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剑桥批评”作为一种历史过程和学术现象,经历了兴衰曲折、传承裂变的发展历程,它在中国和世界的接受与讨论说明,剑桥文学研究与批评方法的兴起不仅仅是一种本土经验和学术关切。

内容简介

不同的文化使命和学科愿景决定了“剑桥批评”及其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价值内涵和发展轨迹,其在20世纪及当下的回声和影响值得探究,而对话中国、沟通世界正是当年瑞恰慈和燕卜荪的追求与梦想……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preface 作为思想和文化桥梁的“剑桥批评”
  • 中文卷 Papers in Chinese
  • “英国文学”在剑桥大学的兴起
  • 参考文献
  • 附录 《剑桥大学1917年英文三脚凳考试大纲》
  • 重审与辩证
  • 一、瑞恰慈论著在院校的流传与译介
  • 二、燕京学子们对瑞恰慈诗学的理解和应用
  • 三、其他院校和校外学者对瑞恰慈论著的热情反应
  • 四、批评的批评:对瑞恰慈文学理论的不同意见
  • 参考文献
  • “实用批评”的兴起:1930年代北平的学院文学批评
  • 一、观念化的文学批评
  • 二、学院背景下的“实用批评”
  • 三、瑞恰慈批评理论的引进与接受
  • 参考文献
  • 瑞恰慈创立语义批评的学术史考察
  • 一、瑞恰慈:语义批评的奠基人
  • 二、学术重心的转向
  • 三、时代风潮的影响
  • 四、语义批评的价值
  • 参考文献
  • 瑞恰慈的社会文化批评
  • 一、历史语境与发展历程
  • 二、人口论与文化危机审视
  • 三、文化诊断的特征与后续行动
  • 参考文献
  • 瑞恰慈与孟子
  • 一、瑞恰慈与孟子
  • 二、瑞恰慈与孟子的美学思想
  • 三、《孟子论心》是怎样在北京写成的
  • 四、《孟子论心》的历史意义
  • 结 语
  • 参考文献
  • 瑞恰慈的跨文化异位认同研究
  • 一、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异位认同
  • 二、瑞恰慈同位中与中国的多重异位认同
  • 三、瑞恰慈异位中与中国的多重异位认同
  • 四、结 论
  • 参考文献
  • 意义的意义之意义
  • 参考文献
  • 含混是一种悖论
  • 一、“含混”的含混
  • 二、含混的类型
  • 三、含混与不确定性
  • 结 语
  • 参考文献
  • 燕卜荪与剑桥语义批评共同体
  • 一、剑桥语义批评共同体兴起的背景
  • 二、剑桥语义批评共同体的核心问题
  • 三、燕卜荪与剑桥语义批评共同体的理论建构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化的碰撞与协商
  • 一、燕卜荪与文化问题
  • 二、中国的炼狱
  • 三、文化冲击
  • 四、文明与文化
  • 五、东方与西方
  • 六、协商与调整
  • 参考文献
  • 南岳秋风佳胜处
  • 一、中国每个地方都好
  • 二、有些印象不是岁月和境遇所能抹掉的
  • 三、燕卜荪诗歌里的中国经验
  • 参考文献
  • 弗·雷·利维斯与《伟大的传统》
  • 参考文献
  • 从“少数人”到“心智成熟的民众”
  • 一、“少数人文化”再探
  • 二、心智成熟的民众
  • 三、构建“共同体”:“少数人”与“心智成熟的民众”的“共同追求”
  • 结 语
  • 参考文献
  • 从“两种文化”到“文理渗透”
  • 引 言
  • 一、斯诺“两种文化”的提出与评论
  • 二、利维斯的文化观
  • 三、“两种文化”的渊源与争论
  • 四、“文理渗透”之方向和路径
  • 结 语
  • 参考文献
  • 利维斯在当下中国
  • 一、悖论:利维斯在中国的接受
  • 二、契合:利维斯主义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 三、契机:熟悉的陌生人
  • 参考文献
  • 雷蒙德·威廉斯
  • 参考文献
  • 《乡村与城市》
  • 结 论
  • 参考文献
  • 经典的回声
  • 引 言
  • 一、思想发凡:“文化与社会”的传统的要义
  • 二、顺势影响:马丁·威纳的英国文化史
  • 三、逆向刺激:佩里·安德森的历史解释
  • 四、意外之得:“知识分子”的史前史
  • 五、思想苛责:正统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思想亮点
  • 结 语
  • 参考文献
  • “新左派”文论一瞥
  • 引 言
  • 一、文化与社会
  • 结 语
  • 参考文献
  • 批评的变轨
  • 一、缘 说
  • 二、“批评”的原则:阿诺德及其身后
  • 三、剑桥文学批评:三大取向
  • 四、余 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卷 Papers in English
  • “Crisis in English Studies”: Cambridge English and Its Renewal
  • I.
  • II.
  • III.
  • IV.
  • References
  • William Empson’s Polyhedric Sense and Restrained Emotion
  • References
  • Empson the Space Man: Literary Modernism Makes the Scalar Turn
  • References
  • William Empson’s Imaginative Engagement with China
  • References
  • William Empson’s Journey to Mount Nanyue and His Poem “Autumn on Nan-Yueh”
  • References
  • Leavis, the Body and the First World War
  • References
  • “The Essential Cambridge in Spite of Cambridge”: F. R. Leavis in the Antipodes
  • References
  • Why Leavis is a Greater Critic than Richards or Empson
  • References
  • Poetry, History and Myth: the Case of F. R. Leavis
  • References
  • Language, Poetry, Existence: Leavis and Heidegger
  • 1. Life and Being
  • 2. Sincerity and Authenticity
  • 3. Nisus/Ahnung and Projection
  • References
  • F. R. Leavis and Cultural Studies:from Leavis to Hoggart, and to Williams
  • I. Leavisian Criticism
  • II. The Uses of Literacy under the Shadow of Cultural Pessimism
  • III. Williams’ Breakthrough: from “Common Culture” to “Structure of Feeling”
  • References
  •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Raymond Williams versus Karl Marx
  • I. Introduction
  • II. The Essence of the Individual: Williams’s Social-being vs. Marx’s Species-being
  • Ⅲ. The Essence of the Society: Williams’s “Communication” vs. Marx’s “Productivity”
  • Ⅳ. Constructing an Ideal Society: Williams’s “Common Culture” vs. Marx’s “Communism”
  • V.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作者简介 Contributors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