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1千字
字数
2022-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粤派批评丛书”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是打造广东“文化强省”的文艺精品,也是构建现当代文学批评史的优秀作品之一。
本书收录作者多年来极具代表性的文学评论文章,归类为三大主题:一是以“知识分子与当代文学”的专题研究为重点,兼顾作品作家、文学现象评论;二是关于“80后”文学专题研究,主要探讨“80后”文学形态与特征,以及由此展开的多元文化现象;三是关于“本土化”写作的批判性研究,针对广东地域文化现实状况,力倡广东本土化写作的可持续道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粤派批评”丛书编辑委员会
- 总序
- 作者简介
- 前言
- 第一辑 进入新时期文学大潮
- 小说的正宗
- 价值的失落与寻找——对文学现状的几点分析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中国文人精神现象之二
- 新文学人口与新文学群体
- 复活一座城市的记忆——读梁凤莲长篇小说《东山大少》
- 坚韧的姿态——评陈世旭近年的小说创作
- 童话中的精灵与现实中的悲悯——读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 草原的神性符号——千夫长的《长调》及其创作启示
- 论网络传播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潜在影响
- 第二辑 面对代际冲突
- “80后”文学的前世今生
- 论“80后”文学的“偶像化”写作
- 论“80后”文学的“实力派”写作
- 论“80后”文学的“另类写作”
- “80后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 论“80后”文学
- “网络一代”的文化趣味
- “80后”文学:“我时代”的青春记忆
- “80后”:青年亚文化的生成与影响
- “80后”:新媒体艺术生成的文化背景
- 后青春期:再论“80后”文学
- 第三辑 融入粤文学与本土文化
- 论广东文学的文化差异性
- 论赣文化特征的模糊与凸现
- 英雄时代的心灵诉说——唐大禧雕塑及《塑说》的文化意义
- 论广东女性写作的文学史意义
- 论广东文学“本土叙述”的苏醒
- “北上广”:都市文化视域下的都市文学
- 内地最早找到都市感觉的小说家——张欣小说评论三题
- 鲍十的南方写作——读中篇小说《岛叙事》
- 黄咏梅:在“小女人散文”之外
- 古典与现代:都市女性的倾诉
- 《雅马哈鱼档》又续南国新篇
- 广州故事:都市特征与文化个性——评张欣长篇新作《千万与春住》
- 阿菩《十三行》:广东本土文学的重大突破
- 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对话的意义与可行性
- 《万福》:在时间和空间上寻找回家的路
-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特征与文艺评论的定位
- 哲理与妙趣:成就生命之书——读蒋述卓新著《生命是一部书》
- 林墉画鉴赏会:霸悍的恣丽与岭南的画风
- “70后”自媒体写作者的写作状态与特征
- 苏州状元与广东“留学生之父”——基于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比较
- 粤西:广东“三个半文化”的半个?
- 《白蛇传·情》:粤剧对新岭南文化的特殊贡献
- 附录
- 《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序
- 外境犹吾境,他乡即故乡——《老码头,流转千年这座城》跋
- 视野宏阔 卓具特色——《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序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