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球技术史的里程碑式作品。探索发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技术对话,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如何影响其接受新技术方式。

内容简介

本书概述了自公元1000年起、横跨千年的世界技术发展传播史。

这场讨论围绕着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技术对话、环境制约、工业革命。作者使用了“技术对话”这个术语来挑战自上而下的“技术转移”概念,它表明技术传入一地后,通常被调整以适应当地的需求和条件,也常常引发进一步的创新。

本书追溯了一千多年来的这些相遇和交流,考察了农业、火器、印刷、电力和铁路等技术的变化,探索发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技术对话。

以往,衡量进步的标准是技术革新的速度、创造产出及利润的提升效率;当下,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了主要的问题。因此,本书的最后几章将故事带入更具现实意义的21世纪,从全球视角讨论包括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和数字化在内的技术发展,提出需要什么样的新型工业革命来迎接人类世的挑战。

目录

  • 版权信息
  • 修订版前言
  • 合著者说明
  • 第一章 亚洲技术的时代,700—1100年
  • 世界历史的平衡
  • 水利工程
  •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新城
  • 印度洋贸易
  • 佛教与技术
  • 小结
  • 第二章 基础技术的差异与杂合,1100—1260年
  • 亚洲的冲突
  • 纺车和绕线机
  • 技术综合体和食物生产
  • 精细技术
  • 动荡年代
  • 第三章 西方的动向,1150—1490年
  • 伊斯兰世界与非洲
  • 伊斯兰世界与欧洲
  • 造纸
  • 十字军与蒙古人
  • 火药与火枪
  • 技术的扩散
  • 14世纪的分水岭
  • 第四章 美洲及亚洲贸易中的农业生态学
  • 独立的创造
  • 生物资源
  • 印度洋航运
  • 秘鲁的白银和非洲的黄金
  • 第五章 火药帝国
  • 霸主土耳其
  • 火药与社会
  • 枪炮制造
  • 织物与陶器贸易
  • 日本的火绳枪
  • 第六章 印刷、书籍与技术的理念,1550—1750年
  • 印刷术的发展
  • 闭塞的技术系统?
  • 组织模式和机械化的种种概念
  • 丝织厂的新发明
  • 工厂与种植园
  • 第七章 三次工业运动,1700—1815年
  • 资源困境
  • 蒸汽机、铁与煤炭
  • 第二次工业运动
  • 优质进口商品的挑战
  • 第三次工业运动
  • 去工业化
  • 第八章 枪炮与铁路:亚洲、英国、美国
  • 来自亚洲的启发
  • 铁路的到来
  • 铁路与工业化
  • 造船业与印度的枪炮
  • 美国制造
  • 印度铣床和钢铁厂
  • 第九章 铁路帝国,1850—1940年
  • 俄国的轨道
  • 日本技术
  • 创新与对话
  • 帝国主义层面
  • 银色几何巨像
  • 生产的象征
  • 第十章 科学发现与技术之梦,1860—1960年
  • 电力与化学
  • 新的发动机
  • 燕子笑着飞过
  • 新世界之梦
  • 原子和平
  • 中国科技发展政策
  • 微电子学
  • 第十一章 健康、饮食及日常基本需求中的技术
  • 对比鲜明的技术愿景
  • 生态特殊主义
  • 绿色革命
  • 非洲的农业
  • 温带地区的农林复合种植
  • 非洲农村地区的家庭式创新
  • 非洲创新的启示
  • 第十二章 迈入21世纪
  • 创新的浪潮
  • 20世纪的技术——半导体和通信
  • 光伏和其他创新
  • 环境的极限
  • 21世纪的工业革命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界百年大变局,要变什么?

