  • (二)1996年仲裁法的立法背景
  • (三)《1996年仲裁法》的基本原则
  • 二、仲裁协议
  • (一)纠纷
  • (二)仲裁协议的书面形式
  • (三)仲裁条款的独立性
  • 三、仲裁程序
  • (一)仲裁庭的自裁管辖权
  • (二)仲裁庭的权力和义务
  • (三)仲裁裁决
  • 四、法院与仲裁
  • (一)支持仲裁
  • (二)对仲裁的司法监督
  • 五、启示与借鉴
  • (一)仲裁的国际化
  • (二)仲裁的自主性
  • (三)对我国司法改革的启示
  • 第九章 英国法律援助制度
  • 一、概述
  • (一)历史沿革
  • (二)立法情况
  • 二、法律援助制度的机构体系
  • (一)法律援助的管理机构
  • (二)法律援助的服务机构
  • 三、法律援助的种类和形式
  • (一)绿色计划
  • (二)代理方式的协助
  • (三)民事法律援助
  • (四)刑事法律援助
  • (五)警察局提供的值班律师制
  • (六)治安法院中的值班律师制
  • 四、改革前英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弊端
  • (一)民事法律援助的问题
  • (二)刑事法律援助的问题
  • 五、法律援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 (一)法律服务委员会
  • (二)社区法律服务
  • (三)刑事辩护服务
  • (四)风险代理收费协议
  • (五)诉讼保险
  • (六)英国法律援助制度改革的评估
  • 六、启示与借鉴
  • 第十章 英国证据制度
  • 一、概述
  • (一)英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 (二)英国证据制度的改革
  • 二、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采性
  • (一)证据的相关性
  • (二)证据的可采性
  • (三)证据相关性与可采性的运用
  • 三、证明责任
  • (一)证明责任的基本概念
  • (二)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 (三)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 四、证明标准
  • (一)刑事证明标准
  • (二)民事证明标准
  • 五、特权
  • (一)法律职业特权
  • (二)反对自证其罪特权
  • (三)不受损害特权
  • 六、免予证据证明的事实
  • (一)推定
  • (二)司法认知
  • 第十一章 英国证据开示制度
  • 一、概述
  • (一)证据开示的历史发展
  • (二)证据开示的改革动态
  • (三)证据开示的内涵
  • (四)证据开示的功能
  • (五)证据开示的范围
  • 二、标准开示与特定开示
  • (一)标准开示的范围
  • (二)限制标准开示的情形
  • (三)特定开示
  • 三、诉前开示与诉讼外第三人的开示
  • (一)诉前开示
  • (二)对诉讼外第三人的开示
  • 四、书证开示后的运用与未开示书证的后果
  • (一)书证开示后的运用
  • (二)书证查阅
  • (三)未开示书证或者不允许查阅书证之法律后果
  • 五、证据开示的范围限制
  • (一)公共利益
  • (二)保密特权
  • (三)不相称
  • 六、启示与借鉴
  • 第十二章 英国专家证人制度
  • 一、概述
  • (一)专家证人的资格
  • (二)专家证据的证明力
  • (三)专家报告——意见证据的新形式
  • 二、专家证据的运用
  • (一)有关专家意见所依据的事实的证据
  • (二)关于基础争点的意见
  • (三)无需专家证据的事项
  • (四)专家证据所涵盖的内容
  • (五)专家证据的开示
  • 三、专家证人制度的新发展
  • (一)专家证人与法庭在限制专家证据方面的义务与权力
  • (二)专家报告
  • (三)单一的共同专家
  • (四)向专家提出的书面问题
  • (五)专家证人之间的讨论
  • 四、启示与借鉴
  • 第十三章 英国《民事诉讼规则》述评
  • 一、英国传统民事诉讼制度的弊端
