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真实描述美国金融危机历史及其教训的大师级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解读金融危机的大师级著作,也是一部影响未来中国经济政策的启示录。作者舍弃了连篇累牍的道理,而是如同一个历史的旁观者,立足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独特见解,进行沙盘推演式的复盘和梳理,将金融危机的前因后果向读者娓娓道来,将应对政策分析得丝丝入扣。

布林德教授在他反思和设计的这场时光之旅中,并没有平分笔墨,而是有重点地详述了一些关键事件,其中的亮点包括:雷曼兄弟事件、美联储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选择,以及美国各界对美国政府、美联储和救助政策的质疑等,让人印象深刻。

布林德教授抱持着美国现代金融监管者的务实心态,以丰富的金融经验、独特的视角、精准的手资料与数据,真实地描述了金融危机的全貌和美国政府的救助行动,其中对央行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分析尤见功力,而他总结的金融十诫和政策制定者的七步法,对当下中国经济和金融政策的完善与优化将起到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对话
  • 从金融政策角度反思金融危机
  • 译者序
  • 一场关于金融危机的复盘
  • 推荐序
  •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反思
  • 测一测 你能否从金融政策角度反思金融危机
  • 前言 一本放眼未来的书
  • 现在,我们为什么还要讲金融危机
  • 本书的结构
  • 致谢
  • 第一部分 祸端之始
  • 01 一个良好的经济体该是现在这样吗
  • 对金融危机和大萧条的回顾
  • 一个良好的经济体是现在这样吗
  • 第二部分 金融业的疯狂
  • 02 风暴的源起
  • 祸源1: 泡沫交叠,麻烦不断
  • 祸源2: 过度杠杆
  • 03 空中楼阁
  • 祸源3: 松散的金融监管
  • 祸源4: 银行在次级抵押贷款方面的不规范操作
  • 祸源5: 愈演愈烈的金融工程复杂性
  • 祸源6: 毫无底线的评级机构
  • 祸源7: 疯狂的金融激励机制
  • 脆弱的空中楼阁
  • 04 当音乐停止
  • 空中楼阁倒塌
  • 一年一度的杰克逊霍尔会议
  • 美联储迅速行动
  • 失踪的人
  • 05 从贝尔斯登到雷曼兄弟,不一致性是心魔
  • 看空贝尔斯登
  • 为什么拯救贝尔斯登
  • 为“两房”烦恼
  • 末日决战真正到来
  • 谁丢掉了雷曼兄弟
  • 分水岭
  • 06 2008年的金融恐慌
  • 没有被保险的保险公司
  • 货币基金赎回潮
  • 美林证券: 危机波及零售银行
  • 更多家喻户晓的银行宣布破产
  • 救助没有结束?
  • 我们不再属于堪萨斯州
  • 与此同时,回归农场
  • 第三部分 收拾残局
  • 07 问题资产救助计划
  • “打破玻璃备忘录”与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起源
  • 提前了的万圣节
  • 一场三页纸的“暴行”
  • 重新设计问题资产救助计划
  • 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实施
  • 无附带条件的条款
  • 11月的美国大选
  • 迟做总比不做好
  • 没有一个美国人知道这个“小秘密”
  • 08 刺激经济,刺激经济,还是刺激经济
  • 漫长的总统过渡期
  • 激光武器还是散射武器
  • 回归美联储
  • 3T原则与计划实施财政刺激
  • 通往《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的荆棘之路
  • 《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
  • 爆炸式增长的预算赤字
  • 09 利差之战
  • 利差惹的祸
  • 认识利差
  • 非常规货币政策之旅
  • 量化宽松“大拼盘”
  • 生死之搏: 压力测试
  • 新的起点
  • 第四部分 通往改革之路
  • 10 金融改革的迫切性,市场已经破碎不堪
  • 是阻止泡沫产生还是将其消灭
  • 是彻底改革还是轻微修复
  • 修补“大而不倒”
  • 系统性风险的监管
  • 提高资本金比例和流动性要求
  • 自营交易与沃尔克法则
  • 金融监管机构的大洗牌
  • 削减美联储的权力
  • 保护消费者
  • 衍生工具的角色
  • 需要把对冲基金纳入监管吗
  • 薪酬机制能被有效监管吗
  • 指责信用评级机构
  • 让抵押贷款重回新生
  • 着手解决
  • 11 观看法案的出台进程
  • 金融改革议题
  • 财政部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
  • 美国国会的金融改革
  • 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 一切没有结束,争论仍将继续
  • 长期战争
  • 12 失事的列车
  • “三位一体”,解决止赎权问题的三大障碍
  • 难道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 你必须心存希望
  • 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钱用到哪里去了
  •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 桑特利的咆哮
  • 改变越多,不变的也越多
  • 13 质疑一切
  • 政策的悖论
  • 对总统和国会的质疑
  • 对美联储的质疑
  • 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质疑
  • 对积极政策的质疑
  • 合情合理的委屈
  • 来自左派和右派的民粹主义
  • 高昂的政治代价
  • 第五部分 面向未来
  • 14 无法退出?请美联储恢复正常
  • 从哪里退出
  • 时机就是一切
  • 退出路径何在
  • 退出变成了重新实施
  • 任性的美联储
  • 非常规货币政策是新常态吗
  • 我们是在等待戈多吗
  • 15 寻求财政退出
  • 我们是如何摊上这个烂摊子的(一)
  • 我们是如何摊上这个烂摊子的(二)
  • 头号公敌是什么
  • 口惠而实不至
  • 面向未来
  • 回归辛普森-鲍尔斯计划
  • 探寻仍将继续
  • 16 大余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 危机的相似性
  • 危机的差异性
  • 提防希腊
  • 欧元有得必有失
  • 别指望着它
  • 不情愿的救助者
  • 超级马里奥兄弟
  • 特洛伊木马
  •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 17 切勿重演,危机的余波
  • 政治进程
  • 金融十诫
  • 政策制定者修复系统七步法
  • 回到拉姆·伊曼纽尔的问题
  • 参考资料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2008经济危机复盘

