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分析马克思与斯密价值理论的根本特征及其理论实质的差异。

内容简介

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回应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误读,从而激发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活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书共分为7章,对斯密与马克思价值理论从哲学基础、价值生产和价值规定理论、价值再生产理论、价值分割和价值分配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变革的当代启示进行了分析,指出马克思价值理论变革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关键性环节,实现了经济思想史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重申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真理性,激发了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活力,对目前的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概念界定
  • 1.2 国内外学界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学界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学界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书结构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斯密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比较
  • 2.1 “孤立的个人”:斯密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
  • 2.1.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步呈现及其理论回应
  • 2.1.2 理论实质:财富的增加与道德共同体的实现
  • 2.2 “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
  • 2.2.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确立及其理论回应
  • 2.2.2 理论实质:生产关系合理化与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
  • 第3章 斯密与马克思关于价值生产和价值规定理论的比较
  • 3.1 斯密的价值生产和价值规定理论
  • 3.1.1 分析起点:分工和交换
  • 3.1.2 斯密商品价值决定论的内在矛盾
  • 3.1.3 对斯密价值决定论矛盾的进一步分析
  • 3.2 马克思的价值生产和价值规定理论
  • 3.2.1 分析起点:商品
  • 3.2.2 马克思商品价值的本质性规定
  • 3.2.3 马克思对价值决定理论的批判性建构
  • 第4章 斯密与马克思关于价值再生产理论的比较
  • 4.1 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二重性
  • 4.1.1 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
  • 4.1.2 斯密两个生产劳动定义之间的矛盾
  • 4.1.3 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思想史基础
  • 4.2 生产关系再生产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实质
  • 4.2.1 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剩余价值的生产
  • 4.2.2 形式规定与物质规定的区分
  • 4.2.3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目的
  • 第5章 斯密与马克思关于价值分割和价值分配理论的比较
  • 5.1 资本逻辑下斯密关于利润与工资之间关系的研究
  • 5.1.1 对“经济人”的再阐释
  • 5.1.2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 5.1.3 斯密市民社会理论的破产
  • 5.2 劳动逻辑下马克思关于利润与工资之间关系的研究
  • 5.2.1 人的社会性本质:劳动力价值的历史性确证
  • 5.2.2 近代市民社会的阶级属性: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对抗性关系
  • 5.2.3 马克思对斯密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
  • 第6章 马克思价值理论变革的当代启示
  • 6.1 马克思价值理论变革的理论意义
  • 6.1.1 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关键性环节
  • 6.1.2 经济思想史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 6.2 马克思价值理论变革的实践意义
  • 6.2.1 对国际不平等交换实质的揭示
  • 6.2.2 对共同富裕本质的有力论证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