  • 二、新《规则》的主要内容
  • (一)确立新《规则》的首要目标
  • (二)加强法院对民事诉讼流程的控制权
  • (三)当事人的协助义务
  • (四)重视并鼓励当事人使用ADR解决纠纷
  • (五)统一民事诉讼规则
  • 三、启示与借鉴
  • (一)案件管理制度
  • (二)当事人主义的侵蚀与弱化
  • (三)诉讼成本与诉讼拖延
  • 第十四章 英国当事人制度
  • 一、当事人的类型
  • (一)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
  • (二)法人和非法人团体
  • 二、当事人的变更
  • (一)当事人变更的条件
  • (二)当事人变更的程序
  • (三)诉讼时效届满后当事人的追加或更换
  • 三、诉的合并和当事人
  • 四、代表人诉讼
  • (一)代表人诉讼的提起
  • (二)诉讼代表人的确定
  • (三)判决对非当事人的约束力
  • (四)派生诉讼
  • 五、集团诉讼
  • (一)集团诉讼命令
  • (二)申请集团诉讼命令
  • (三)集团诉讼命令的效力
  • (四)集团登记
  • (五)集团诉讼的管理
  • 六、对当事人不当诉讼行为的规制
  • (一)非法帮助诉讼和助讼图利
  • (二)滥用诉讼程序
  • 第十五章 英国案件管理制度
  • 一、英国管理型司法的形成
  • 二、案件管理的一般规则
  • (一)法院案件管理权
  • (二)案件分配的一般规则
  • 三、小额程序
  • (一)法院指令
  • (二)初期审理
  • (三)最终审理
  • (四)上诉
  • (五)诉讼费用
  • 四、快速程序
  • (一)法院做出的指令
  • (二)审前核对表
  • (三)标准的快速审理程序日程表
  • (四)开庭审理
  • (五)诉讼费用
  • 五、多轨程序
  • (一)多轨程序的案件管理阶段
  • (二)案件管理会议
  • (三)审前复核程序
  • (四)变更案件管理日程表
  • 六、启示与借鉴
  • (一)建立与案件类型相适应的程序设置
  • (二)加强审前管理,建立当事人主义为主导的审前程序
  • (三)建立诉讼程序与非诉讼程序(ADR)间的衔接关系,鼓励当事人采用ADR解决纠纷
  • 第十六章 英国民事审前程序
  • 一、诉前议定书
  • (一)诉前议定书制度的内容及其运作目标
  • (二)《规则》的相关规定
  • (三)诉前议定书制度的实施效果
  • (四)诉前议定书的新发展
  • 二、诉答程序
  • (一)起诉
  • (二)诉答
  • (三)当事人的真实陈述义务
  • 三、审前处理
  • (一)撤诉、缺席判决与即决判决
  • (二)第36章要约与付款
  • 四、审前救济
  • (一)临时性禁令
  • (二)常见的几种临时性禁令
  • (三)中期付款
  • (四)诉讼费用担保
  • 第十七章 英国诉讼费用制度
  • 一、民事诉讼费用与诉讼成本
  • (一)诉讼费用的构成和负担
  • (二)诉讼费用与诉讼成本
  • 二、英国诉讼费用制度改革的背景
  • 三、诉讼费用制度改革的目标
  • 四、诉讼费用制度的具体规定
  • (一)诉讼费用的构成及承担规则
  • (二)诉讼费用评定的基础
  • (三)诉讼费用评定的程序及其选择
  • (四)简易评定程序
  • (五)固定诉讼费用
  • (六)详细评定程序
  • (七)律师和其他诉讼代理人的费用
  • (八)履行诉讼费用命令的时间
  • 五、诉讼费用制度改革的绩效
  • 第十八章 英国民事上诉制度
  • 一、英国的民事法院体系
  • 二、上诉制度改革的理念与主要内容
  • (一)上诉制度的基本原则
  • (二)上诉制度的目的
  • (三)英国民事上诉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 三、上诉许可制度
  • (一)上诉许可的提出
  • (二)上诉许可申请的受理
  • (三)上诉许可的理由
  • (四)上诉许可的审查
  • (五)上诉许可做出时的事项限制
  • 四、上诉审的案件管理
  • (一)上诉许可程序中的案件管理
  • (二)上诉审理中的案件管理
  • (三)上诉判决前的案件管理
  • (四)对案件管理决定的上诉
  • 五、上诉审审理范围的限制
