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0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历史不是考据学,需要“科学”

    李硕病重,真是让人扼腕叹息,怀疑这本书属于蹭热度的,翻开果然如此。传统中国历史书最大的问题是 “同构性假设 “,因为传统的历史信息都是根据典籍的记载,而信史最早只能推到《春秋》,之前,也就是东周之前,历史都是依照” 古史层累构成说 “(顾颉刚)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商朝的历史,是春秋后期或战国早期的人编的故事,而不是当时人写的,这可是差了最少 700 年(现在到宋朝的时差)。而本书就是根据后世的这些演绎故事和传说,用现在的白话文再造一遍殷商的历史。如果你读这种历史书,你脑子中夏商周人的装束,住房,使用器具,食物和武器,人口规模都是如同《封神榜》电视剧的样子,相差了近千年,这完全不是 “科学” 的历史。“科学” 的历史,需要还原当时的环境,要根据考古,重新认识中国,讲到夏、商、周,最重要的是必须扭转从前的概念,尤其是以朝代概念来理解的夏、商、周。在朝代概念下,夏、商、周是 “三代”,是前后接续的三个朝代。然而,依照目前的考古证据,对照文字资料来看,夏、商、周不只是三个朝代,而比较接近于三个不同地域的三个民族,三种不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夏、商、周其实是并存的,不是这个朝代结束,然后那个朝代开始。从约公元前 2000 年到约公元前 1000 年,这一千年间,夏、商、周之间的确发生了共主更迭的变化,然而三种文化在这个时期内有很长时间是重叠并存的。这三个民族后来会被文献描述为中国起源的三代,主要因为各有本事。在那一千年中,这三个民族、文化处于竞争状态,拉锯竞逐究竟谁能用更有效的方式组织更多人口,获取更多资源。就是在这种竞争状态下,夏、商、周各有所长,而他们发挥的长处,不只让他们得到共主地位,还留存了很长时间,变成后来中国文明的基础。夏人最有可能的重大突破是将夯土技术用于兴建城墙,改造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式,让它变成以城为中心,向外放射,重新编组人口分布为城间、城邦关系。商人基本上是一个鬼神民族,他们擅长运用人所不能理解的现象进行恐吓,将许多不同的氏族收编。掌握鬼神现象,要追求超越力量对人间的介入,所以才有了那样的青铜器,也才有了文字。文字与占卜关系密切,文字本身就是神力的媒介。周人则是在夏人发动的城邦改革过程中,最早或最有效地将地理空间和氏族血缘原则联系在一起,巧妙运用氏族组织力量罗致人才。周人最后为什么能够翦商,取商人的共主地位而代之,很大一个因素源于商的 “祖甲改革”。传统上,商人相信祖先是现实世界的真正主宰者,祖先构成了一个外于现实却能操控现实的鬼神世界。不过,这个鬼神世界究竟长什么样子,谁在里面谁不在里面,本来是很复杂而混乱的。混乱有混乱的好处,让人有自由解释鬼神世界的空间,今天我要攻打你,当然说你的祖先不在我的祖先的神灵领域里,所以我一定会打赢你;明天我想跟你和解了,就可以改口说你们家的鬼也可以和我们家的鬼共处,你们家的鬼和我们家的鬼,其实在 “那里” 感情也挺好的。(这也是殷商有固定的祭祀阶层,西方类似发展出政教合一的宗教)这样的空间被周的祖甲改革缩小了。祖甲改革的重点就是建立一个鬼神系谱,只有这几个祖先是被承认的,确定下来之后不能轻易再改,变成了一个封闭系统。这就和周人的氏族组织原则形成了强烈对比。追索自己的亲戚、亲族关系,只要追得够远够广,几乎可以将所有人都纳进来。周朝靠复杂的亲缘、联姻、亲族关系构筑了一套极有弹性的伙伴系统。祖甲改革后,商人的对外态度是:你们家的鬼都不能进到我们这里,我们不承认你。周人的对外态度却是:算来算去我们都可以算作兄弟,兄弟之间什么都好谈。商、周之际的变化,其实就是这两种态度造成的势力消长。事实证明,周人赢了。周人赢了之后,进一步将氏族组织确立为封建制,于是就奠定了中国后来的家族系统与家族制度。六百年的殷商需要的是还原细节,李硕的《翦商》有大量有益的探索,值得一读,而本书是个传统资料汇编故事,不读也罢。

      1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暴君都是怎么来的?

