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92千字
字数
2021-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讲述普通人的奋斗与妥协,看他们的经历,像在照镜子。
内容简介
“阶层跃升”不是终点,如何成为“社会人”将成为最大阻碍;两位工人子弟的阶层跃升,中国社会三十年沧桑巨变;两个家庭,一座城,一个时代,一部社会学视野里的故事。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可是,虽然看起来功成名就,但他们的人生,仍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两位作者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打捞过往生活图景,描摹了张医生与王医生半生的个人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并审视二人知识、尊严与自我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阅读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我们将会厘清,世纪之交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如何塑造了一代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世界。而透过个体在历史中的沉浮,我们也将窥见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这本书的特别价值,在于以这两位医生的真实经历为线索,呈现了过去三十年令人叹息和沉默的民间社会史;更在于作者以知识人的认真态度和故事人的写作能力,描摹了上述问题的核心答案,即促使人们精神腐败的社会因素。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要人物表
-
序言 “社会”与沈阳人的精神世界
-
第一部分 20世纪
-
第一章 我们的主角
-
第二章 走进奉天
-
第三章 张家
-
第四章 王家
-
【番外】废墟与沈阳的去工业化
-
第二部分 张医生与王医生之一
-
第五章 王医生的高光时刻
-
第六章 张医生的门诊
-
第三部分 工人阶级子弟的成长
-
第七章 “我们”和“他们”
-
【番外】“我们”的消失与“他们”的世界
-
第八章 “社会”与奖学金男孩
-
【番外】哥哥张晓翔
-
第九章 男性气概和它的消逝
-
【番外】沈阳的穷和沮丧
-
第四部分 家庭
-
第十章 父亲的角色
-
【番外】80年代的短缺生活
-
第十一章 母亲的社会
-
【番外】女性记忆
-
第五部分 张医生与王医生之二
-
第十二章 王医生抓住了机会
-
【番外】“贵人”
-
第十三章 “每个人心底都有一座坟墓”
-
【番外】“大众创造了希波克拉底誓言”
-
第六部分 社会人
-
第十四章 “熟人社会”
-
【番外】关于南方人的都市传说
-
第十五章 社会里的成功男人
-
【番外】张荣回沈阳
-
第七部分 张医生与王医生之三
-
第十六章 王医生的房子
-
【番外】关于房子的观念
-
第十七章 张医生的爱情
-
【番外】李丽与张慧娟
-
第八部分 知识,尊严和自我
-
第十八章 缺失的人文
-
第十九章 王医生重入社会
-
第二十章 不能独自进晚餐
-
说明及感谢
展开全部
城市化、社会变迁、人
不要被这本书的书名给骗了,这不是一本小说。通读完之后,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归类于社会学著作,整本书以张医生和王医生为中心,围绕对于他们和他们最亲近之人的访谈,勾勒出了两个中产知识分子的人生轮廓,并探讨了社会变迁对于张医生和王医生以及他们亲人所造成的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就不得不讨论张医生和王医生所在的城市 —— 沈阳,曾经也是一座直辖市。而今被讨论最多的则是东北留不住人,由此还诞生了东北伤痕文学和东北文艺复兴,沈阳可以说是典型。作者给出的观点是,沈阳这座以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在当今城市化的进程,进化得不够彻底。或者说,未能完成完全意义的城市化。沈阳既不是文化中心、政治中心,也无港口,没有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禀赋,在商业上无足轻重,于是在工业化转移的过程中,遭受人才流失,经济停滞的困境。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的命运被深刻地影响着。文中的两位主角,靠着父母辈以及自身的努力,进而获得了阶层的跃迁,至少是能够体面地生活。说明即使有环境的限制,个人的努力还是可以一定程度改善自身的生活状况。而更多的人,可能并非那么幸运,过着一种贫穷而且对付的状态。我觉得一本书能够引起共鸣的最主要原因是,你能通过他所描绘的内容看到自己。回顾时代变迁,我们很容易产生认同感,因为那样的历史我们都经历过。作者把这个时代变迁的过程拉开后展现给我们看,同时在展现的过程中避免了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两位医生的人生成长经历来铺陈,这就很有意思了。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其实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但是那些人与事似乎我们都碰到过,说明那样的窘境不是个人的境遇,而是那个时代的平常。最后,进入社会是一种终极选项,张医生和王医生始终在吐槽自己不够社会,但是实际他们就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社会与否是相对的,在我看来,他们可以算是成功人士,已然融入了社会,是完全的社会人。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会有那么点诗和远方,永远无法触及,毕竟要去到诗和远方,需要首先先攒够适诗和远方的路费。在攒够路费的过程中,有的人选择抗争,有的人选择彻底的投降。我想,无论抗争还是投降,只要坚持到底,都将会和社会融为一体,为社会所承认。
