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现代科学用于历史遗产的最佳范例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从文艺复兴时期非瑞士人首次采用瑞士战法的战斗吉内加特会战开始,一直叙述到拿破仑时代的战术方式和战略思维(包括马基雅维利、莫里斯、古斯塔夫·阿道夫、克伦威尔、腓特烈、拿破仑、沙恩霍斯特、格奈泽瑙、克劳塞维茨)的变化和发展。

然后详细论述了从15世纪开始出现的以步兵为主体的战术组织到“常备军”的时代步兵战术的发展。最后描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因素的军事作用,并分析总结了法国革命所带来的战术革命。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篇 文艺复兴时期的军事状况
  • 1 欧洲现代步兵的建立
  • 2 火器
  • 3 长枪方阵战术
  • 4 佣兵军队的内部建制
  • 5 战例介绍
  • 6 马基雅维利
  • 第二篇 宗教战争时期
  • 1 骑士向现代骑兵的过渡
  • 2 射手数量的增加与步兵战术的完善
  • 3 奥兰治领主莫里斯
  • 4 古斯塔夫·阿道夫
  • 5 克伦威尔
  • 6 战例介绍
  • 第三篇 常备军时代
  • 1 总论
  • 2 法国
  • 3 勃兰登堡-普鲁士
  • 4 操练与18世纪的战术变化
  • 5 战略
  • 6 战略概述及战例介绍
  • 7 战略家腓特烈
  • 第四篇 国民军时代
  • 1 革命与入侵
  • 2 革命军
  • 3 拿破仑的战略
  • 4 沙恩霍斯特、格奈泽瑙、克劳塞维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细节决定成败

    古往今来,能征善战的将领往往写不出好的军事理论,好的军事理论家也未必有太多上战场的机会。克劳塞维茨曾说,战争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但人类自有文明以来的大部分指挥官只不过是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他们所迷恋的也不过是《某某兵法》这样的速成之作。但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由这样的脑袋领导战争无疑会导致杯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普遍认为这场战争将会像普法战争那样在几周内结束,只有两个人例外:一个是英国的 H.G. 威尔斯,一个是德国的汉斯。德尔布吕克,也就是本书的作者。他们两个人不遗余力地劝说自己国家避免旷日持久的战争灾难,然而于事无补。实际上,如果一战前欧洲各国能够仔细考察一下此前较近历史时期内的几场局部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日俄战争和布尔战争,便不难得出下场战争会很艰难的结论。然而一战前欧洲贵族的眼里亚洲和非洲都是野蛮未开化地区,美洲也比欧洲矮上一头,自然不会对这些地方的战争予以重视。对于一个军事理论家来说,有没有实际的战争经验还是非常重要。正如没有踢过足球的人看比赛只会看有球球员,而踢过球的人会看整支球队的传球和跑动一样。德尔布吕克没有像克劳塞维茨那样有机会坐在最高军事机关亲历拿破仑战争那样的宏大戏剧,他的军事经验主要来自于自己作为低级军官参加普法战争,但普法战争的经历还是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记。许多军事著作家分析一场战役会从战争开始开始讲起,这也符合大部分外行群众的认知,而德尔布吕克却能够从动员开始讲起,因为普法战争普鲁士的胜利大部分来自于成功而迅速的动员。虽然军事经验欠缺一些,但丰富的历史素养却可以补其不足。德尔布吕克出身于教育水平极高的家庭,他自己也跟随兰克学习文明史,这使得他在点评古往今来第一流名将的发挥时,也能将对方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而非像很多人那样看到凯撒或亚历山大的名字就昏了头。他会淡定的指出凯撒们所犯的错误,以及这些错误为什么难以避免。比如在分析汉尼拔失败的战役时,他就会很细致的讲出,为什么一代名将会在至关重要的战役中犯下那么业余的错误,许多具体操作的细节是非亲历战争者不能理解的。然而不幸的是,这部书中这种对细节的分析还是太少了,这只能归因于作者晚年精力不济所致。毕竟除了作家以外,德尔布吕克还是当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晚年他把很多精力花在了对付一战后德国国内的右翼势力上,虽然在他去世那年的经济危机让这一切变得徒劳。除了第一卷以外,后面三卷基本看不到太多对战役的具体分析,且越往后越简略――最后写到拿破仑战争时,对于具体战役几乎全然不做描述,不能不说是本书除了未完稿之外的又一大遗憾。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东方巴别塔

    东方巴别塔(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品质人文出版的新锐实体。巴别塔文化主要通过高质量的版权引进及国内优质原创作者的挖掘,打造历史、军事及泛学习类等几大内容板块,与读者分享顶尖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