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写尽中国人“三观”的小说,展现普通人的爱与尊严。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丝厂工人许三观的卖血经历。他卖血是为了娶亲,是为了救治重病的儿子,是为了郑重款待贵客,是为了不被饿死,是为了生存。但是最终,还是为了爱和生活的尊严。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再版)自序
  • 韩文版自序
  • 德文版自序
  • 意大利文版自序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第二十六章
  • 第二十七章
  • 第二十八章
  • 第二十九章
  • 外文版评论摘要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15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初读《许三观卖血记》,以为是苦难叙事的又一范本,可读完却惊觉,这是一场用苦难酿造的温情盛宴,余华以笔为刻刀,在平凡小人物许三观的生命脉络上,刻下时代的沧桑巨变,也雕琢出人性的熠熠光辉。故事起始于许三观的卖血初体验,彼时卖血对他而言,更像是一种 “成年礼”,是证明自己身体硬朗、能担起生活重担的奇特方式。谁能料到,这一卖,便开启了他与 “血” 剪不断的命运纠葛。此后,生活的苦难如潮水般涌来,卖血成了许三观应对困境的唯一 “武器”。娶许玉兰时,为了凑齐彩礼钱,他走进卖血站;大儿子一乐打伤方铁匠的儿子,面临巨额赔偿,他再次卖血;而最揪心的,是一乐身患重病,为了筹集去上海治病的钱,许三观一路卖血,从家乡到上海,每一步都踩在生死边缘,每一次卖血都是拿自己的命换儿子的命。余华的笔触冷静而犀利,将卖血的场景描绘得触目惊心。狭小昏暗的卖血室,冰冷的针头刺入血管,鲜血汩汩流出,卖血后身体的虚弱、眩晕,乃至生命垂危,这些细节没有丝毫美化,却也正因如此,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许三观生活的沉重与无奈。可许三观从未被苦难打倒,每一次卖血后的他,尽管虚弱不堪,却依旧怀揣着对生活的希望,这种在绝境中顽强生长的精神,恰似在石缝中努力绽放的花朵,渺小却震撼人心。书中最动人之处,莫过于许三观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与他家庭间的温情羁绊。许三观与许玉兰的婚姻,有过争吵、有过猜忌。许玉兰因 “生活作风问题” 被批斗,挂牌游街,受尽屈辱。许三观表面上赌气不管,却在暗地里偷偷给她送饭,还在饭底藏着红烧肉,这份别扭又深沉的爱,藏在生活琐碎的缝隙里,质朴而炽热。对待儿子们,许三观舐犊情深,尤其是对一乐,即便知晓他可能并非自己亲生,却依旧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一乐生病时,许三观卖血救子的情节,将这份父爱渲染到了极致,那是一种超越血缘的深厚情感,是人性中最纯粹的善良与担当。在灰暗的生活底色之上,余华还巧妙地融入了黑色幽默,为故事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卖血后去胜利饭店吃炒猪肝、喝黄酒,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享受,是许三观在苦难生活中给自己寻得的一丝慰藉,也是他对生活的一种倔强反抗。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让读者在为许三观的遭遇揪心的同时,又忍不住会心一笑,在笑声中领悟生活的荒诞与真实。《许三观卖血记》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众生相。许三观的命运,是无数底层人民命运的缩影,他们在贫困、疾病、时代变革的漩涡中挣扎求生,却始终坚守着人性的底线,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让我们看到,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爱与希望永远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它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是对人性光辉的歌颂,更是对生活最深刻的诠释,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的幸福,也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能从许三观身上汲取力量,勇敢地走下去 。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许三观

      一口气读完的小说不多,许三观卖血记算一本。如果有机会,我想采访余华,这本小说的创作过程,我想知道许三观这个人为什么如此悲壮又可爱。我还想知道,我们的作家还能不能写出这样的好作品?回看电影、文学、音乐,似乎所有的艺术都停留在了 80-90 年代,今天的艺术在做什么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跨越血缘的父爱

        这部长篇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四十年里的十一次卖血经历为导线,铺开了底层人民的生活故事。让我最为触动的当属许三观对大儿子一乐的付出与情感,他的父爱跨越了血缘,但也有着不同层次发展。许三观的爱是纠结的。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亲,许三观也如此。在他的三个儿子里,他最疼爱的是一乐。即使街坊四邻都在传一乐的生父是何小勇,他也认定一乐是亲生的,毕竟三个儿子笑起来一个样。直到妻子许玉兰说漏嘴,说出了自己的 “不忠” 才让许三观破了防:原来他替别人养了九年儿子!也是从那时起,许三观不再如从前一样疼爱一乐,即使一乐眼里始终只有一个父亲。在一乐砸破方铁匠家儿子的脑袋时,不管许玉兰如何哭闹,许三观也不愿意承担医疗费。虽然最终他卖血为一乐赔了钱,但在他看来,那只不过是为了赎回被方铁匠搬走的家具罢了。这份爱的纠结源于他对纯正亲情的执着,对尊严的捍卫。许三观的爱是温柔的。在闹饥荒的年代里,许三观一家五口连续喝了五十七天玉米稀粥后,他为了给家人吃上一顿好的便卖了血。可是他不愿意用卖血钱 “养” 别人的孩子,用五毛钱打发一乐买地瓜,然后带着其他人上饭店吃面条。 一乐饿得难受,也觉得自己很委屈,他恨许三观不把他当儿子,便决定在次日去认亲爹。何不仅不承认这个儿子,还把一乐狠揍了一顿。一乐在街上边走边哭,就不回家。许三观心中火气燃起,觉得自己养了白眼狼,即使妻子催促他去接儿子回家,他也断然拒绝。直到晚上,一乐始终没能找到,他内心却焦急了起来,迈开步子便要出门寻找。也许是父子同心,许三观在刚出门就遇到了一乐,他哭着说即使许三观不是亲生父亲,那也比亲爹待他好,所以他回来了。许三观没再说话,蹲下身子,背起了哭泣不止的一乐往桥边走。当一乐问他是否是去吃面时,他只是应了一句,是的。这一声 “是的” 没有脾气,没有嫌弃,只有一种父爱中温柔的力量。许三观的爱是深情的。一乐患了肝炎,只能到上海求医。为了给一乐治病,许三观找熟人朋友借钱,但一天下来只借到了六十多块,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挣钱,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路卖着血去上海。就这样,在十天里,他卖了四次血。曾身子发虚倒在街上,被好心人送到旅馆;甚至有一次失血休克,差点搭进一条命。他很清楚自己是在卖命,但他说 “我快活到五十岁了,做人是什么滋味,我也全知道了,我就是死了也可以说是赚了。我儿子才只有二十一岁,他还没有好好做人呢,他连个女人都没有娶,他还没有做过人,他要是死了,那就太吃亏了……”。到了上海,当看到床上没躺着一乐时,他痛哭,他以为一乐没了。但当他看到一乐时,他哭得更厉害了,因为一乐还活着。一份爱,因为足够深才会让人如此刻骨铭心。

          1
          评论
        • 查看全部34条书评

        出版方

        中作华文

        作家出版社是中国作家协会所属国家级大型文学出版社,现设有八个图书编辑室和《作家文摘》报社。自1953年建社以来,广泛团结中外作家,致力于荟萃当代文学佳作,扶植文坛新人,促进海内外文学交流,出版了大量的优秀文学图书,其中有部分作品先后被介绍到海外,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为了加强海内外的文学交流,与国际出版业接轨,作家出版社曾推出不少引进版图书,深受广大作家和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