    第一,是西方通过工业产品获得超额利润的改变,即就是是隐形殖民体系的改变。从小我们有教科书说殖民者通过提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来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剥夺发展中国家,造成世界严重的两极分化,也就是南北矛盾;因为工业国主要在北半球、农业国主要在南半球。但是,随着中国崛起,巨大的进口量让中国变成全世界初级产品和农产品最大的买家;全世界开始出现中国买什么什么就贵、中国卖什么什么就便宜的奇迹。比如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铝矿土、铜、黄金、白银、大豆、小麦、棕榈油、白糖等最大进口国。由于中国巨大进口量,铁矿石从以前每吨十多美元提升到上百美元都有;石油从每桶二三十美元提升到这十年来均价六七十美元。而中国让全世界老百姓很容易就用得起大彩电、冰箱、空调、手机,包括现在电动车也在快速普及化。各种日用品更是无所不有提供,这些都是大为提升发展中国家收入和生活水平,而殖民体系受到极大冲击,欧美日那套体系很难玩下去。他们也感觉前所未有的变局,但是 G7 基本束手无策。第二,是对西方对技术垄断的改变。这个事情非常大,从哲学讲叫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变化引起生产力和影响力变化。中国把这个科技生产力掌握了,而且很多是垄断性掌握,对方自然就会有无力感。比如美国议员在国会谈华为 5G 时候,就说必须阻止华为对全世界市场的占领,否则那些市场对美国信息获得(其实是窃取)是一个灾难,将变成黑暗一样。美国司法部长巴尔直截了当的说:“中国的技术攻势对美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我们国家的风险空前高涨。自 19 世纪以来,美国在创新和技术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正是美国的科技实力使我们繁荣和安全。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们为年轻人和子孙后代扩大的经济机会以及我们的国家安全都取决于我们持续的技术领导地位”。而中国现在除了大飞机和部分芯片产业链产品,基本上已经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条龙服务;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就说了,西方对他们断供不怕,中国有。而欧美在喷中国,说俄罗斯现在 80% 以上高技术产品来自中国了。西方全面断绝和俄罗斯经济来往,但是俄罗斯大城市其实现在依然是歌舞升平的,没有感觉任何供应问题,关键就是中国的技术突破已经解构了西方制裁的权力和力量。第三,是经济重心的改变,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上层建筑。这过去 100 多年,全球经济重心在北大西洋上,主要是欧美构成的经济体系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的份额。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加上东盟和南亚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重心已经移动到亚欧大陆来。对美国人来说,过去他们是世界舞台中心,如果经济重心变了,他们的舞台角色也要跟着变。所以美国人对苏伊士运河和中欧班列(通过疆棉毒计破坏)是非常愿意破坏,对俄欧能源合作甚至出动军事力量炸毁北溪天然气管道。目的就是让亚欧大陆合作不起来,不能成为一个自洽的经济系统,否则美国人到时候就是孤岛上,被大家抛弃一样,这后果实在太严重。但是经济重心早晚是跟随人口分布重心的,世界重心转移到亚欧大陆是避免不了的历史潮流,美国人到时候被边缘化是历史的必然。第四,是白人统治世界的改变,必然带来价值观和文化改变。当前世界约有 80 亿人口,人均 GDP 高于中国的国家和地区所在人口加起来也就 10 亿左右,加上中国的 14 亿,那么世界前 1/3、也就是全球按上中下分的人均 GDP 看,上层人口约 25 亿、中国占 55% 左右,西方占 45%。当年西方自诩天选之人,现在变成普通人。很多西方游客到中国后,发现原来的中国和西方媒体完全不同,西方媒体就是一群无耻骗子。很多国外网友认为中国无论在基建、人民幸福感(笑容)、安全、市容和生活水平都好于西方社会,当然他们看到主要是一二线城市,所以震撼很大。所以全世界仰视西方的传统会被改变,全世界影响力自然也会被改变。从西方主导的世界变成中西方共建共享的世界。说变局,这一切,其实就在于龙之力量,中国回来了!以上为个人标记刚结束的奥运会有感,中国不会也不想成为霸主,但多级(多霸)制衡社会已经开始呈现。全书回顾了人类近 2 千年的技术进步和主要代表,读者应该特别注意到技术的进步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这样信息的记录决定了技术进步的速度,从口传到文字,印刷术到书籍,到现在的互联网,云存储,而战争是催化剂。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

      历史上反复出现的限制条件,就是某种关键材料的短缺,催生了新的材料和制造技术的更迭。如:随着木材的减少,造船原料逐渐由木材转变为铁,造船技术也随之变革;能源原料也由木材转变为煤炭。以往,衡量进步的标准是技术革新的速度,创造产出及利润的提升效率。到二十一世纪,技术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了重要问题。需要从全球视角探讨包括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和数字化在内的技术发展,减少煤炭、矿产品等化石原料的使用,降低和清除碳排放,用新型工业革命来迎接新的挑战。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类整体的技术进步就是互相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闭门造车是没戏的…… 作者最后也表示了技术进步对环境影响的担忧…… 可惜现实比想象中更糟糕,2018 年计划在 2030 年前要控制温度上升不超过 1.5 度,但是 2024 年就已经超了;这几年 AI 的爆发导致一些人工智能企业碳排放量暴增;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我们到底还能支撑撑多久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样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把尺度放大一点点看,人类都是一家人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