      书摘:夏桀 “暴君” 恶名的产生,是有其文化根源的。一是兴者必言亡者的罪恶,如此才能得到伐暴除恶之名,占据道德制高点,获得更多民众的拥护,以巩固新生王朝的统治。这是朝代更迭的必然现象。成汤伐桀灭夏,也不例外。二是先秦儒家理想层面上的需要。先秦儒家对上古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遵从自己的伦理观与价值观,存在一边倒的绝对化、理想化倾向。将上古某位人物的善最大化,将他的恶最小化,甚至为尊者讳,隐其恶埋其毒,从而制造了一代又一代的完美圣人。尧、舜、禹、成汤、周文王,莫不如此。与此同时,作为圣贤的对立面,暴君或恶人,如共工、夏桀、商纣王等,也应运而生。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夏朝的亡国之君 —— 履癸或桀,成了服务于先秦儒家说理布道需要而树立的典型暴君形象。对于三四千年前的古人,由于年代邈远,事迹漫灭难以稽考。单凭文献记载,主观判断,一笔抹杀,恐失之偏颇。也许我们可以从地下考古入手,去追寻夏朝的遗迹,还原一个真实的夏桀。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遥远的年代

        不是很好读的一本书,但是大多的历史也好像还都知道一些。可能这要感谢封神演义吧。其中有很多理念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心中的历史地图完整了

          1、本书帮我补齐了我心里历史地图中最重要的一块拼图。在我的记忆中真正的中国历史是起源于《封神演义》,此前近两千年的历史都变成了神话故事,散落在历史知识体系的边缘。2、夏商的文化,就像是我们婴幼儿期的记忆,长大了几乎什么都想不起来,但在我们思想和习惯中处处有留有痕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趁热打铁 1:周代殷商也是一次民族融合的加速器趁热打铁 2:神话不神。古人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尚处于蒙昧之期。神鬼之说能够帮助古人更好的理解这个位置的世界。趁热打铁 3:读到后羿夺权的时候联想到了后世得的王莽。历史不会重复,到总会押韵。趁热打铁 4:商纣宠幸妲己,也是母系氏族社会最后的痕迹。从周朝开始,父系氏族正式步入舞台,为日后 “后宫不得干政”、“外戚专权” 的不合法性埋下了伏笔。趁热打铁 5:周之礼乐在建国之初就先进的、完备的,这离不开商对礼乐的贡献。趁热打铁 6:夏商周断代工程,让我们对上古先民有了更多的了解。壮哉,我中华!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言难尽

              我是冲着豆瓣 7.8 的高分来的,正好在这之前读了作者另一本《史前的中国》,以及李硕先生的《翦商》。作者考据史料的功夫让人敬佩,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在专业领域评论专业选手的发挥我还是有些心里没底,所以参考了一些同是 "大人物" 的意见来表达我的观点吧。我觉得写夏商这段挺不好写的,甲骨文大量出土基本是在商中期武丁及之后了,在之前肯定也有但是要么还没发现要么就没了。而甲骨文内容因为其文本内容特殊性,没有记载与夏有关的任何内容,也不算很离谱。后世记载夏以及早商甚至更早的尧舜禹,基本都是东周了,拿东周及更晚的史料去订正比其早差不多一千年的事,也不能说完全不靠谱,毕竟徐旭生先生就是依据史料记载大致摸排,找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我理解对于这段时期,应该是史料结合考古,当然还有新的分子生物学(本书也有很多涉及)去寻找遗迹,再从遗迹去订正史料并结合史料做更深入的理解和挖掘。比较类似于互联网 “小步快走,快速迭代” 的策略。比如 1976 年歧山县凤雏村挖掘出来的一个宅院遗址,通过考古遗存结合史料,竟然能确定这是周文王住的大院。这本书和作者之前的那本《史前的中国》还不太一样。进入新石器时期之后,结合传说,比如三皇五帝,蚩尤什么的以及考古证据去复原或者说重新讲述那些文明早期的故事,那更多的其实就是在看故事。不过对夏这个特别的朝代,二里头考古队第三任队长许宏先生,在他的作品《最早的中国》(2021 版)一书中这么写道 “目前考古学与文献史学研究的进展,尚不足以支持以夏王朝为核心内容的夏文化及夏代的最终确立。”(《最早的中国》,P8)换句话说,目前 “夏商周断代考” 的成果里,最接近夏的二里头尚不足以实锤夏朝存在,那么依据后世的不管是《楚辞》《诗经》,还是《史记》《古本竹书纪年》都不够靠谱。那么一本立意严谨的历史书,用不够严谨的史料去复原夏商的历史,甚至是一些历史细节比如鸣条之战的具体进程,夏桀失败之后的撤退路线,这不太扯了么,和意淫差不太多了。举个例子,原书 147 页对郕之战,像模像样的描述 “成汤大军包括战车七十乘,死士六千人…”,先不说这场战役是否存在,战车都用马拉的,整个商前期,目前还没有发现过驯化马的考古证据。你说这情何以堪。当然没发现绝不是说不存在,但是从历史严谨的角度来说,没有发现的那就不能说有,你硬说有那就是讲故事了,要么就大大方方说下面就是我依据史料的推测,做不得准。再有,原书 65 页叙述 “以夏朝为核心的中原宗藩体制仍然存在,周边各部落俱俯首听命于夏王。” 这咱先不讨论夏存不存在的问题,夏和周中间还隔着个商呢,商的体制是和周的宗藩礼法制度完全不同的,以至于现代中国人甚至古代中国人都不好理解。商之前的夏就用上了宗藩体制,材料来源是战果时的《古本竹书纪年》,这你说可信度能有多少,当时的生产力,根本不足以构建什么大范围统治体系,二里头考古发现的也就是统治周边一片,至于说用民主共和,选举,独裁还是宗藩来统治,那不知道。所以这本书,优点突出,缺点同样明显。当故事看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的主体是关于殷商王朝的,以考古实物为基础,综合历史文献,系统讲述了从夏朝末年至商朝灭亡六百多年的兴衰往事。(关于商朝最初的印象,来自《封神演义》,然而读历史类的书越多,就越发现不一样。比如:商纣王是否残暴不仁等)本书分为三部分:引子甲骨文开启商朝大门至玄鸟传说夏商并立;殷商从成汤建国到商纣失国的漫长岁月;周的兴起实施 “翦商” 大计,玄鸟传人最后的悲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商的始祖契,是尧舜禹时代的风云人物;殷墟中有向 “玄鸟” 祭祀的甲骨卜辞。这是一个与鸟有着不解之缘的民族。夏商并立,商与东夷联合应对;上甲微是殷商文明奠基人 ;他开启了商族的信史时代。周公旦向殷商遗民说道:“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在看书的过程中,还特意上网去查了一下关于甲骨文的知识:已经出土 15 万片刻辞甲骨,字符总 4500 个,现已辨识出 2800 个。注:看完本书之后,可以接着去看李硕老师的《翦商》一书,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殷商历史很好入门的书