  • 六、启示与借鉴
  • (一)上诉制度的目的
  • (二)司法的终局性
  • (三)上诉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 第十九章 英国司法审查制度
  • 一、引言
  • (一)关于研究动机
  • (二)关于研究内容
  • 二、制度界说
  • (一)语义辨析
  • (二)历史沿革
  • (三)概念界定——兼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三、适用规则——判例法的考察
  • (一)审查对象
  • (二)审查理由
  • (三)替代救济
  • 四、诉讼程序
  • (一)诉前程序
  • (二)起诉程序
  • (三)许可程序
  • (四)审理程序
  • (五)法定审查
  • 五、借鉴意义
  • (一)基本原则的更新
  • (二)审查理由的扩张
  • (三)公益诉权的实现
  • 第二十章 英国强制执行制度
  • 一、概述
  • (一)改革背景与进程
  •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 (三)基本原则
  • 二、总则与仲裁裁决的执行
  • (一)救济措施同时采取的可行性
  • (二)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
  • (三)利息
  • (四)撤销判决的后果
  • 三、从债务人处取得信息的裁定
  • (一)程序的启动
  • (二)质询
  • (三)对未能遵守裁定的处理
  • (四)费用
  • 四、第三人债务的扣押
  • (一)程序的启动
  • (二)第三人债务临时扣押裁定
  • (三)对申请的异议
  • (四)困难支付裁定
  • (五)第三人债务扣押最终裁定
  • 五、查封裁定
  • (一)程序的启动
  • (二)临时裁定
  • (三)对申请的异议
  • (四)最终查封裁定
  • 六、启示与借鉴
  • (一)我国民事强制执行制度的主要缺陷
  • (二)我国民事强制执行制度的改革
  • 第二十一章 现代科技与英国民事诉讼
  • 一、历史的回顾
  • (一)1973年:计算机和法律协会的创立
  • (二)1985年:信息技术与法院委员会的创立
  • (三)国家鉴定法院运用信息技术的探索
  • (四)民事诉讼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探索走向繁荣
  • 二、民事司法改革与信息技术的运用
  • 三、从律师角度看信息技术的运用
  • 四、《对上诉法院(民事审判庭)的评审》
  • 五、运用信息技术的长远规划
  • 六、民事法院的现代化
  • (一)民事法院现代化的背景
  • (二)民事法院现代化的目标和前景
  • (三)民事法院现代化的建议——21世纪的法院
  • (四)民事法院现代化的中短期规划
  • 七、民事诉讼中运用现代科技的制约因素
  • (一)技术限制
  • (二)法律限制
  • (三)人的限制
  • 八、结语
  • 第二十二章 英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 一、程序基本权的保障与民事司法改革
  • (一)公正审理权:英国国民的程序基本权
  • (二)公正审理权保障:英国民事司法改革的最高理念
  • (三)程序基本权保障应当成为我国司法改革的最高理念
  • 二、ADR的构建与民事司法改革
  • (一)ADR的鼓励与英国的民事司法改革
  • (二)我国的民事司法改革与ADR的构建
  • 三、程序的多元化与民事司法改革
  • (一)程序的多元化与英国的民事司法改革
  • (二)我国的民事司法改革与多元诉讼程序的构建
  • 四、诉讼模式的变化与民事司法改革
  • (一)民事诉讼模式的变化与英国的民事司法改革
  • (二)我国的民事司法改革与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
  • 附录一 英国民事司法改革初期评估报告
  • 附录二 英国民事司法改革后续评估报告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