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英国知名学者托尼·比彻和保罗·特罗勒尔关于学科文化的一部学术力作。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对英美两国众多学术机构中的大量学者的深入访谈和大量经典文献的辨析,对学科知识与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做了细致而富有启示性的探究。本书从文化的视角考察高等教育的“学术圈”,别开生面地探讨了学科文化的运作机制,揭示了“学术部落”和“学科领地”的众多“奥秘”,视角新颖,分析透彻,结论发人深省。本书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多年来被知识社会学、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等领域的学者广泛引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前言 探究学术与学科文化
  • 第一版前言
  • 第二版前言
  • 缩写表
  • 第一章 景观、部落边界和学术文化
  • 后工业时期的高等教育
  • 全球化的景观
  • 高等教育大众化现象
  • 监管的政府
  • 三重螺旋
  • 知识市场化
  • 经济、效率、效益
  • 发展和分化的模式
  • 转变的景观,变化的领土
  • 分析角度
  • 第二章 研究出发点
  • 相互联系的学术部落和学科领地
  •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
  • 学术文化及其结构定位
  • 本研究的一些重要发现
  • 不同的学科描述
  • 学科限制条件和学科范式
  • 学科分类
  • 学科知识的特点
  • 第三章 学科
  • 学科本质
  • 学科和组织结构
  • 学科的全球性:统一性与多样性
  • 部落文化和传统
  • 学科社会化
  • 对学术部落的相关描述
  • 一些复杂的因素
  • 第四章 学科交叉、学科边界和专业领域
  • 学科交叉领地
  • 共同的(学术)领地
  • 统一的原因
  • 微观视角的学科
  • 专攻的概念
  • 社会层面的因素
  • 认知层面的因素
  • 专攻的类型
  • 供参考的学科分类框架
  • 第五章 学术生活面面观
  • 名誉的追求
  • 成名之路
  • 啄食等级、精英与马太效应
  • 学术领袖、学术守门人和权力的行使
  • 同行评审和验证过程
  • 学术网络和社交圈子
  • 潮流的影响
  • 对创新思维的反应
  • 常态与革命
  • 第六章 学术交流模式
  • 学术的命脉
  • 研究人员密度
  • 都市剧与田园剧
  • 非正式的交流渠道
  • 正式的交流模式
  • 出版速度、频率和出版物的长度
  • 学术引用及其意义
  • 学术风格和可接受程度
  • 学术竞争
  • 学术合作
  • 学术争议
  • 一些重大的区别
  • 第七章 学术生涯
  • 个性与学术环境
  • 入行与专攻的选择
  • 独立性地位的实现
  • 学术生涯中期危机
  • 活跃的学术生涯末期
  • 学者的个人生活
  • 女性学者的学术生涯
  • 种族、少数民族及其学术生涯
  • 第八章 更为宽泛的学术部落
  • 以市场为背景的学术部落
  • 作为社会动物的学者
  • 外界对专攻团体的影响
  • 学科地位及其权力
  • 知识领域和社会关联性
  • 第九章 理论与实践的意涵
  • 澄清分类学的概念
  • 基本的分类维度
  • 分类法的应用
  • 类别间的关系
  • 对学术地位的进一步思考
  • 专业多样性及结果
  • 管理干预和学术独立
  • 相互理解与共同事业
  • 附录
  • 初始研究的数据
  • 数据收集方法
  • 关于学科文化的一项研究
  • 一些可能讨论的话题
  • 研究设计中的变数
  • 参考文献
  • 中英译名术语对照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