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8千字
字数
2017-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场空前惨烈的世界大战,一轮激烈争锋的全球牌局,一部鉴往知来的大战略启示录。
内容简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历史篇章中,同盟国、轴心国的正邪对峙已经尘埃落定,但回顾彼时的动荡岁月,背后的波诡云谲仍鲜为人知:张伯伦与丘吉尔如何先后维护江河日下的大英帝国?一战惨败的德国如何在施特雷泽曼的运筹帷幄下重获生存空间,又是如何在希特勒的领导下走向覆灭?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外强中干的意大利二战之路能否被改写?日本为何会自灭于军部内耗?苏联怎样凭借“斯大林式战略”改变欧亚大陆地缘版图?美国如何审时度势,介入战争,赢得全球霸权?
知名青年学者王鼎杰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解读。国之重器,不会轻易示人。通过描绘二战中英、德、法、意、日、苏、美的明争暗斗,剖析七强国各自的战略思维,本书试图还原当年胜势未定的生死牌局,重新解读关键的人、事、物,破解各强国的兴衰密码,以知彼求知己,反思我们中华民族的利弊得失。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细思极恐的二战史
-
英国:落日之路上的日不落帝国
-
百年错看张伯伦
-
“绥靖”的战略真相
-
东方战线的崩解
-
丘吉尔临危受命
-
孤军的抉择
-
重开新局
-
震荡全局的误算
-
“第二战场”明争暗斗
-
曲终奏雅,火种不熄
-
德国:为美苏争霸奠基的国际纵火犯
-
谁埋下了二战火种
-
德意志复兴路在何方
-
“轴心国”与“四大泛区”
-
外交胜利,内政失控
-
狂人登场
-
夺权之路
-
元首的豪赌
-
坠入深渊
-
法国:屡出奇谋的衰落大国
-
法国的战略难题
-
暗藏玄机的防线
-
惊天奇变
-
棋差一着
-
大败局
-
危急关头,两面下注
-
在大国夹缝中凯旋
-
日本:死于制度内伤的东方土豪
-
搅动太平洋的美日角力
-
拖后腿的制度内伤
-
得失参半的石原狂赌
-
危机中的转机
-
差之毫厘的松冈外交
-
彻底失败的战略突围
-
善败者的最后反击
-
意大利:武力贫血的大战仲裁者
-
罗马,还是砝码?
-
不自量力的入局
-
迷失的大战仲裁者
-
沦为附庸,“反水”失利
-
半岛国家,命运殊途
-
苏联:震撼欧亚的外交魔术师
-
一堆烂摊子
-
两大战略遗产
-
斯大林式战略
-
外交魔术师
-
抽别人的梯,登自己的顶
-
独立巅峰,高处不胜寒
-
从顶峰跌落
-
艰难的再崛起
-
不堪重负的帝国
-
美国:转动全球的离岸平衡手
-
“孤立主义”的真相
-
从陆权西进到海权西进
-
英国霸权动摇的危与机
-
大国斗智
-
面临孤立的美国
-
全力备战
-
大逆转
-
美苏暗战
-
控局
-
大战略之胜
-
后记 大国崛起需要大战略
-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二战
二战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又或者是个人史,总有无数关于二战的话题可以谈。有些时候,甚至我会觉得我了解希特勒比了解我爹都多,我知道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的经历比我自己经历了什么都清楚…… 如果你把二战当成牌局,那么谁有资格坐上牌桌,还真不好说……
七大帝国纵横捭阖 无数强人运筹帷幄
👉书的副标题 ---- 七强国的战略博弈这本书就是要站在英德法日意苏美这七个大国的立场上,借其视角,运用战略思维,重新来看二战史。👉用了一个特别的写作手法 —— 像掰桔子瓣一样,把二战时期的大国一瓣瓣儿的掰开;把丘吉尔、希特勒、斯大林、罗斯福这些个强人的思维和决策放在那样的大事件、大环境下去解读、去评述,读起来是挺酣畅淋漓的👉最喜欢第一章 —— 英国:落日之路上的日不落帝国用中国史者的写法来解读世界史,文笔尤其圆润,读起来不免拍案叫绝,听说最初源于凤凰卫视的节目,那头几期肯定是下足了功夫的。👉最遗憾的部分 —— 二战牌局,竟然没有我们大中国可能当时中国不算是强国吧!但二战的牌局中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确实也说不过去,所以,本想买本实体书,发现,竟然只有二手,官方没有卖的,隐隐约约好像懂了。👉最大最深的印象 —— 大国博弈,不是看眼前,而是看眼界不管是张伯伦把希特勒想简单了;还是墨索里尼对觊觎的利益想轻松了;还是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小九九盘算的叮当响,眼界、战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得有那个地位、得有那个讯息、得有那个决策、得有那个魄力和能力。后人如我,只能仰止,看王先生的解读就挺好