    温故知新,2008 年华尔街金融危机过去了 17 年,本书作者以其美联储前副主席的视角,将复杂金融事件转化为通俗叙事,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书名源自花旗银行 CEO 的警示 ——“当音乐停止,一切会变得复杂,但只要音乐还在演奏,你就必须继续跳舞”,这一隐喻贯穿全书,揭示了金融体系内在的脆弱性与参与者对风险的盲目乐观。当年 2008 年道琼斯股票指数跌到 6400 点,但是现在股指上涨了 6.7 倍,曾经摸高到 44000 点,无论是疫情还是俄乌战争,华尔街联合美联暑疯狂借债和撒币,美国的国债从 9 万亿增加到 36 万亿,黄金价格从 2008 年的 680 元美金一盎司到现在的 3170 元美金。美国 2008 年的 GDP 总额也从当时的 14 万亿美元,增长了一倍到现在的 25 万亿美元。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美国经济的虚高,经过 17 年,最大的变化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美国的金融业确实割了全球金融业的韭菜,但从实体经济上,日本和德国是遭受到最大的损失,17 年前还和中国处于第二集团的位置,现在已经完全落后,特别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高端制造业,当年高喊的工业 4.0 和绿色能源都被中国认真实现了。经过 17 年,美国并没有吸取教训,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当音乐停止之后》不仅是危机复盘经典,更是对金融伦理与制度设计的深刻叩问。尽管部分章节涉及专业术语,但其对 2008 年金融危机根源的剖析与改革建议,至今仍具现实意义。正如作者所言:“金融工程的核心应是服务实体经济,而非创造无人理解的复杂工具”。昨天懂王向全世界 “宣战”,所有国家都先加 10% 的基本关税,之后再加 20%-46% 的关税,上一次全球工业国加关税的贸易战,就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的 1929 年大萧条,过去吹捧西方商业自由的专家们是否会感到 “脸红”?嘲笑中国明清闭关锁国的不知如何解释?由此更能感觉国家制度和王朝都是动态的,如同人的生命体,老年自然会病态从生,美元的全球化货币就是建立在美国的贸易逆差基础上,而美国普通人的幸福生活也缘由全球的廉价产品,现在因美国政府的巨额国债濒临破产,用关税造成经济衰退,逼迫美联暑降息,宁愿美元贬值,保股市,看懂王上台以来各项政策四处碰壁,典型的 “帝国迟暮”。1929 年的大萧条就是源于大英帝国的高关税对美封锁,让美国这个当时第一工业制造国股市崩溃,早晨银行连锁倒闭,引发大危机,直到罗斯福用社会主义条款救国。91 年的苏东剧变,让我们对国家制度和组织形式充分探寻,2008 年的金融危机,也让我们对房地产泡沫有充分的警惕,坚定布局制造业的转型和科技兴国。“一带一路 “消化产能,“危机” 对有准备的人不是 “危险” 而是 “机会”,普通人没有感知,因为相对于人的寿命,历史的变迁不容易察觉,虽然不断提醒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1
      3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