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65千字
字数
2013-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牛津通识读本,考古学。趣味横生,探索神秘。带你一眼洞穿整个地球,求索250万年的历史。
内容简介
《牛津通识读本: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趣味横生,折射出了考古学的持久魅力。考古作为一种消遣、一份事业和一门学科而独具吸引力。它囊括了整个地球,求索二百五十万年的历史。从沙漠到丛林,从深穴到高峰,从石器到卫星照片,从现场挖掘到抽象理论,考古学与几乎所有的学科相互交叉,试图重建过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前言
-
导言
-
第一章 考古学的起源与发展
-
第二章 确定年代
-
第三章 技术
-
第四章 人们怎样生活?
-
第五章 人们怎样思想?
-
第六章 居所与社会
-
第七章 事物如何与为何改变?
-
第八章 少数与女性
-
第九章 将过去呈现给公众
-
第十章 过去的未来
-
索引
展开全部
我想变得健康而贤明,机会在哪里
很少有什么嗜好会像研究史前考古学那样使人变得如此健康而贤明。——《泰晤士报》,1924 年 1 月 18 日。虽然如此,作者还是说:"这本小书只想通过提供考古学领域的某些基础知识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希望他们会受到激励去更深入地钻研考古学中的那些丰富的文献,去进行某种研究或实地发掘,或者,对学生而言,去选择考古学作为自己的大学课程。" 作者保罗・巴恩(Paul Bahn)是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翻译家和考古节目主持人,1979 年获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考古学真正开始于最早的、可以识别的 “器物”(工具)出现之时 —— 就现有的证据看来,这是大约二百五十万年前在东非出现的 —— 并一直延续到今天。考古学并非万能。第一,由于自然、人为的原因,先人的遗存已经大量消失,仅存者难以展示他们生存的全貌;第二,它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进来,共同认识和解读;第三,正如我们认识、解读古代文献一样,存在着类似 “六经注我” 还是 “我注六经” 的问题,做到完全的客观和准确仍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只有考古学,由于遗址、遗迹、遗物的直观性,具体性,原生性和生态性,才能比较好地帮助我们认识 “历史”。我国的考古学从西方输入,百年来成果辉煌,证明了我们的古史基本可信,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引进西方的成果。阅读本书,作者通过考古学的起源与发展、确定年代、技术、人们怎样生活、人们怎样思想、居所与社会、事物如何与为何改变、少数与女性、将过去呈现给公众、过去的未来,从通识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了《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 。本书结尾,作者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知道我们正去往何处,那么我们就需要去追溯我们的轨迹,去看看我们来自何处。这就是为什么考古学如此重要的原因。
1. 考古不光是挖土鉴宝,更是帮人类找族谱。研究时得乐在其中,但别忘了挖的是祖宗的家底,得给子孙留个明白!2.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质疑是叩开真相的钥匙,在不疑处存疑,方能挣脱虚构与偏见的桎梏。历史都是后人写的,总带着现在的眼光。别全信书上的,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看清真相,不被忽悠。历史书可能夹带私货,想接近真相就得敢挑刺儿。就像朋友圈里一群人描述同一场聚会,有人只晒美食,有人吐槽天气,还有人抱怨路远。历史书就像这些朋友圈,写的人总会挑对自己有利的角度说。比如盲人摸象,每个摸到腿的人都说大象像柱子,但真相需要把所有朋友圈拼起来,再问一句:大象真长这样吗?
然而,只要考古学可以继续 “交货”[1] 并因此赢得公众对它的资助与支持,它就将继续繁荣下去,因为它仍然是可以研究人类过去的几乎所有部分的唯一学科。只有考古学能够告诉我们有关过去的真正具有根本意义的事件 —— 人类首先是在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出现的,艺术、技术、文字的发展,农业、复杂社会、城市化的起源与传播。这些还只是遍布世界的研究者殚精竭虑地加以研究的各种各样的大量课题中的几个,而在每个领域都有大量工作仍然有待去做,要将更多的碎块拼入有关人类过去的巨大拼图玩具之中。由于具有独一无二的长期视野,考古学是我们观看这张 “大图” 的唯一手段。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