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殷商文明:早期中华文明的基石》——揭秘灿烂历史人物与事件。

内容简介

商族与玄鸟有怎样的不解之缘?成汤不敢废夏社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传承?挂甲出征的妇好有怎样显赫的功绩?贞人群体在殷商时代发挥了什么作用?
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滥觞于史前时代与夏文化,定型于周秦文化,而殷商六百年的历史发展时空,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位置,奠定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基石。
创造灿烂殷商文化的主角,包括赫赫有名的上甲微、成汤、太甲、盘庚、武丁等君王,功勋卓著的伊尹、妇好、望乘、攸侯喜等贵族重臣,还有默默无闻的㱿、宾等贞人,甚至微不足道的平民、奴隶,等等,都“活”在冰冷、黝黑的龟甲、兽骨上。
本书以考古学史料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字学等学科研究成果,讲解从夏朝末年至商朝灭亡六百多年的历史,解答殷商历史疑问,立体再现了殷商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殷商的历史活了起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子
  • 第1章 玄鸟传人
  • 产自鸟卵的殷商始祖
  • 流共工于幽州
  • 万国时代:昭明南归
  • 动荡的第一王朝
  • 从相土到冥
  • 第2章 夏商并立
  • 有夏之居
  • 王亥的风流账
  • 上甲微:殷商文明奠基人
  • 喜欢吃龙肉的夏王
  • 第3章 王者之都
  • 商汤的七个名号
  • 桀是十足的暴君吗?
  • 二里头与皇皇夏都
  • 夏桀的繁荣
  • 第4章 始征夏桀
  • 成汤解网收人心
  • 景亳之命结盟东夷
  • 陨落的东方要塞
  • 成汤困于汤丘
  • 第5章 成汤革命
  • 空桑木钻出的元勋
  • 反复的权谋者
  • 两日斗蚀
  • 自西东击“太阳王”
  • 鸣条之战
  • 桀奔南巢与夏亡
  • 第6章 商初风云
  • 成汤作夏社:变与不变
  • 郑亳、西亳双城记
  • 成汤的治世新政
  • 伊尹放太甲
  • 伊陟相太戊
  • 第7章 中商之乱
  • 中丁迁隞征蓝夷
  • 九王之乱,王都频迁
  • 遗失的周人先公
  • 从土方到漆水
  • 第8章 安阳殷都
  • 盘庚迁殷
  • 梦得傅说:从奴隶到宰辅
  • 高宗肜日与孝己之死
  • 武丁的新殷都
  • 第9章 武丁中兴
  • 贞人与甲骨卜辞
  • 王的女人:尚武崇军
  • 武丁的征伐
  • 天命之将:盛世利刃
  • 第10章 殷周恩怨
  • 迁岐与姬姜融合
  • 武乙之死
  • 商王文丁的复仇
  • 第11章 商纣当国
  • 西伯昌的崛起
  • 上古暴君
  • 纣王征东夷
  • 天命在兹
  • 第12章 仁君文王
  • 文王遇吕尚
  • 饮恨羑里
  • 周文王的征途
  • 徙都丰京与保训
  • 第13章 武王伐纣
  • 太子发践阼
  • 战火与诗歌
  • 观兵孟津的局
  • 三星堆古国与伐纣战争
  • 第14章 牧野灭殷
  • 决战之前
  • 纣王的最后抉择
  • 鹰扬牧野,血流漂杵
  • 殷商余绪:武庚之乱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0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历史不是考据学,需要“科学”