在二战中放眼世界
二战中的国际斗争形势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轴心国会输,怎么输的?各国看似强大,但是战略是否合理,内外关系又处理得怎么样?战争动机和推手又在哪里?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作者用七个国家的视角带我们回归这场世界大战,从中能学到很多经验教训。先从日本开始看,它战略上的失误,以及缺少 “人和”,是什么样的天时地利和强大力量也无法弥补的,堡垒从内部被攻破。作者没有把中国战场单列一章,那么除了我们不屈不挠的斗争,还有什么因素击垮了日寇?①日本本来就缺乏资源,打不起持久战。②战略选择失误,孤军奋战下南洋作战,四面树敌。③迷信军事战略,搞军人政治。军事斗争压倒一切,片面追求强军和侵略扩张,沉浸在战无不胜的 “大和魂” 当中。所以,明明打不起持久战,还幻想军事斗争能赢得一切想要的资源和出路,开辟太多战线。在外交上也不注重联合,自寻死路。④军队内部不够团结。在太平洋战场,海军和陆军信息交流不畅,海军又只顾打仗,和上级沟通不顺畅,导致大本营做不出正确决策。而且,陆军和海军领导层互相倾轧,日本就缺少统一的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才会四面树敌。⑤再说中国战场。他们被牵制太多力量,因为低估对手决心和能力导致深陷泥潭,无力进行军事改革,打不过苏联。同时,其他战场也组织不了足够大的力量来防守,把大饼摊薄了就容易破。但是,作者也提到日本善败,败也不会完全摆烂,而是保持冷静。败也不失体面,败也要重创对手,败也要守住根基,这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对手。再说德国。它的确发动了战争,但也是一战埋下的祸根造成的,不仅是凡尔赛体系,还有威尔逊的十四条原则。作者认为,德国不能用好战而亡简单判断,穿过历史的迷雾说出了当时不得已的情况,不能一味地归咎于 “元首” 的冲动,也有国内民族主义和国际博弈的因素,特别是这股民族主义把德国推上了不归路。意大利容易被忽略。它本身实力也弱,但它不自量力地加入轴心国并与德国并肩作战,其中也有民族主义的成分,也有一战后利益分配不公的原因。墨索里尼在强军战略上有失误,没有与时俱进。同时,经济资源上很依赖进口,战争的底气就不太足了。而且,德国本来也希望意大利保持中立支持自己,但不需要并肩作战,因为那样会分散德国兵力。但反派总是贪心的、偏执的、自负的,好胜心太强,忽略风险,本来也可以不输的那么惨,但它就是沉不住气,被贪婪冲昏头脑。再说盟军各国。斯大林接手的苏联并不强大,而是内战惨胜和一战惨败留下的烂摊子,筋疲力尽,奄奄一息,而且人才外流严重。再加上肃反运动清洗太多人才,斯大林在一开始又对卫国战争缺少准备,挺艰难的。但是苏联具备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而且斯大林注重发展重工业,培养工科人才,战斗意志强大,战争资源充足。斯大林还有外交智慧,在他国博弈中隔岸观火,利用矛盾让各国互相牵制,置身事外,避免不必要冲突和损耗,牢牢掌握外交主动权。英国,其实丘吉尔很重要。如果不是他坚持斗争不议和,挽回绥靖政策的负面影响,盟军也不会死里求生,正义的力量也不会如此强大。法国,马奇诺防线不堪一击,贝当也软,军事发展策略和战术有失误。但是有戴高乐出马真的不一样,他坚持抗战,能运用马奇诺防线的智慧战胜敌人打敌人措手不及。而且外交上也很会在复杂的险局中斡旋,让法国重返大国俱乐部,拯救祖国。美国,它地理位置偏僻,参战很晚,在大国中受损不大,捞取红利最多而崛起。但是,地理位置却是双刃剑,把握不好也会错失机遇,如果没有制海权。如果像日本以蛇吞象,多面出击,也会腹背受敌。美国善于寻找盟友,构建联盟,是十分善于借力的,不同权谋之间变换自如,有政治和外交智慧,也有企业家的生产能力,还有金融家的杠杆思维。美国也能吸引人才,留在美国做科技创新有发展潜力。它的崛起之路,还有待我们深究,取长补短。国际政治的时事和历史,是个说不完的话题,因为好的战略是与时俱进的。
- 查看全部48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