因为书名,差点错过的好书
这本书之前就知道,看到书名不自觉就想到这是讲这两位医生的故事,但具体什么故事可能不清楚,能想到的一个就是给我们普及医学知识,另外一种就是这两个医生是一对介绍他们的感情故事吧。开始的时候感觉可以看的书很多,这本就没必要了吧。直到看到有朋友发了个书的封面,看到了我喜欢的陈嘉映和梁文道两位老师的推荐,就感觉我可能对这本书误解了。后来看这本书才发现这是一本非虚构作品,写两位沈阳 70 后医生如何穿越阶层逆势而上,写东北在大时代中的荣耀与阵痛,写中国四十年时空中人的变与不变。可以说这本书既是纪实的,讲故事的,同时也包含了许多社会学的视角和思路,是理论的、透视的。最重要的是,它是有温度的。两点启发 1⃣关于不是好人的几个印象描述😂书呆子 = 爱看书 = 不好好工作 = 缺少动手能力 = 娘娘腔 = 没有责任感 = 窝囊(废);😂娘娘腔 = 坐办公室的男人 = 文科男人 = 政工男人 = 玩人的 = 不是好人;😂娘娘腔 = 职场咨询分析 = 心理工作 = 耍嘴皮子的工作 = 疑似传销 = 不是好人。这几个描述想到了杏仁核,我们这个感性的控制者,遇到事情立马就愿意跳出来,用原来已有的方式来对待。这些印象的对等也是之前社会给人的印象留下来的。2⃣关于「我们」和「他们」的论述。在工人阶级的文化中,「我们」往往是从事体力劳动的,是老实本分的,是兢兢业业的,与那种虚头巴脑、虚与委蛇的人精不同,对那些宏大的东西,也始终有距离感,不想染指,只是旁观。而「他们」,则是那些懂得社会规则,会来事,如鱼得水的人。有时候,也直接指向脑力劳动者,以及那些更有文化的精英。这两位医生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一方面,不够社会虽说是一种「缺陷」,但也是一种坚持和骄傲。他们始终不想成为「社会人」,因为太社会,就好像被污染了一样,就成了「他们」而不再是「我们」中的一员。但悖论的是,你只有适应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一旦你变成一个社会人,就失去了应有的纯真。所以是做一个特立独行、始终保持旁观者姿态的「我们」,还是成为公认有成就的、有着让人尊敬的社会地位的「他们」,一直在他们心中拉锯。两位医生做的就挺好,他们努力摆脱工人阶级而进入「他们」这个圈层,过程也很详细。当然,更大的一个背景是,工人阶级完全溃败了,「我们」已经不存在。看完书突然想到我的父亲也是 70 年代的,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爸爸是家里的小儿子,没有被我爷爷奶奶太重视。当我出生之后被奶奶照顾,也是对我表哥比对我要好。于是我爸就想要被认可,到了我我也期待被认可。首先非常开心的就是从农村出来了,到城市里跟着父母读书生活,跟我同辈的村里的朋友,几乎都是初中毕业就去工厂打工了。我也就一直沿着书呆子的道路走到现在,发现这样做实在太累了,却又害怕被「我们」嫌弃,就感觉他们会用 “读书还不如直接工作有用” 这句话反对自己,也就一直在这里纠结了。看到两位医生前辈的样例,也知道能做样医生这样水平的例子还是很少的。我自己就还需要在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做出更好的选择,不怕失败勇敢前行。最后总结就是之前陈映真的话:我们,和你们,就像是两个世界里的人,我们的世界,说它不是真的吧?可那些岁月、那些人,怎么叫人忘得了?说你们的世界是假的吧,可天天看见的,全是闹闹热热的生活。
看这本书感觉和之前看电视剧《人世间》遥相呼应。一座城市的兴衰,有时候不由自己掌控。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从辉煌到落寞,只有处在其中的人能体会到个中冷暖。通过不同的视角看东北的变迁,也是我们更好的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的一种方式。世界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我们生活的时代和我们一起构成了整个变化的世界。
- 查看全部477条书评
出版方
新经典文化
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4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3096)。先后与马尔克斯、奈保尔、川端康成、东野圭吾、保罗·柯艾略等上千位全球一线作家建立起良好且稳固的合作关系,曾历时7年引进《百年孤独》,创造了中国版权引进史上的奇迹。引进《窗边的小豆豆》在2017年占据全国书市1%的份额,创造了图书年销量的世界奇迹。为国内2亿人次以上的读者带来了包括《解忧杂货店》《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多部大师代表作。这些作品常常以超越母语版本的业绩,深受作家、版权经济、业界同行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