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历史中国宪制实践与困境,法理学者深度结构制度图景。

内容简介

历史中国何以在诞生之初即成为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在制度层面如何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通过历史中国的宪制实践,我们是否可以揭示一般宪制可能或必须面对的困境,并提出具有现实关怀的学理反思?解答这些问题,就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本书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以十一章和四篇附录的篇幅,按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历史中国在宗法封建、父子长幼、男女两性、兵制与军事工程、边政区划、度量衡标准、经济政策、文字语言标准、政治人才选拔、皇帝制度、国人与村民等诸多方面的构成要素,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从而重述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本书不仅揭示了历史中国数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还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反思和对本土知识资源的深入发掘,阐释了历史中国对人类制度文明做出的独有贡献。引论和结语还包含了作者作为资深法理学者多年的思考心得,对于以历史为素材展开法社会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本书兼具理论洞察、历史溯源和现实关怀,是一部融汇了法理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知识资源与研究进路,并富含理论性、前沿性、专业性的学术力作。同时,作者文风独树一帜,运笔如汪洋恣肆、纵横驰骋,整本书读下来纵横驰骋却又抽丝剥茧,让读者和作者一起思考历史中国的制度发展构成的问题。

故此,本书初版不但在学界引发反响,而且在社会大众中收获青睐。本次,作者在保持原版优长的基础上,对全书内容进行细致校订,推出新版。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
  • 修订版序
  • 引论 中国的宪制难题
  • 国家的构成/宪制难题
  • 小农与大国
  • 齐家, 治国与平天下
  • 但, 为何宪制?
  • 本书概要
  • 附录1 具体的宪制问题与特定的宪制回应
  • 第一章 宗法封建变迁中的宪制问题
  • 为什么宗法制?
  • 从“兄终弟及”到“嫡长继承”
  • 必须有精英辅佐
  • 还得分、封、建!
  • 作为制度也作为意识形态的周礼
  • 结语
  • 第二章 齐家: 父慈子孝与长幼有序
  • 农耕社区的组织治理问题
  • “父父子子”与“父为子纲”
  • “父慈子孝”
  • “兄良弟弟”? 其实是“长幼有序”!
  • 社会和国家视野中的“齐家”
  • 第三章 齐家: 男女有别
  • 问题或麻烦
  • “同姓不婚”, 防范生物性乱伦
  • “授受不亲”, 严防社会性和政治性乱伦
  • “夫为妻纲”, 规训与制裁
  • 批判性透视和反思
  • 结语
  • 第四章 宪制的军事塑造
  • 作为宪制问题的军事
  • 从武功到文治
  • 兵制, 军权管控和制衡
  • 治国与平天下
  •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
  •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
  • 结语
  • 附录2 不该, 却被遗忘的
  • 第五章 疆域管控与行政区划
  • 大国的疆域构成
  • 西周的分封制
  • 郡县制和中央集权
  • 地缘政治与行政区划
  • 作为边陲的天下
  • “羁縻”与“改土归流”
  • 结语
  • 第六章 度量衡的宪制塑造力
  • 为什么度量衡? 不是货币?
  • 从井田制到赋税制
  • 俸禄制与官僚制
  • 监察与考课
  • 度量衡与货币统一
  • 政治理性化以及对游牧文明的规训
  • 结语
  • 第七章 经济的构成与整合
  • 问题
  • 既是历史中国的宪制基础, 也是其宪制难题
  • 国家主导的超级基础建设
  • 重要资源的全国配置
  • 均输平准, 盐铁官营
  • 结语: 算经济账, 也算政治账
  • 第八章 “书同文”和“官话”
  • 问题
  • 书同文
  • “语同音”的意义
  • 官话的形成和维系
  • “官话”的政治塑造和利用
  • “士”的塑造
  • 结语: 理解文化宪制
  • 附录3 时空穿越与文化认同
  • 第九章 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
  • 精英政治作为宪制共识
  • 伯乐? 制度性选拔!
  • 制度演进: 推举、 “察举” 与科举
  • 经世致用!
  • 精英政治, 那也是政治!
  • 最后的评论
  • 第十章 作为制度的皇帝
  • 问题的界定
  • 就算“民主是个好东西”
  • 精英政治的要件
  • 皇权继承的制度期待
  • 皇位继承的操作难题
  • 作为学术概念的皇帝
  • 第十一章 “缺失的”公民?
  • 问题的界定
  • 公民概念的社会历史语境
  • 村民、国人及其他
  • 作为国人
  • 作为村民
  • 结语
  • 结语
  • 理论寓意
  • 从家国天下视角看当代中国
  • 再说宪制, 事实与规范之间
  • 附录4 从“说事“到“说理”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和判例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充满争议的“破壁”之作

    《大国宪制》的核心问题很直白:历史中国如何从一盘散沙的农耕社会,成长为超大规模的政治共同体?作者苏力拒绝用西方 “宪法” 概念硬套中国,转而提出 “宪制”(constitution)的广义定义 —— 即国家构成与整合的根本制度。全书以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线索,拆解了宗法、军事、经济、语言等十多个维度的制度设计。比如,他用 “长城” 分析军事工程如何塑造中央集权,用 “书同文” 探讨文化统一的政治功能,甚至将 “男女授受不亲” 视为防范权力乱伦的社会规范。作者的野心是双重的:一是打破 “制度移植论” 的迷信,强调中国古代制度自有其生存智慧;二是构建中国本土的宪制理论,对抗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话语。例如,他批判韦伯对中国法的误读,认为形式理性法律并非现代化的唯一路径。书中对 “空间思维” 的强调尤其出彩 —— 地理环境(如黄河水患、游牧威胁)直接塑造了军事、官僚和边疆政策,这种分析跳出了纯文本的宪法教义,将制度还原到具体时空。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