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有着近30年临床经验的心内科医生的手记。

内容简介

作者以生命参与者、旁观者的身份,时而冷静时而激情地记录下白色医院里的多彩人生。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来医院的人,在医院的人,黄泉路上无老少,医生是这样炼成的。

本书中有医生,有患者,有欢笑有泪水,有生的苦痛也有死的洒脱……作者的语言朴素柔软,文笔温情悲悯,笔下人物个个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来医院的人
  • 孤老
  • 活着
  • 急产
  • 胖医生
  • 姐姐
  • 老区长
  • 大法官
  • 宛如初恋
  • 孝子·不孝子
  • 告谁
  • 苹果
  • 大鱼
  • 乡愁四韵
  • 招手
  • 一辈子的大小姐
  • 恩报
  • 老长工
  • 一口药盘出龙肉价
  • 好人
  • 老丈人的月子病
  • 游民
  • 四个肾
  • 大年三十的病人
  • 麻烦
  • 百度医生
  • 一个人的支架传奇
  • 有刺在喉咙里
  • 同床夫妻
  • 重量级美女
  • 六月蜜桃
  • 爱我
  • 两兄弟
  • 吃还是不吃
  • 老病号
  • 可怜的姐姐
  • 祥林嫂
  • 可怜之人
  • 老婆不是娘子
  • 亲爱的丈母娘
  • 老实人不老实
  • 不打不相识
  • 也许会响起
  • 玩的就是心跳
  • 一生在路上
  • 男女搭配
  • 有时,连安慰都做不到
  • 其实她都知道
  • 麻风病人的爱情
  • 有钱人了不起
  • 第二章 在医院的人
  • 她的女朋友
  • 时差
  • 对面不相识
  • 十五岁的助产士
  • 老实人同学
  • 医不自医
  • 医院有情天
  • 乡里人
  • 长椅
  • 王师傅他姓黄
  • 卫生员
  • 风水
  • 忏悔
  • 麻将岁月
  • 儿科护士站送来的男病人
  • 都是错
  • 父子
  • 他还年轻
  • 医生朋友
  • 等待
  • 借钱
  • 信任
  • 卖牙刷的少年
  • 第三章 黄泉路上无老少
  • 没法查房
  • 气球
  • 我要死在家里
  • 赤条条来去
  • 新闻上的他
  • 神外医生的父亲
  • 救人有风险
  • 遗体捐献者
  • 吃蛤蟆
  • 老伴儿
  • 求死不得
  • 暴发户之死
  • 送终
  • 老兵很累
  • 随你
  • “120”
  • 生死时不速
  • 三进宫
  • 鱼刺
  • 第四章 医生是这样炼成的
  • 小医生
  • 我的医院
  • 我的医院没有了
  • 地菜馄饨
  • 眼泪、鼻涕和汗水哪个咸
  • 我痛
  • 清明·陵园
  • 无菌
  • 医生的白日梦
  • 男妇产科主任
  • 谢医生
  • 蒙娜丽莎的微笑
  • 巴黎的唐氏儿
  • 慢跑者
  • 营养不良的胖子
  • 唱歌的百灵鸟
  • 桂教授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医生治的不是病,而是生了病的人

    这是一本由临床医生执笔的生命观察手记,记录了一名心内科医生近 30 年职业生涯中的真实见闻。作者爱玛胡毕业于医科大学,从基层医院到三甲医院,始终扎根临床一线,她的文字很朴实,没有刻意渲染医学奇迹,而是聚焦于医院里的人性百态 —— 病痛、生死、亲情、尊严,以及医患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结。作者的写作底色源于双重身份:既是治疗疾病的医生,也是记录人性的观察者。她坦言 “医生治的不是病,而是生了病的人”,这一理念贯穿全书。在高压的医疗环境中,她选择用文字化解职业倦怠,将患者的故事转化为《南方都市报》专栏文章,最终集结成书。她的笔触兼具医学的冷静与文学的温情,如她在书中写道:“我所写的,无关疾病,只关乎人”。全书分为四部分:“来医院的人” 记录患者背后的社会关系网,比如《孝子・不孝子》中,子女的孝顺与老人的自责形成矛盾张力;“在医院的人” 描绘医患互动,如《卖牙刷的少年》里贫困患者以卖牙刷抵医药费的辛酸;“黄泉路上无老少” 直面死亡议题,《遗体捐献者》中豁达的老太太用遗体捐献消解对死亡的恐惧;“医生是这样炼成的” 则剖白医生成长的心路历程,如《无菌》一篇反思医疗程序与人性的冲突。书中人物鲜活如纪录片镜头:九十岁肺炎老人用无牙的嘴咀嚼油饼时,生命原始的欢愉冲破病痛阴霾(《活着》);因婚姻背叛而 “失明” 五年的女性,最终通过针灸治疗释放压抑的泪水重见光明(《盲》);身家千万却衣衫褴褛的商人老何,豪掷数万为陌生患者垫付手术费,诠释 “有钱人了不起” 的另类含义(《有钱人了不起》)。这些故事没有医学教科书式的诊断术语,却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疾病背后的人性光谱。作者的写作始终在探讨一个核心命题:当技术无法抵达时,医生如何以人文关怀疗愈痛苦?她拒绝神化医生,在《医生的白日梦》中自嘲职业局限;也批判过度医疗,在《百度医生》里反思信息时代患者的焦虑。书中频繁出现的细节 —— 握紧患者的手、倾听家属的抱怨、为伊拉克留学生播放《乡愁四韵》—— 皆是她对 “医者仁心” 的实践注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医院生态,更在于打破医患认知壁垒。当公众习惯用 “天使” 或 “恶魔” 标签定义医者时,作者用真诚的文字证明:医院是最赤裸的人性剧场,而医生与患者,终归都是试图在生死无常中寻找尊严的普通人。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以生命参与者、旁观者的身份,时而冷静时而激情地记录下白色医院里的多彩人生。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来医院的人,在医院的人,黄泉路上无老少,医生是这样炼成的。本书中有医生,有患者,有欢笑有泪水,有生的苦痛也有死的洒脱…… 作者的语言朴素柔软,文笔温情悲悯,笔下人物个个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细心又有温情的医生

        就像书名说的,医生看人。医生在看病时是双重身份,即参与其中也置身事外。里面大多故事很温情,小部分很唏嘘和遗憾。医学就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全米文化

        全米文化,作为一家引领潮流的多元化新型文化资源整合平台,致力于跨越界限,与各界内容创作者携手共进。业务领域涵盖图书出版、数字出版、营销策划、品牌推广咨询、文化IP孵化以及丰富的文化商业活动等多元化文化服务。 秉承“与发光者同行”的核心理念,全米文化致力于成为智者的声音放大器,普通人的梦想链接桥。我们坚信,信息的自由流通、文化的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因此,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平台,让每一个优质内容都能闪耀光芒,每一个故事都能被倾听和分享。 全米文化已成功携手众多文化名人,包括冯唐、苏童、李银河、阎连科、张雪峰、刘润、樊登、大冰等,共同塑造文化新风尚。