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给当代乡村建设者写的新史记。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了2005-2015十年间,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人才计划”15-20名学员的人物故事,以作者自述的形式,回顾个人在时代背景下、在乡土社会中,青年人的成长经历,并在与土地、与乡村、与农民的互动中,反思个人成长与农村发展、甚至社会变迁的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仁文丛”(Green Thesis)总序
  • 前言
  • “一懂两爱”与“去精英化”的教育创新
  • 青年志愿者支农下乡的时代背景
  • 青年知识分子下乡的使命
  • 被主流挤压的支农下乡
  • 对制式教育的颠覆
  • 去精英化的乡村建设
  • 乡村建设是人的建设
  • 引言
  • 转轨:从个人成长看人才培养
  • 接轨:从机构需求看人才培养
  • 回归:乡村建设是人的建设
  • 理想寓于行动中
  • 学员招募程序
  • 培训过程
  • 培训成果
  • 人才培养计划与大学教育
  • 种子的信仰
  • 第一部分 守望
  • 引言 两个历程的相互嵌入
  • 1.1 一场悄悄的新时代乡村“乌托邦”实验
  • 世纪之交的大学生“上山下乡”
  • “知识分子到乡村去”的现实困境——以文化活动推动农村组织化
  • 一本杂志带起一场试验
  • 黄瓜藤畔谈金融危机
  • 1.2 一位大学生的十年“下乡记”
  • 向左公务员,向右乡村
  • 一个贫困乡村的项目分配模板
  • 被利益碾压的理想
  • 天等人民不等天
  • 公益化vs市场化
  • 变革者的变革之痛
  • 新的征程
  • 1.3 问道乡闾
  • 经典启蒙
  • 理科生的大学文化求道之路
  • 在乡村中求道
  • 打开新窗口的合作社资金互助模式
  • 1.4 乡村衰败下的合作社
  • 躁动与启蒙
  • 失败的联合购销试验
  • 从合作社培训与分享入手
  • 1.5 从农中追求自主生活方式
  • 传统农村大学生成长模式的反逆
  • 试水从农的失利
  • 大计划与小事情
  • 轻资本农业、再探索的失败
  • 阳澄湖畔耕与读
  • 金钱无法带来安全感,但种地可以
  • 1.6 “大时代”和“小时代”的缩影
  • 成长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 “90后”的精神逃避
  • 睁眼看世界 俯仰天地间
  • 用宝贵的青春实践
  • 走向田野 从梦中醒来
  • 1.7 潮流下的返乡青年模式
  • 顶着压力做傻事
  • 广场舞与融入乡村熟人社会
  • “返乡青年”的理想与现实
  • 乡建多元化下的青年
  • 1.8 一个案例:一位农村媳妇的蜕变
  • 从城市到农村
  • 广场舞、道德与书院
  • 与大学生一起
  • 农村妇女也能行
  • 一路成长
  • 乡村的工作与生活
  • 从一个点到一个省
  • 1.9 一个从“支农”到“滋农”的成长历程
  • 初识乡建
  • 再识乡建
  • 乡建反思
  • 乡建转型
  • 人生导师
  • 发展目标:社会企业家
  • 公益与乡建转型的问答
  • 第二部分 求索
  • 引言 从全球和历史角度看乡建
  • 2.1 我与乡建: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
  • 你是最后一个被录取的
  • 四川五亩村:从没吃没住开始
  • 十年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
  • 从异乡客到苗乡女婿
  • 让乡村焕发出现代的生机
  • 2.2 试解生态农业的商业之困
  • 从10户小屯开始的生态农业(2006年8月至2009年10月)
  • 打造终端:市场化的土生良品饭店(2009年10月至2013年3月)
  • 平台的困境与公益化整合(2015年至今)
  • 2.3 一个合作社公益信托范本的打造
  • “绝版”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 合作社的公益信托模式
  • 成为“小二”:亲历农夫集市
  • 回到彩云之南继续……
  • 2.4 一位草根农民工的呐喊
  • 农民工也有大梦想
  • 踏上草根寻梦路
  • 不孤独的“傻瓜”们
  • 打造现实中的家园
  • 农民工群体的两条未来道路
  • 2.5 我的另类生活体验
  • 走出象牙塔
  • 从甘地身上学习乡建
  • 返乡与新青年绿色公社
  • 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合作
  • 一生的理想
  • 2.6 另类视角:一位退休人员的乡建探索
  • 从供销社领导到乡建志愿者
  • 为家乡做的几件小事
  • 乡村建设需要退休人员
  • 2.7 淌过的时光,留住的理想
  • “你们来能做什么?”