    李硕病重,真是让人扼腕叹息,怀疑这本书属于蹭热度的,翻开果然如此。传统中国历史书最大的问题是 “同构性假设 “,因为传统的历史信息都是根据典籍的记载,而信史最早只能推到《春秋》,之前,也就是东周之前,历史都是依照” 古史层累构成说 “(顾颉刚)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商朝的历史,是春秋后期或战国早期的人编的故事,而不是当时人写的,这可是差了最少 700 年(现在到宋朝的时差)。而本书就是根据后世的这些演绎故事和传说,用现在的白话文再造一遍殷商的历史。如果你读这种历史书,你脑子中夏商周人的装束,住房,使用器具,食物和武器,人口规模都是如同《封神榜》电视剧的样子,相差了近千年,这完全不是 “科学” 的历史。“科学” 的历史,需要还原当时的环境,要根据考古,重新认识中国,讲到夏、商、周,最重要的是必须扭转从前的概念,尤其是以朝代概念来理解的夏、商、周。在朝代概念下,夏、商、周是 “三代”,是前后接续的三个朝代。然而,依照目前的考古证据,对照文字资料来看,夏、商、周不只是三个朝代,而比较接近于三个不同地域的三个民族,三种不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夏、商、周其实是并存的,不是这个朝代结束,然后那个朝代开始。从约公元前 2000 年到约公元前 1000 年,这一千年间,夏、商、周之间的确发生了共主更迭的变化,然而三种文化在这个时期内有很长时间是重叠并存的。这三个民族后来会被文献描述为中国起源的三代,主要因为各有本事。在那一千年中,这三个民族、文化处于竞争状态,拉锯竞逐究竟谁能用更有效的方式组织更多人口,获取更多资源。就是在这种竞争状态下,夏、商、周各有所长,而他们发挥的长处,不只让他们得到共主地位,还留存了很长时间,变成后来中国文明的基础。夏人最有可能的重大突破是将夯土技术用于兴建城墙,改造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式,让它变成以城为中心,向外放射,重新编组人口分布为城间、城邦关系。商人基本上是一个鬼神民族,他们擅长运用人所不能理解的现象进行恐吓,将许多不同的氏族收编。掌握鬼神现象,要追求超越力量对人间的介入,所以才有了那样的青铜器,也才有了文字。文字与占卜关系密切,文字本身就是神力的媒介。周人则是在夏人发动的城邦改革过程中,最早或最有效地将地理空间和氏族血缘原则联系在一起,巧妙运用氏族组织力量罗致人才。周人最后为什么能够翦商,取商人的共主地位而代之,很大一个因素源于商的 “祖甲改革”。传统上,商人相信祖先是现实世界的真正主宰者,祖先构成了一个外于现实却能操控现实的鬼神世界。不过,这个鬼神世界究竟长什么样子,谁在里面谁不在里面,本来是很复杂而混乱的。混乱有混乱的好处,让人有自由解释鬼神世界的空间,今天我要攻打你,当然说你的祖先不在我的祖先的神灵领域里,所以我一定会打赢你;明天我想跟你和解了,就可以改口说你们家的鬼也可以和我们家的鬼共处,你们家的鬼和我们家的鬼,其实在 “那里” 感情也挺好的。(这也是殷商有固定的祭祀阶层,西方类似发展出政教合一的宗教)这样的空间被周的祖甲改革缩小了。祖甲改革的重点就是建立一个鬼神系谱,只有这几个祖先是被承认的,确定下来之后不能轻易再改,变成了一个封闭系统。这就和周人的氏族组织原则形成了强烈对比。追索自己的亲戚、亲族关系,只要追得够远够广,几乎可以将所有人都纳进来。周朝靠复杂的亲缘、联姻、亲族关系构筑了一套极有弹性的伙伴系统。祖甲改革后,商人的对外态度是:你们家的鬼都不能进到我们这里,我们不承认你。周人的对外态度却是:算来算去我们都可以算作兄弟,兄弟之间什么都好谈。商、周之际的变化,其实就是这两种态度造成的势力消长。事实证明,周人赢了。周人赢了之后,进一步将氏族组织确立为封建制,于是就奠定了中国后来的家族系统与家族制度。六百年的殷商需要的是还原细节,李硕的《翦商》有大量有益的探索,值得一读,而本书是个传统资料汇编故事,不读也罢。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暴君都是怎么来的?

      书摘:夏桀 “暴君” 恶名的产生,是有其文化根源的。一是兴者必言亡者的罪恶,如此才能得到伐暴除恶之名,占据道德制高点,获得更多民众的拥护,以巩固新生王朝的统治。这是朝代更迭的必然现象。成汤伐桀灭夏,也不例外。二是先秦儒家理想层面上的需要。先秦儒家对上古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遵从自己的伦理观与价值观,存在一边倒的绝对化、理想化倾向。将上古某位人物的善最大化,将他的恶最小化,甚至为尊者讳,隐其恶埋其毒,从而制造了一代又一代的完美圣人。尧、舜、禹、成汤、周文王,莫不如此。与此同时,作为圣贤的对立面,暴君或恶人,如共工、夏桀、商纣王等,也应运而生。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夏朝的亡国之君 —— 履癸或桀,成了服务于先秦儒家说理布道需要而树立的典型暴君形象。对于三四千年前的古人,由于年代邈远,事迹漫灭难以稽考。单凭文献记载,主观判断,一笔抹杀,恐失之偏颇。也许我们可以从地下考古入手,去追寻夏朝的遗迹,还原一个真实的夏桀。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遥远的年代

        不是很好读的一本书,但是大多的历史也好像还都知道一些。可能这要感谢封神演义吧。其中有很多理念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9条书评

        出版方

        天地出版社·华夏盛轩

        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8年08月18日,注册地址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群园三区3号楼7层,主要从事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批发、零售;资料编辑;版权贸易;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