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有关《三国演义》现代学术历程的回顾,“误读”是一个层出不穷却尚未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

内容简介

有关《三国演义》现代学术历程的回顾,“误读”是一个层出不穷却尚未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尽管在具体的文本解读和外围研究中有过不少争鸣,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集中从误读的角度梳理《三国演义》研究现状的论著。本书以误读的“症结”为切入点,以误读现象和分歧论争为主要话题展开讨论,以期对误读的深层原因,以及与之相关的《三国演义》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有较为集中的探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引言
  • 第一章 历史·小说:“史蕴诗心”与“话语体系”
  • 第一节 “史笔”与“诗心”
  • 第二节 史家立场与演义趣味
  • 第三节 “泛谋略化”与“去诗心化”
  • 第四节 封建迷信、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
  • 第五节 循环与进化
  • 第六节 小说间的比赛
  • 第七节 名著的“高下”
  • 第二章 文本·社会:“前现代”说的“洞见”与“不见”
  • 第一节 刘备“吃人”与“人的文学”
  • 第二节 “弱势群体”与“乱世英雄”
  • 第三节 “非事实中”如何“觅出事实”
  • 第四节 赤子之心与英雄情结
  • 第五节 以《红楼》之眼看《三国》
  • 第六节 社会影响:历史主义与普遍主义
  • 第三章 作者·文本·读者:误读的内在理路和外围因素
  • 第一节 解读的前提与意义的阐发
  • 第二节 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
  • 第三节 “对外宣传”与“衷心底蕴”
  • 第四节 关于“垮掉的一代”:读者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 第五节 “爱情”及其他:语言、文体与误读
  • 第六节 俯仰之间:阅读的视角问题
  • 第七节 “影响的焦虑”
  • 结语
  • 附录1 《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初探
  • 附录2 论“桃园结义”
  • 附录3 天道的循环与人道的悲剧——《三国演义》的讲史基调
  • 附录4 论“柴堆三国”——以《三国演义大辞典·传说故事》为例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古典小说名著的传播、接受和学术研究当中,“误读” 是一个普遍现象。《三国演义》之容易被误读,又有其独特的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历史题材、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特别大的社会影响力,可概括为 “历史・文本・社会”,这也是本书探讨《三国演义》误读现象的主要切入点。第一章 “历史・小说:‘史蕴诗心’与‘话语体系”’讨论因纠缠于 “历史” 和 “小说” 而导致的若干误读现象;第二章 “文本・社会:‘前现代’说的‘洞见’与‘不见’” 分析《三国演义》的 “前现代” 问题;第三章 “作者・文本・读者:误读的内在理路和外围因素” 侧重于对《三国演义》误读现象本身的 “了解之同情”。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