  • 南塘的呼唤
  • 多元化磨合
  • 理论与实践
  • 世界并不大
  • 幸运的理想主义
  • 第三部分 返乡
  • 引言 返乡有种
  • 3.1 隆化新乡村建设成功十年
  • 农村青年在城市
  • 诺奖得主尤努斯的影响
  • 由一本书开始
  • 打造宁夏新农村建设试验区
  • 返乡的生态农业路
  • 综合农协的创新
  • 从生态生产迈向生态合作
  • 3.2 少年白飞返乡记
  • 实践启蒙
  • “折腾”合作社
  • 联合购销的失败与反思
  • 返乡与不理解
  • 从粮食收购再出发
  • 依托中心资源做生态农业
  • 合作社资金互助风波
  • 返乡的意义
  • 3.3 彝族姑娘康丽的四次创业记
  • 从帮帮健康生活馆开始
  • 绿盟销售记
  • 清净家园的思考
  • 返乡与追求自我
  • 3.4 扎根家乡的大学生村干部
  • 从大学开始的乡建求索
  • 参加人才计划与西部计划
  • 驻村未遂与卖苹果
  • 村干部与创业
  • 精准扶贫项目的帮助
  • 驻村与入户
  • 未来村庄发展规划
  • 3.5 试着回到家乡
  • 休学打工
  • 经历富士康与传销组织
  • 重新走回农村
  • 乡村之痛
  • 从图书馆开始
  • 更进一步的未来
  • 3.6 探索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 弃学与义工
  • 返乡的失利
  • 接触生态农业
  • 汶川救灾与都市创业的结束
  • 再度返乡的绿色方舟
  • “天下为公”的共生家园
  • 第四部分 扎根
  • 引言 “理想乡”蒲韩乡村建设纪实
  • 4.1 向蒲韩“宝库”求索
  • 恰同学少年
  • 支农第一步
  • 理想的实践与困惑
  • 扎根蒲韩
  • 4.2 在蒲韩打造理想的儿童学堂
  • 重新认识乡村
  • 尝试中寻求变化
  • 乡村是最完整的学校
  • 在蒲韩的思考
  • 4.3 扎根蒲韩:干十年看成效
  • 要看得起穷人
  • 走出去与走回来
  • 真实的家乡
  • 留在蒲韩做好产品
  • 蒲韩给予的勇气
  • 4.4 一位大男孩的“生态养猪”
  • 不羁的问题少年
  • 人大到“人才”的反转
  • 在蒲韩办农场
  • 蒲韩生态养猪的起步
  • 乡村也可以不同
  • 4.5 “农二代”:从城市回归乡村的艰难心路
  • 从心理上回到乡村
  • 蒲韩历练与另一种可能
  • 乡村的困惑与成长
  • 4.6 平凡大学生的下乡救赎
  • 启蒙
  • 大学行思——贵溪下乡总结(节选)
  • 带队
  • 春晚
  • 乡村春晚组织总结(节选)
  • 逃离
  • 引吭
  • 进厂实践后的即时总结(节选)
  • 困境
  • 救赎
  • 坚持
  • 第五部分 家人
  • 引言 新的幸福,新的生活
  • 5.1 柿子树下的浪漫,一生一世的情缘
  • 志同道合,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 牵着你的手,公益路上一起走
  • 同桌的你
  • 有缘千里同行
  • 幸福那些事儿
  • 5.2 喜事来啦!
  • 有些惊喜,总让人幸福得摸不着边
  • 缘于一支钢笔
  • 不是一见钟情,而是“乡建”恨晚
  • 不在一起工作,就在一起生活
  • 青梅竹马,乡建为媒
  • 患难之中显真情
  • 不再错过爱
  • 新小知与新小农的另类爱情
  • 一个乡建家庭的故事
  • 附录
  • 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简介
  • 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简介
  • 梁中心人才计划及青年人陪伴工作大事记
  • 致谢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实的走进农村

    这本《乡建笔记》虽然顶着温铁军教授名号的团队出品,但并非是一本正二八经的学术研究著作。事实上,这是温铁军教授作为主要发起人的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所开展的 “人才计划” 的学员们的人物故事。这批学员大多为在读或刚毕业的大学生,少数有丰富的工作经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来自乡村,且对重返乡村有极大的热情。书中所载的,就是他们扎根乡村进行乡村建设的切身经历,以及身处当时情境的所思、所感、所悟。书中所记载的 “乡建” 故事,有的跌宕,有的平淡,有的甚至让人觉得啰嗦,但无一例外的都突出了一个特点 —— 真实。不管是成功的经历、失败的经历,还是喜悦、伤感、愤怒、怀疑、犹豫,都能在很大程度上让读者产生 “共情”,真正了解他们到底做了什么,体悟他们内心所蕴含的各种情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笔一般,贵在真诚。像我这种农村出身最后却留在城市的人真的没有什么资格去评价他们的选择。每个时代都有先锋,有超前探索的人,他们其实也是普通人,跟我们一样困惑,但是更有勇气。现在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最令人担忧的还不是利己主义,而是脱离群众。我们的社会似乎在默默鼓励和纵容知识分子逃离工农阶级,逃向一个个平庸的、小资的他者。大家一窝蜂地往第三产业疯狂 “内卷”,其实 50 年后复盘,大概并没有比选择去参加乡建的这些少数人有更多的幸福感。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无,真的费思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创意、有特色的观光农场,可持续的农业生态园,种养结合,参与式蔬菜园、开放式花圃苗圃、度假型民宿农庄、民俗观光村都是我在看温教授的书之前就有的模模糊糊的想法,看完温教授的书后,才慢慢有了渐渐清晰的框架。对于耕作、栽培、生态养殖等农事活动和民俗资源的开发,观光休闲农场的开发运营都有了不同的认知,打破在农业园里打麻将、玩扑克等单纯、简单休闲娱乐,农园旅游活动的参与性、教育性一定是很好的方向!

          转发
          3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东方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作为人民出版社的副牌,创建于1986年,专注于高品质的经济管理、励志和健康类图书的出版,并利用人民出版社的优势资源和发行渠道,成功占据了中国大陆地区同类书籍出版市场的三强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