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政策行为与全球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罕见地从全球传播的角度论述公共外交。尤其是在当前有关全球化的议题讨论热烈的大背景下,公共外交的形成,必然要基于全球传播的背景和思想路径。因此,在公共外交的政策行为中,全球政治和文化特征对于公共外交所产生的影响颇深。同时,公共外交也与国家的各项决策紧密关联。这也意味着,近年来的全球化争论,极大地冲击了公共外交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公共外交还是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公共外交作为一种舆论引导机制,要回答事件发生的事实、背景、影响等问题;另一方面,公共外交伴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要回答关于一个国家进入世界体系的路径、方式和目标等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代序全球化困境下的公共外交理论规制
  • 第一章从帝国到全球化
  • 第一节 国家主体带来的身份变迁
  • 第二节 传播技术带来的秩序变迁
  • 一、早期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
  • 二、地理大发现时期
  • 三、发展和成熟时期
  • 四、全球传播时期
  • 第三节 公共外交的土壤和使命
  • 第二章公共外交的缘起
  • 第一节 历史上的公共外交雏形
  • 一、公共外交出现的历史背景
  • 二、公共外交缘起的路径
  •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正式确立
  • 第三节 公共外交的定义
  • 第四节 公共外交的归纳与分类
  • 一、公共外交的性质
  • 二、公共外交的分类
  • 第五节 公共外交的三个前提条件
  • 第三章人心、渠道与软实力
  • 第一节 追本溯源——软实力起源初探
  • 一、萌芽时期:早期非战因素的应用
  • 二、理论奠基:启蒙运动中的国家关系与权力本质
  • 三、认知与功能完善:老牌强国对软实力的应用
  • 四、理论独立:与硬实力的分道扬镳
  • 五、软实力理论形成:解释与反驳
  • 第二节 当今软实力理论的几种变体
  • 一、巧实力
  • 二、软均势
  • 三、战略叙事
  • 第三节 公共外交的研究维度
  • 一、新闻传播:国际传播对公共外交的支撑
  • 二、公共关系:品牌的力量和市场的需要
  • 三、文化研究:符号和文化在国际交往中的意义
  • 第四章从制度想象到现实实践
  • 第一节 冷战结束后战略转型中的公共外交研究
  • 一、公共外交的历史与转型研究
  • 二、公共外交的制度研究
  • 第二节 公共外交制度肇始与变迁:以美国为例
  • 一、美国早期公共外交的起源和发展
  • 二、冷战后期美国公共外交的成熟
  • 三、克林顿时期的美国公共外交
  • 四、布什时期的公共外交
  • 五、奥巴马时期的公共外交
  • 第三节 反恐时代的公共外交制度规划
  • 第五章当代公共外交的研究脉络
  • 第一节 实践在兹的公共外交理论创新
  • 一、公共外交的整合与战略传播思维受关注
  • 二、反思与更新中的公共外交概念与定位
  • 三、公共外交的修辞研究受到重视
  • 四、主体研究不断拓展
  • 第二节 反恐、文化与公共外交的多样化
  • 一、公共外交与反恐
  • 二、文化外交、体育外交、科技外交的新研究
  • 三、历史案例的重新挖掘和整理
  • 四、走到学术视野中心的中国公共外交
  • 第三节 反思与检讨:关于公共外交效果的几个观点
  • 一、观点一:当代娱乐文化不能成为公共外交的主要思想
  • 二、观点二:倾听和交流要比喊话的效果更好
  • 三、观点三:政府资助的公共外交项目容易产生不信任
  • 第六章公共外交的模式变革
  • 第一节 公共外交传播模式研究的可能
  •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基本传播模式
  • 第三节 公共外交的宣传模式
  • 一、国际宣传研究的历史
  • 二、宣传模式的结构
  • 三、全球传播时代公共外交的宣传模式面临挑战
  • 第四节 战略传播模式的兴起
  • 一、战略传播的界定
  • 二、“9·11”事件后战略传播的发展
  • 三、战略传播的三种能力
  • 第五节 冷战结束后公共外交的五种传播模式
  • 一、五种传播模式的关系图
  • 二、关于五种传播模式的阐释和测量
  • 第七章如何面对黑天鹅:修复模式
  • 第一节 修复模式的传播目的
  • 第二节 修复模式面临的公共外交挑战
  • 第三节 修复模式的传播过程:从纽约世贸大楼到维基解密
  • 一、控制信息源
  • 二、展示正面形象
  • 三、控制传播内容,对危机可能出现的伤害进行修复
  • 四、转移媒体的注意力,使危机的修复难度降低
  • 五、选择危机符号,作为修复的手段
  • 第四节 修复模式中的次危机传播
  • 一、对外交政策的依附性
  • 二、与外交政策主体的连带性
  • 三、在传播活动中形成的扩散性
  • 第五节 社交媒体时代的修复模式
  • 一、公共外交挑战的泛化
  • 二、修复的难度在不断增大
  • 三、社交媒体时代,公共外交应进行直播态修复
  • 第八章无处不在的媒介事件:构建模式
  • 第一节 构建模式的传播学界定
  • 第二节 构建模式的传播过程:国家性媒介事件的策划与公关
  • 第三节 构建模式中的国家形象评估手段
  • 第四节 国际活动与国家形象宣传广告
  • 第五节 构建模式的局限性
  • 第九章 教育与信仰的力量:影响模式
  • 第一节 影响模式的传播目标
  • 一、向海外受众阐释本国的政策
  • 二、发展本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对其他国家公众的吸引力
  • 三、化解敌对情绪
  • 第二节 影响模式的传播内容
  • 第三节 教育,从未缺席的公共外交
  • 第四节 宗教,特殊形态的公共外交
  • 第五节 城市文化承载的影响模式
  • 第六节 影响模式的局限性
  • 第十章 少数派报告:渗透与颠覆模式
  • 第一节 公共外交的渗透模式
  • 一、渗透模式的主客体关系
  • 二、渗透模式的传播过程:以“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为例
  • 三、渗透模式的局限性
  • 第二节 公共外交的颠覆模式
  • 一、颠覆模式的传播过程:以地区冲突中的美国舆论战为例
  • 二、颠覆模式与修复模式
  • 第十一章公众舆论与技术变革
  • 第一节 公共外交中的政府—媒体—公众关系
  • 第二节 公共外交模式中的媒体角色
  • 一、控制模式:以CNN对外交决策的影响为例
  • 二、干涉模式:报道媒体改变外交决策——以美国为例
  • 三、评价模式:媒体评价政策成败
  • 四、参与模式:媒体外交
  • 第三节 公众舆论对公共外交的影响
  • 一、公共外交中公众舆论的定位
  • 二、公众舆论对公共外交的影响
  • 三、国际舆论如何影响公共外交
  •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与公共外交研究
  • 第五节 新媒体公共外交的反思
  • 第六节 大数据在公共外交中的应用研究
  • 一、数据进入公共外交的基础
  • 二、数据在公共外交中的运用
  • 三、数据与公共外交的情景规划
  • 第十二章现代性与意识形态霸权
  • 第一节 公共外交传播模式的启示
  • 第二节 文化霸权与全球传播
  • 第三节 全球公共领域与意识形态
  • 第四节 公共外交与现代性的怯魅
  • 第五节 寻找公共外交的有效性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