                  阅读这本书也是不经意间,那次在电子书首页发现,我试着点进去,这一点进去就退不出来了😂作者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殷商历史娓娓道来。在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殷商如何成长起来的,也看到了殷商的兴衰荣辱,这样的兴衰荣辱在此后中国历史中是有着普遍性的,诸如得人心者得天下,任用贤能者之人得天下,等等这样道理,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殷商六百年》读后有感

                    说到商朝你会想到什么?商汤、纣王、苏妲己?其实浩浩荡荡的 600 年,可以讲述的历史非常之多。随着不断地考古新发现,我们对于商这个王朝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
                    本书讲述了商族如何起源,如何励精图治,发展壮大,最终颠覆了夏朝,创立了商王朝,而后经过 600 年跌宕起伏的发展,走向命运的终点,最终被周朝取代。作者分析了大量的史料,去伪存真,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尽力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最真实的王朝兴灭的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夏商上千年历史,从课本上事件的点,还原为生活日常的面,妇好,妇妌等一批 “王的女人”,巾帼不让须眉,让人印象深刻。既有称皇称霸的血性杀戮,也有脉脉温情的君臣相惜。好一部千年大片,值得一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遗忘的历史

                        说实话这本书远没有《翦商》精彩!但这本书也可以帮我们补上殷商这段历史!我们在学历史的时候,夏商周总是会被一笔带过,对这段历史讲述的非常的少!最多就是讲述几个关键人物,并且更多却是以一种故事的方式出现,并且这种故事更多的就像是一种猜测。而这几年对这段历史的考古正好帮我们补上了这段真实的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殷商的神秘确实令人着迷,今年连续看了两本。华夏文明之根本确实需要好好领悟,包括中国官僚政治体系的早熟,关于为何文化得以传承,结合对希腊,罗马,拜占庭等等的逐渐了解,我似乎快要看懂一些文化发展的底层逻辑了,真是十分有趣。现在就是特别想再去国博和河南省博物院一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之前看了李硕老师的翦商,很好,加深对夏商的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跟风之作

                              充满意想,与翦商比,差太多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上古时代、商周时代总是充满了各种传说和演绎,本书很好的梳理了这段人类历史,虽说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但充满想象的历史也是值得玩味和拜读的。文字和文字载体的演变进步促进了商朝以后的历史真相,神话故事变得更加稀缺了,这也令上古时代更加让人着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整体可看。部分论点还要考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还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殷商史

                                        本书记录了殷商王朝这个令众多读者还是比较陌生的历史,从起源、发展到覆灭,基本还是沿用传统写法,守成有余,创新不足。不禁与《翦商》做了比较,似乎有些不公平,但这依然是一部值得推荐的著作。接连两部关于商代历史的著作问世,难道是要掀起一股殷商史研究的热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安阳到洛阳

                                          诗曰:翰林平日接群公,文酒相欢慰病翁。白首归田徒有约,黄扉论道愧无功。攀髯路断三山远,忧国心危百箭攻。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这苍劲诗篇,是北宋嘉祐八年时为参知政事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为宋仁宗治丧期间夜宿开封相府,听见漏声传来不免思绪万千而悲怆记下。亲身穿越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到达中原,好像也能体会到燕云十六州的重要。莺飞草长万物复苏的时节漫步汴梁城,看大宋风云,忆东京梦华,听马蹄渐去,描万家灯火,也真是有趣的经历。产生一个人跑到河南的想法当然源自三月中在网上看见李硕病重的信息,我终于把去年双十一买的《翦商》从落灰的架子上拿下来看完,同时惊讶于这本界碑性质的著作。第二次来洛阳了,武则天的神都,四年前匆匆到过白马寺和关林(后来上孙老师课知道了白马寺那墓不是狄仁杰而是薛怀义的…),这次是因《翦商》而直奔二里头。众所周知,少康灭寒浞后驱逐东夷势力,嵩山以南的 “煤山类型” 向北渗透进洛阳盆地形成二里头文化。作为夏朝 “心脏”(“王畿”),斟鄩,也就是洛阳盆地地势平坦,北面是黄河和连绵的邙山,南面是入云的嵩山,西方是崤山和熊耳山,东面即汜水关天险,即因三英战吕布和秦王李世民大破窦建德军阵而有名的虎牢关。伊、洛河多次改道,冲刷沉积后形成牛轭湖,这无疑能为人类早期政权提供水源。二里头整个遗址围绕宫城展开,正北面是祭祀区,夏桀之际修建的建筑群形成了明显的西朝寝与东宗庙格局,是早期宗庙制度初步成熟的标志,大量高质的青铜器和玉器也将二里头推向鼎盛的浪尖。整个群落经过不断扩建和整修,呈现煌煌的王朝气象,焕发出极为耀眼的光芒。鄙人也饱眼福亲眼见过了绿松石牌和乳钉纹铜爵,徒步看了商都宫殿遗址,虽说大致看得懂,但也大受震撼。顺带值得提一句,从王城广场到二里头可以路过苏秦的故里,此地因苏秦完成合纵大业后持六国相印返乡时多年前瞧不起他的家人们也给他接风洗尘而闻名,一路还有这个副收益也是我没想到的。我说说对安阳的看法,河南最北,离邯郸一小时车程,所以鸿门宴之后项羽分封诸侯安排到这的殷王司马卬也是赵国旧臣。这个地方是真小,我想起周奇墨讲过的一个段子,小到什么程度呢?公交站的某站名叫 “沃尔玛”。殷商中兴之主盘庚要重振成汤雄风,而原都奄城山东海岱多丘陵山地不利于农耕生产。他看中的安阳却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缓冲地带,东部是漳卫河冲积扇平原,西部是豫北山地,北面有漳水和滏水,南面是淇水、荡水和羑水,殷又在源于太行山脉、向东奔流的洹水岸边,形成一个相对的封闭圈,气候也相对湿润。周围尽是沃壤,河川密布灌溉方便,水上航运畅通,是最理想的国都选址。成汤再传两代到武丁,在原聚落基础上营建新都城,后续的商王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充,成为气势恢宏的王者之都。钱穆话讲 “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黄帝》、《周公)),商人重鬼神,因为那是商王与祖先沟通的方式,更是其统治合法性的来源,“贞人” 即巫师地位崇高甚至成为政治势力,其 “德” 也难免笼罩在浓郁的神鬼氛围之下,著名的 “肜祭” 即选择活人作为神尸祭祀。武丁时期国力与王权鼎盛,野蛮的神权达到巅峰,故宗教祭祀最为活跃,武丁启动战争之前都要杀人为牲。有名的女战神妇好墓就在殷墟遗址内部,鴞尊在郑州展出,也只能有机会再去了。从夏鼐、李济到张光直再到许宏,河南已经成为无数考古人的第二故乡。行至此阅至此,怎能不惋惜李硕,清华的硕博,临终遗言自嘲是 “平生无房无车不着家的无赖汉”,他身上的 “以学术为志业”(马克斯・韦伯),多少人可遇而不可求;“在生死大限面前还那么从容”(许宏),“因来过,而壮阔”(罗振宇),如今我也能站在安阳殷墟和二里头传说中的夏都遥敬李硕一杯,因来过而壮阔因来过而壮阔,因厚积的历史尘埃而壮阔,因燎原的文明火种而壮阔。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